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精選16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1
【預習要求】:
學生預習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完成練習題。
1.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
的故事,這個故事讓人 ,讓人 。
2.面對一個需要骨髓移植的大陸青年,中國臺灣青年顧不上
,顧不上 ,依然 ,因為他知道 ;李博士 走進手術室,冒著
的余震的危險, 地站在手術臺旁, 的努力,終于讓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 。這時候,他們的心中唯一想著的是 ,而絲毫沒有 。是大家一起用愛心架起了 ,這一座 ,這座寫滿愛字的 。
家庭作業:
基礎題:
1. 自主積累詞語10——20個。
2. 文章哪些描寫讓你深受感動?請選擇兩處分別寫出讓你感動的理由。
選擇題:
1.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這位中國臺灣青年見面了,會是怎樣的情景?請發揮想象寫一段話。
2.課后收集類似課文一樣的感人報道,然后講給同學聽。
附板書: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愛心
中國臺灣 大陸
————————————
青年 錢暢
血脈親情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課文描寫了同一時間的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她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相距雖遠,他們的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些基本閱讀能力:能夠借助文本思考一些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讀來表達感受。所以,本節課以讀為主,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讀中理解詞語,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時試圖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設計思路:
1、“以讀為本”。文章感人而生動,適合朗讀訓練。力求通過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穩步推進,螺旋上升,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學習”。構建樂學氛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題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標。瀏覽全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語句品味語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讀再次回歸整體,使認知更完整、深刻。擴展練習,培養語文素養。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讀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感情朗讀,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的情感,體會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醞釀血脈親情
1、課前播放《愛的奉獻》。同學們,一首深情的《愛的奉獻》又將我們的思緒帶到了課文所講述的故事當中。十八歲,一個充滿夢想的年紀,一個如花的年紀。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錢,此時只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點從遠隔萬里的海峽彼岸中國臺灣送到杭州。(板書:中國臺灣 骨髓 杭州)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捐髓手術的日子翩然而至,中國臺灣卻發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
2、邊播放地震視頻邊描述?赐赀@段錄像,你有什么感受?
二、學習課文3—6自然段,感受、理解“愛”
1、在這樣可怕的地震之后,手術能如期進行嗎?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課文 3 — 6 段,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讓你感動,把最讓你感動的語句或詞語畫下來,反復讀一讀,你能體會到什么,用一兩個關鍵詞簡單地寫在旁邊。一會兒我們交流。
2、自由匯報,相機指導、朗讀
我們先來交流中國臺灣青年令你感動的詞句
a、出示句子1:“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1)那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為什么讓你感動?(因為---所以,把話說完整)
。2)師:對啊,當時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多危險哪!我們設想一下:當余震來臨的時候,手術室里可能會出現什么狀況?
明明知道地震很危險,而且抽取骨髓又這么地難,那為什么他還靜靜地躺病床上?
師:這就是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是無私的奉獻!
。4):中國臺灣青年還有什么行為能讓你怦然心動嗎?
b、出示句子2:“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期待著他的骨髓。”
(1)談談你的感受?
。2)還有誰也找到了這一句?說說你的體會
師:中國臺灣青年真的不關心家人嗎?不是的,此刻他的內心一定不平靜,他會想些什么?請你閉上眼睛,用心去貼近中國臺灣青年的心聽一聽,他會想些什么?
。3)師生合作模擬采訪:
你的事跡感動了我,也感動著所有的中國人。請問:在當時大地余震時,你躺在病床上,你害怕過嗎?
你很勇敢。那你有想過讓手術延期進行嗎?
你知道嗎?這次地震,造成了2400多人死亡,幾萬人受傷。地震過后,大家都忙著尋找親人,搶救親人?赡悴]有這么做。有人說,你根本不愛自己的家人。是這樣嗎?
。4)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多大的決心!
