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設計
5.組織討論后,指導讀第8—13自然段。
6.師:同學們,這樣的生活苦嗎?(的確很苦。)但李時珍怎么說的,讀第7自然段。
7.動筆寫寫:同學們,你學了本文后對李時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請給李時珍寫一段心里話。組織交流,結束課堂。
【這一環節的教學其實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感受李時珍的偉大,同時也是引導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情感的過程。】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當凸顯語文學科的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全國小語會崔巒會長說:“閱讀教學要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這些論述其實說明了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這篇課文的教學,應該努力體現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李時珍那種“甘于吃苦、不怕冒險”的精神。具體地說,就是抓住古寺環境的破敗、察訪過程的艱辛、品嘗藥草的危險等文本內容,引導學生聯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詞析句,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并水到渠成地對李時珍產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總評
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要簡明,方法要簡便,但過程要扎實,理解、感悟要深入;語文閱讀教學,不能重了朗讀而輕了表達,不能重了人文而輕了語言。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內容易懂的課文,學生讀了后,就能大致地知道文章的主要意思。再多讀幾篇,學生也能理解李時珍“甘于吃苦,不怕冒險”的精神。但理解是不是深入了,會不會在學生心靈深處由衷地對李時珍產生敬佩之情,學生的這種情感能不能通過自己的語言比較恰當地表達出來,這都是教者所要思考并努力實現的實實在在的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學過程是清晰的,是扎實有效的。一是在情境表達中訓練語言。教學中設計了幾個表達訓練點:課始時,讓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古寺環境破敗時,說說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深夜里,說說李時珍的活動;總結課文時,寫寫自己的心里話。二是在品詞析句中增強感悟。課文為什么用“啃干糧”,不用“吃或咬”;將古寺環境與客店環境進行比較;“吃了那么多苦”與“吃點苦是值得的”進行品析。三是在適度拓展中升華情感。課內補充了李時珍嘗藥草的一個小故事,加深了學生對李時珍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通過這些過程較好地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