全神貫注
(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這樣的工作態度叫什么?
生:全神貫注。
師:這叫“全神貫注”,這一段話里有一句話把羅丹的工作狀態表達得最充分,這句話是哪一句?
生(讀課文):“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樣,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
師:喝醉酒是完全陶醉了,整個世界對他來說好像已經消失了。這個“整個世界”是指什么?想一想,是整個世界都消失了嗎?
生:是除了修改女像這件事,所有的事情都不在他腦子里。
師:所有的事情,其中也包括他剛剛請來的摯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說明他工作專注的程度。這就叫“全神貫注”。
請一名同學接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師:羅丹徑直出門,不管他的朋友了。茨威格雖然被丟在一邊可是他感觸特別深,他領悟到了什么道理?你讀吧。
生1(讀課文):“因為從那時起,我知道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應該全神貫注。”
師:這里有個小問題,是不是“一切工作”都要全神貫注地去做?
生:不是,而是值得讓你去做的所有的工作。
師:這是一個條件:值得去做。
生:第二是要做得好。
師:有幾個條件?
生:兩個。一個是值得去做,一個是要做得好。
師:在一切工作中,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你就必須怎么樣?
生(齊):全神貫注。
師:這樣理解句子就很嚴謹。茨威格剛剛看到這個作品的時候,覺得它非常完美。書里有一個詞叫什么?
生:杰作。
師:就是超出一般水平的作品,非常出色的作品。茨威格是著名文學家,他的眼力不會錯,作為羅丹的摯友,他也不會去吹捧羅丹,他說這件作品是杰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對這樣的杰作羅丹還不滿意,仔細端詳后突然說什么?
生(讀課文):“不,還有毛病。”
師:請問,對于這樣的杰作,他還說有毛病,還要去修改,這個事情值不值得?談談你們的意見。
生:因為創作一件品做,一定要達到自己心目中最高的水平,不能隨便糊弄,創作一件作品必須做到最完美。
師:這就是羅丹對自己的創作負責任,已經是精品了,還不行,還要精益求精,永不滿足。我們可以想象,再過兩天,羅丹又看到這個作品,這一幕還會重演。正因為羅丹這樣去工作,一件又一件大的作品才會在他的手中誕生。我們再讀這一段。
生(齊讀):“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應該全神貫注。“
師:你想看羅丹的其他作品嗎?
生:想。
師:我們再到羅丹的工作室里看一看羅丹創作的一部分杰出作品。(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羅丹的部分雕塑作品,并做簡要介紹。學生靜靜地欣賞作品,不時發出贊嘆。)
師: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搜集羅丹的故事和羅丹的作品資料,互相交流。
總評
李衛東老師教學的《全神貫注》一課,以學生為基點,深鉆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研讀課文,先是讀得正確、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感知課文,進而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內容進去課文意境,讀出形象、讀書意境、讀出任務的內心活動,從而感受到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和精益求精的責任感。
李衛東在設計和教學這課書時注意了以下三點:一是把握了教學的重點。這課文教學的重點,就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一個是工作過程,一個是道理。把握住重點,對其他內容淡化處理,讓學生集中精力去閱讀課文的重點部分。二是提供了必要的圖像資料。不僅讓學生去看作品,而且教給學生如何去欣賞,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對雕塑藝術、對羅丹的作品有了一些了解。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三是巧妙地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第二個自然段之所以寫得好,就是寫得好,就是因為它寫了羅丹的動作、神態,寫了他發出的一些聲音,但是沒有把羅丹內心的話寫出來,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閱讀、想象的空間。李老師抓住教材的特點設計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是聽讀想象;第二是自讀想象;第三是根據這些動作體會羅丹想的是什么,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填補這些空間,去體味文字背后的東西。實踐證明,學生完全有能力達到這樣的水平。盡管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還比較簡單,但不能因此就放棄這樣的做法。我們應該經常這樣去做,一堂課一堂課地去做,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去做。這樣,學生才會在言語實踐中逐步地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