課件出示: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師引讀句子。
體會李博士的性格
中國臺灣青年的行為感動著我們,在手術室里,還有誰也 讓我們的心也隨之跳動呢?你找到了李博士哪些感人的詞句?讀出來
a、在同一時刻,是指什么時候?他又為什么步履匆匆呢?
b、課件出示:此時此刻,----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
師:為什么這句話揪住了你的心?
師:是啊,可怕的地震,房屋隨時都可能倒塌,此時此刻,只有怎樣才是安全的?
引讀:多么艱難的選擇啊,但是,他沒有選擇離開,李博士仍————
多么偉大啊,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但李博士仍——
c、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師:從他身軀里流出的僅僅是骨髓嗎?那么,還流出了什么?
師:我們感動著中國臺灣青年的愛心,感動著李博士那高尚的醫德,感動著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里發生的這一切,讓我們再來重溫手術室里那令人感動的一幕幕。(齊讀課文4到5段)
d、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時,李博士帶著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1)老師這里有一張當天李博士護送骨髓的時間表,同學們算一算,這個過程用了多少時間?這是怎樣的12小時?
(2)經過12個小時的奔波,李博士沒有休息,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整整12個小時,縱然有重重困難,也無法阻隔李博士對大陸同胞的深深關愛。此時此刻,老師從你們的臉上看到了兩個字“感動”, 請大家深情地朗讀第6段!
三、品讀第7段,情感升華
1、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后,生命在人們無私的給予中復活了。“小錢終于得救了”,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一起把這個好消息去告訴所有關心小錢的人。(課件出示,師生合作讀最后一段)
2、小錢終于得救了,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使小錢得救了,這是一座用什么搭建的生命橋?(板書:愛心 血脈親情)
3、茫茫的海峽隔不斷骨肉親情,海峽兩岸同胞用愛心、用血脈親情搭建起的生命橋使小錢得救了,此時此刻,他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要說,他會對誰說什么呢?(生配樂寫,交流。)
4、其實,中國臺灣慈濟醫院向大陸白血病患者捐獻骨髓的事例還有很多,課文寫的僅是其中一例。(課件出示其他事例)
5、正是因為有了像李博士這樣熱心公益的人,還有許多自愿捐獻骨髓的熱心人,才會使像小錢這樣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讓我們帶著對他們的無限敬意一起讀課題。(生讀課題)
讓我們帶著中國臺灣和大陸人民的愛一起讀(生再讀課題)
6、這豈止是一座橋,豈止是一個故事,這簡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一首愛的詩篇。(出示根據課文改編的詩,師配樂深情朗誦)
四、拓展作業:
以小錢的名義,給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院的李博士寫一封感謝信,表達你對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達兩岸骨肉的血脈親情。
板書設計
22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愛心 血脈親情
骨髓
中國臺灣 杭州
教學反思:
對于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說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遺憾。細心反思時,卻也發現了遺憾中令自己感到欣慰的地方。
一、巧妙、有效地運用多媒體。生活在平原上的這群幸福的孩子他們對地震的感受是空洞的,為此課堂上我播放了一段關于地震的錄象,孩子們看了以后紛紛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有的說太可怕了;有的說太危險了;有的說太嚇人;有的說對于自己的生活環境很慶幸;還有的說太震撼人心了……
播放此錄象,讓學生們深入感受錄象有兩個用意,一是讓學生們讀好“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這句話。
二、以情入手,展開課文最動人的場面來教學,讓學生感悟到課文的感人之處。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談談心中的感受,多數學生認識到課文內容令人感動。再讓學生找找課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動,把學生帶入情感中,還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讓你感動。讓學生感受到中國臺灣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在余震中救助遠在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小錢,從而體會到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即理解課題的褒義。
