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教學設計(北師大版語文第八冊第12單元)
五、拓展思維,改寫詩歌
1.此時此刻,如果聞一多先生也在這歡樂的現場,親眼見證澳門的回歸,他會是怎樣的心情?(生自由發言)
2.請孩子們拿起手中的筆,學習文藝多先生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把澳門回歸是地感受寫下來吧!(指導學生改寫課文)
3.展示學生作品并進行評議。
六、總結課文,布置作業
1.今天,我們可以告慰聞一多先生,他夢寐以求的“七子”回歸,已逐一實現。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祖國強大的結果;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勝利。這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七子之歌》,讓我們永遠記住它帶給我們的震撼!(放歌曲,學生齊唱)
2.背誦詩歌。
3.搜集《七子之歌》的另外幾首來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繼續學習課文,重點學習《香港》和《臺灣》。
教學過程:略
板書設計:
七子之歌
聞一多
澳門 夢寐不忘 我要回來
香港 地位險要
中國臺灣 珍珠一串 愛國之情
教學設計說明:
《七子之歌》組詩是聞一多先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時目睹中國同胞所受的侮辱和欺凌而創作的愛國詩篇。作者運用擬人手法,把祖國比作母親,把被列強侵占的澳門、香港、中國臺灣等祖國寶貴的領土比作離開母親的七個孩子。全組詩歌以簡樸直白的語言表達了澳門、香港、中國臺灣等地飽受凌辱和苦難的廣大民眾渴望“回歸”母親懷抱的急切愿望,抒發了他們(也是作者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愫。詩中那一聲聲飽含血淚的嗚咽、呼喚,深深打動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因此在設計是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注重課前預習中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現在的學生遠離戰爭年代,根本沒有受過大苦大難,對課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通過與希中搜集資料,讓學生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創作激情,從而為準確體會感悟是個所御寒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創設情景,注重學生思想感情的啟迪與熏陶。在教學中通過播放《七子之歌·澳門》的音樂,重溫澳門回歸那激動人心的場面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借助情景,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操的陶冶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課內外相結合,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觀看澳門、香港回歸的影像資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模仿聞一多先生的寫作手法,改寫詩歌;課后布置學生搜集《七子之歌》的其他幾首來讀讀等,都是由課內向課外拓展的好方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