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貫注
李衛東老師的這堂課,教學設計環環相扣,教學過程一絲不茍。這課書的教學體現了他一直倡導的“小學語文感悟式教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本、以生活為源、以實踐為經、以感悟為緯、以內化為宗,運用了“感悟式教學”的基本教學策略:引導實踐、誘發感悟、指導練習,體現了“感悟式教學”的特點:注重實踐、注重感悟、注重內化,也保持了他一貫的扎實、樸實的教學風格,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品味。
【資料鏈接】
羅丹(1840~1917),法國大雕塑家。曾用7年時間完成了他的杰出作品—《巴爾扎克》雕像,從而轟動一時。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加萊義民》《雨果》等杰作都有不同尋常的偉大之處,人們稱他是19世紀最有世界影響的大藝術家。
羅丹是巴黎人,他生長在一個普通事務所職員的家庭。羅丹后來的偉大成就,更多的是得益于他的勤奮好學。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一個業余畫家的家里對著實物畫幾個小時的素描,接著又急忙趕去上學。晚上從學校回來,還要去博物館。當時博物館里有一個專畫人體的學習班。他在那里要畫上兩個小時。除此之外,他還要抽空到圖書館、博物館,觀摩學習古代的雕塑作品。羅丹是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和工作,他說:“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頓,哪怕是一秒鐘,我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
1917年11月17日,羅丹與世長辭,他的親友和崇拜者為他舉行了一個簡樸真摯的葬禮。英國,甚至正在與法國交戰的德國都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掉會。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生于維也納一個企業主家庭。1899年中學畢業后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皙學和文學。1903年獲博士學位。16歲就在刊物上發表了處女作。1901年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他的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社會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1940年茨威格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