三、以讀為主,“讀是語文課上最經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文章感人而生動,適合朗讀訓練。力求通過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穩步推進,螺旋上升,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受到情感熏陶。引起學生和作者的共鳴。尤其是第3至6自然段,我先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仔細研讀,認真感悟,大地震剛過后,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沒有考慮家人是否平安無事,沒有考慮是否延期手術,沒有選擇空曠安全的地方等細節,從反復讀中體會中國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李博士抽取骨髓時的鎮定沉著,運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緩,植入骨髓時的不分晝夜,從讀中體會李博士不顧個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醫德。兩個“靜靜地”,讓學生對比朗讀,使學生在讀中進一步提高認識。最后,飽含深情地讀題,則是情感的升華。
遺憾是因為不足,由于本堂課安排的內容較多,有些環節設計的又不夠簡練,怕內容完不成,很多時候我都在考慮和提醒自己:“環節怎么樣一個一個順利進行下去?不加快些速度等下就來不及了!”,而沒有考慮到學生他們是否還有表達的欲望。導致了這堂課不管是朗讀一個句子還是回答一個問題都沒有請多位同學發言,這樣子“無視”那一雙雙高高舉起的想說話的小手實在不應該。
有遺憾也有收獲,反思時我也給自己敲響警鐘:
1、中心不要偏移,關注學生的感受,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2、一堂課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3
a級基礎訓練:課內鞏固與強化(時間30分鐘,滿分50分)
一、我能把字寫漂亮(看拼音,寫詞語)(16分)
hǎi xiá
yí zhí
tóng bāo
tái wān
bǐ cǐ
xí jī
kōng kuàng
zàn tíng
二、火眼金睛,辨字組詞(16分)
杭( ) 峽( ) 凋( ) 曠( )
抗( 。 —M( 。 ≌{( 。 〉V( 。
苞( 。 【`( 。 眩ā 。 ≤|( 。
胞( 。 《ǎā 。 ”ā 。 ◎專ā 。
三、一錘定音(在正確的詞語或拼音下畫“──”)(6分)
利用大地(振動 震動)暫(zhàn zàn)停的間(jiàn jiān)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suǐ suí),終于從身軀(qū qǖ)里(娟娟 涓涓)流出。
四、句子大觀園(12分)
1、這個剛滿十八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栓,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這句話把 比作 。
仿句: ,如同 。
2、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句話把 比作 。
仿句: ,如同 。
b級重點難點過關(時間30分鐘,滿分50分)
五、詞語巧搭配(16分)
。ā 。┑年柟狻 。ā 。┑南銡狻 。ā 。┑幕ǘ洹 】諘绲模ā 。
雄偉的( 。 【赖模ā 。 。ā 。┑哪抗狻 。ā 。┑纳駪B
六、選詞填空(10分)
愿望 期望 盼望 期待
1、我的( 。┦情L大當一名解放軍戰士。
2、我們不能辜負老師和家長的( 。。
3、全國人民( 。┰缛諏崿F小康。
4、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 )著他的骨髓。
沉重 嚴重
5、小錢患了( )的白血病,他母親的心情很( )。
七、快樂閱讀(24分)
跨越海峽的生命救助行動圓滿成功(節選)
韓勝寶
早晨六時四十分,黎明的曙光綻開五彩絢麗的朝霞,在祖國寶島臺灣花蓮,一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無菌室內,等候著他的骨髓從他的軀體里抽出來,流進海峽彼岸姑蘇城內此刻同樣躺在無菌室內的一位年輕姑娘的血管。
八時,經過全身麻醉的骨髓捐贈者,在經歷了一小時二十分鐘的手術之后,他的骨髓,飽含著同胞之情,從他的身軀內躍出。
九時三十分,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裝進了盛滿液氮的骨髓箱,由三名慈濟會的志愿者護送,從中國臺灣花蓮起飛,十時二十分到達臺北桃園機場。
十三時二十五分,骨髓運輸小組從臺北桃園機場起飛赴香港。在飛機上,志愿者們小心地呵護著骨髓箱,每隔一小時要上下左右晃動,以防止骨髓的凝結,影響細胞的活性。他們深知,手里捧著的,不僅僅是活性細胞,而且是陳霞姑娘的生命。
十五時零四分,骨髓提前六分鐘運到香港特區。這意味著離陳霞姑娘的生命的希望更近了。
