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上)《虎門銷煙》教學談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51
豐富文本體驗 領悟深厚情感
作者:胡大菊
《虎門銷煙》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再現了中國歷史上讓人激動、自豪的一幕。文章語言簡練,贊美了中華民族抵御外辱、英勇豪邁的精神,蕩漾著濃濃的愛國之情。虎門銷煙這一壯舉離學生生活年代久遠,文章字里行間飽含的濃厚情感,學生難以體會。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的這一障礙,本課的設計思路為:課前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有關虎門銷煙的時代背景資料,積淀情感;扣住銷煙前、銷煙時、銷煙后的動人畫面,通過對具體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當時歷史的回顧,把握文本內涵;通過激情朗讀抒發愛國之情。
一、展示課外閱讀。積淀豐富情感
1.上課前教師布置學生預習,查找閱讀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資料,充分認識虎門銷煙的大背景,形成對虎門銷煙這一壯舉的初步印象。
2.以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虎門銷煙浮雕圖片導人課題,認識這一壯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齊讀課文的第一句話。為什么說1839年6月3日是中國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當時中國歷史又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呢?請學生交流自己的預習資料和感想,教師引導、補充、歸納:
(1)虎門銷煙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是:中國國內各種矛盾激化,封建統治搖搖欲墜。國外英、法等國正處于資本主義發展、壯大、擴張之時,國力強大,都虎視眈眈地盯著中國。為了從中國市場獲得最大的利益,他們把大量毒品——鴉片源源不斷地輸人中國,使中國的綜合國力每況愈下,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穩定。
(2)鴉片是一種毒品,從查閱的資料中可以看出,國人吸食鴉片可使一個國家民不聊生,使清政府大量白銀外流,國庫空虛,士兵一副病態,戰斗力喪失。
(3)讓學生初步談談對虎門銷煙的認識。
[設計說明:(1)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一方面為文本的學習加深認識,積淀情感;另一方面使學生處于蓄勢待發的狀態。(2)緊緊抓住“1839年6月3日,是中國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句話,讓學生閱讀相關歷史資料,扣住文本背后的隱l生材料,加深對文本的認識。
(3)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導入,強化學生對這一事件的認識——虎門銷煙是載入史冊的偉大事件。]
二、扣住壯舉,豐富文本,精讀抒情
1.對照歷史背景,自讀自悟。
作者贊嘆虎門銷煙是一次壯舉。“壯舉”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氣勢盛大的、雄偉的舉動,那么在本文中的內涵又是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自由閱讀課文2—5自然段,畫出印象深刻的字、詞、句,多讀幾遍。聯系時代背景,在書邊寫上自己的閱讀感受。(多媒體出示介紹時代背景的文字及圖片)
2.引導交流閱讀體會,把握文本內涵。
(1)閱讀交流第二段的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從第一句話中品出“壯麗”一詞的含義,“藍天、碧海、綠樹”不僅描繪出大自然的美景,更體現老天爺也在為銷煙這一壯舉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