十九時五十五分,運輸骨髓的飛機平穩地在上海虹橋機場停機坪降落。由于香港的天氣原因,飛機延遲了二十分鐘起飛。雖然抵達上海的時間比預期晚了十五分鐘,但總的來說還是相當順利的。
二十二時,骨髓移植手術開始。午夜時分,手術順利完成。
1、這篇短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能把表明這種順序的詞語用“──”畫出來。(8分)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2、請你給本文另擬一個標題。(4分)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這兩位青年相遇了,她會對他說些什么。(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4
一、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十二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整體感知了課文,現在,我們再次走進這個真實的故事。請大家回憶一下,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1:中國臺灣青年為杭州的小錢捐骨髓。
生2:杭州的小錢得了白血病,中國臺灣青年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捐獻骨髓。
師:說得很完整,看來你上節課聽講很認真。
師板書:杭州 中國臺灣
二、通讀全文,自讀自悟
師:孩子們,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那個令人難忘的日子——1999年9月22日。這一天,陽光灑滿了美麗的杭州市,桂樹還沒有開花,晨風中已經飄來甜絲絲的香氣?伤,杭州青年小錢,卻只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是挽救小錢生命的唯一途徑。那抽取骨髓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快速讀一下課文,看看文章的哪幾個自然段直接描寫了抽取骨髓的過程?
學生讀書。
師:誰來說一說,文章的哪幾個自然段直接描寫了抽取骨髓的過程?
生:3——5自然段。
師:你找得真準!孩子們,對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們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尤其是那些令我們心中一動的文字,我們最好畫下來,F在就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地讀讀這三個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最使你感動的句子,用心體會,等會我們一起交流。
(生讀課文3——5自然段)(教師提示:不動筆墨不讀書)
師:好,同學們讀得差不多了。剛才大家讀書時專注的神情,讓老師很感動。誰愿意第一個來交流?
生1: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師:你能說說讓你感動的理由嗎?
生1:因為青年在不知道家人安危的情況下,心里卻只想著小錢在等待著他的骨髓救命!
師:是啊!多么讓人感動!誰繼續讀?
生2: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師:能說說這句話哪兒觸動了你的心嗎?
生2:此時,余震還在發生,但他們為了挽救小錢的生命卻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我很感動。
師:說得多好哇!
點評:開講,猶如文章的“鳳頭”,小巧玲瓏,它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感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再者,設置的兩次自由讀文,有目標,有梯度,讓學生和文本的接觸顯得充實而有效。
二、精讀語段,悟情悟法
師:剛才同學們談得都不錯,現在請你認真默讀這三個自然段,做老師發給你的練習題,能做得更好嗎?
生:能!
。▽W生做練習)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題:
請認真閱讀文章的第三——五自然段,完成練習題。
1、 聯系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思考: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仍”的意思是 , 此刻,李博士在 ;此刻,那位中國臺灣青年正 。從他們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 。
2、 聯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思考:
⑴、此時此刻,發生了什么意外?(把有關的句子用——畫出來。)這說明了什么?
此時此刻,怎樣做才是安全的?(把有關的句子用……畫出來。)
、、此時此刻,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沉著”可以換成 ,從“沉著”、“靜靜地”我們可以體會出 。
⑶、“一次又一次”、“終于”說明了 。
想一想,從中國臺灣青年的身軀里流出的僅僅是骨髓嗎?
還有什么呢?
點評:練習設計出彩。抓住文章的中心內容,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重點。教師緊緊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此刻”和“此時此刻”,使學生從文本出發,深刻體會句子的含義,以及作品所表達的含義。語文教學就應該這樣扎扎實實,從關鍵詞語出發,使教學落到實處。新教材的教學,如何把課堂交給學生呢?關鍵是授予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幫助他們分析教材,學會把握重點。
三、全班交流,深化提高
師:同學們都做完了嗎?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播放地震錄像),看,這就是發生在中國臺灣的里氏7.3級的大地震。(畫面定格地震慘狀圖片)看到錄像,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1:地震太可怕了!
生2:好恐怖呀!
點評:恰到好處地通過錄像資料“中國臺灣地震”,幫助學生了解中國臺灣青年是忍受著如何大的痛楚和冒著隨時的生命危險,入情入境地幫助學生體會到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
。ǔ鍪揪毩暤谝活})
師:是啊,多么可怕的大地震。大地震過后,余震不斷。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仍”是什么意思?
生:仍是還、繼續的意思。
師:回答非常準確!但此刻,李博士在干什么呢?
生: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進手術室。
師:那中國臺灣青年此刻在干什么呢?
生:那位中國臺灣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待李博士來抽取骨髓。
師:從他們的表現中你可以體會出什么呢?
生1:他們在冒著生命危險抽骨髓。
生2:他們不怕危險。
師:是啊,為了挽救小錢的生命,他們不怕危險。
課件出示第二題
師:那此時此刻,發生了什么意外呢?
生: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師:突如其來是什么意思呢?
生:事情發生得很突然。
生:余震突然就來了!
師: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來了。大地開始顫抖,房屋開始搖晃,窗戶上的玻璃“啪”地掉下來了。那此時此刻,怎樣做才比較安全呢?
生:跑到空曠的地方。
師:但此時此刻,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師:沉著在這兒可以換成一個什么詞呢?誰來說?
生:可以換成鎮定!
師:孩子們,從“沉著地”、“靜靜地”我們可以體會出什么呢?
生1:他們不怕危險。
生2:為了就小錢,他們不惜付出生命。
……
師:是啊,此時此刻,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心里想得更多的是挽救小錢的生命。救助小錢生命的力量已經使他們顧不上考慮自己生命的安危。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多大的決心!孩子們,這就是海峽兩岸心連心,不是親人勝親人啊!
出示: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師:讓我們帶著崇敬之情再來讀讀這句話。
。▽W生讀句子)(教師提示重讀“沉著地”、“靜靜地”)
師:從“一次又一次”、“終于”可以讀出什么?
生:抽取骨髓很不容易!
師:說得真好!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針頭一次又一次地脫落,他們也就一次又一次地面臨危險。他們是豁出性命去挽救小錢。孩子,們,此時此刻,從中國臺灣青年的身軀里流出的還僅僅是骨髓嗎?
生:不是!
師:那還有什么呢?
生1:還有愛心!
生2:親情!
生3:希望!
生4:祝福!
師:是啊,多么崇高的品質!在病魔面前,愛心戰勝了一切;時間面前,責任心戰勝了一切。于是——
課件出示: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W生接讀)
師:骨髓抽出來容易嗎?通過你的朗讀把這種不容易讀出來!
(生讀這句話。)
師:骨髓抽出來高興嗎?
生:高興!
師:那帶進你的高興再讀這句話。
。ㄉ僮x這句話。)
師:同學們,這就是深深的愛,這就是濃濃的情,這就是無私的奉獻!請孩子們再輕聲讀一讀課文的3——5自然段。
師:抽完了骨髓,李博士又帶著這生命的火種開始了奔波。他從花蓮到臺北,從臺北赴香港,再從香港轉機到杭州,連續工作了近二十個小時。但縱然有重重困難,也無法阻隔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此刻,老師從你的臉上看到了“感動”二字。那么,就讓我們把我們的全部感動融入到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間吧!
學生齊讀第六段。
師: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后,生命在人們無私的給予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這讓我們提著的那顆心平靜了下來。我們為文章美好的結局而感動。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用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傾吐我們的心聲吧!
(出示最后一段,齊讀)
師:文章學到這,讓我們再一次回頭細細品味文章的題目——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你的心中,這還是一座普通的橋嗎?從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體會。
課件出示:這是一座用 架設的生命橋。
生1:這是一座用愛心架設的生命橋。
生2:這是一座用親情架設的生命橋。
師板書:愛心、血脈親情
師:這是一座愛心橋,是一座親情橋,更是一座神圣的橋。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再讀一遍課題。(學生讀課題。)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讀課題。▽W生讀課題。)讓我們再用無私的愛讀課題。(學生讀課題。)
(配樂《感恩的心》),課件出示:一年以后的一天早晨,陽光依舊灑滿了美麗的杭州市,桂樹已經開花,晨風中飄來甜絲絲的香氣。小錢和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他們會說些什么?(教師深情誦讀)
生1:謝謝你救了我的生命,讓我從絕望中看到了希望。
生2:謝謝你把我從生死線上救了回來。
生3:我實在是太感謝你了,你是我的再生父母,以前我是一朵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現在,你讓我綻放了。
師:孩子們,感謝的話是說不盡的,最好的感謝就是好好活下去!
五、抄寫生字,拓展延伸
1、知道寫襲、暫,學生抄寫兩遍。
2、師:這豈止是一個故事,這簡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一首愛的詩篇。把我們的感受融進去讀。(出示詩的形式,并播放音樂)
小錢得救了,
這朵生命之花又重新綻放了。
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也許——小錢和這位中國臺灣青年永遠不會見面
但是在人們看來,這并不重要,
因為——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那血脈親情
如同生命的火種,
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傳下去……
點評:老師飽含激情,傾情的投入,充分發揮了教師語言講解的作用?犊年愒~,入情的傾訴,昂揚的抒發,孕育了一個激情燃燒的課堂,學生漸入其境,深入其境,師生情感共鳴,心靈共振,同時也體現了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性。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5
【教學設計說明】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在教學課時的安排上,我根據課文先后描寫的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分兩個課時完成學習目標。第一課時就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習生字詞,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再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生命垂危的小錢迫切需要移植骨髓;第二課時主要從第二個場景的描寫中感受人們對小錢的愛心,并在讀中感知,讀中想象當時的情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以學定教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以愛貫穿整個課堂,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與學生,與教師的對話,鼓勵學生認真讀,大膽想,自由表達。在引導學生讀書、對話的過程中抓住課文的關鍵詞語來指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并利用課件適度拓展了課文內容,結合音樂渲染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們在讀中,想象中,感受中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理解了海峽兩岸骨肉同胞是用愛心,用血脈親情架設起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過程除了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之外,在作業設計方面還把課外閱讀延伸與讀寫結合在一起,并且注重了積累和運用。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和尋找合適骨髓的不容易。
〖重難點〗
抓住“嚴重”、“凋零”、“輾轉”等重點詞語完成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
〖課前準備〗
有關白血病的常識、補充閱讀《陳霞日記》。
〖教學過程〗
一、 質疑導入,初讀課文
1、板書課題,學生書空練寫課題。
2、看到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學生自由提問,教師相機解決、疏理。)
3、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
4、重點指導書寫“移植”、“襲擊”、“血脈”等詞語。
(結合講解白血病的常識。)
5、指名逐段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讀通順。
二、再讀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發言,教師引導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教師小結。
三、三讀感悟
1、小錢的病到底有多嚴重?怎樣才能救他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1、2自然段,邊讀邊想剛才的問題。
2、學生發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談感悟并讀出體會:
、拧∫龑W生從“臉色蒼白”、“即將凋零”等詞語體會小錢身體的虛弱并讀出自己的體會。
、啤〗Y合《陳霞日記》體會病人對生命的留戀。
、恰∫龑W生從“唯有”、“談何容易”、“幾經輾轉”等詞語體會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和尋找過程的艱辛,讀出體會。
三、總結
四、布置作業
1、寫生字詞;
2、讀課文,讀補充材料之《大地震作證》;
3、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去閱讀有關白血病的事例。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通過理解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在危險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術,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人們的愛心。
2、讀出自己的體會。
〖重難點〗
體會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用愛心和血脈親情搭建的生命橋。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感受“愛心”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讀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個故事,誰來說說這個故事和誰有關系?為什么和他們有關系呢?
2、引導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3、小結:
是的,兩岸骨肉同胞血濃于水的血脈親情使他們為了救小錢而走到了一起,是他們的愛心使得小錢這朵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重新綻放了。
二、再讀課文,體會“愛心”
1、可見,這句“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課文要表達的主要意思,讓我們把它劃下來。(師生導讀)
2、課件:
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把感受到“愛心”的詞語或句子劃下來,還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3、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了解學情并相機指導。
4、現在讓我們來交流一下,誰來讀你劃的句子并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結合課件引導學生談出體會并指導朗讀。)
5、小結:
剛才我們從課文中的這些詞句體會到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真是有愛心的人。他們不顧家人的安危,冒著余震的危險,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之下終于使小錢這多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重新綻放了。
三、總結全文,升華“愛心”
1、(音樂《感恩的心》片段)你們看,生命象花朵一樣美好,你們聽,生命象歌聲那樣美妙。當小錢蒼白的臉慢慢紅潤起來,身體也漸漸康復的時候,他的心中一定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
。▽W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疏導。)
2、是啊,小錢的心中充滿了感激,我們的心中也充滿了感激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用血脈親情架設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座橋使小錢還有許多象小錢這樣的白血病患者得救了,讓我們懷著感恩,帶著祝福再去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3、(音樂《愛的奉獻》片段)小錢的生命在人們無私的給予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此時此刻,當我們被他們的愛心感動的時候,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呢?
4、總結:
那就讓我們把這這座用愛心澆灌,用血脈親情連接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永遠地銘刻在心中吧!
四、布置作業,表達“愛心”
必做題:摘抄課文中感動你的詞句。
選做題:
1、假如一年后小錢和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他們可能說什么呢?請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來。
2、這個感人的故事使你想起自己經歷過的或聽說過的哪些事呢?你能把它描述下來嗎?
五、板書設計
步履匆匆
等候
沉著地 不顧家人
靜靜地 愛心 冒著危險
一次又一次
奔波
血脈親情
大陸 中國臺灣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匯報展示、互動交流中,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小組合作學習,掌握基礎知識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讀題目,初步談談對題目的理解。(了解學生是否理解海峽,海峽兩岸和生命橋,解決對于海峽的理解。)
二、提出學習目標
1、說說你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問題?(教師相機引導)
2、把課文讀通順,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難懂的字詞和句子多讀幾遍。
3、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你認為這篇課文應該解決哪些問題?先自己默讀思考,然后小組討論 。
4、全班交流
三、展示學習成果(基礎知識展示)
1、學生讀文,小組合作解決生字新詞。(小組內展示)
2、自主選擇文中最受感動的內容仔細閱讀,并寫寫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個性展示)
四、布置作業
1、抄寫課文的新字詞。
2、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讀寫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兩岸骨肉同胞的血脈親情,感受生命的珍貴和愛心的無價。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一、復習導入,提出目標
1、復習:生字詞語、回顧課文大意、說說課文的寫作順序和重點。
2、提出學習目標:
(1)品味感悟課文的優美語言,感受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
(2)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揣摩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二、展示學習成果(創造性展示)
1、學文悟情展示(一)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著他來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
① 自由談談感受;
、凇⊙a充地震的資料,理解襲擊,余震的意思。(余震也有一定的破壞力。)
、邸闹心愀惺芰艘活w怎樣的心?根據感受朗讀句子。
⑵ 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佟〉卣鹬械那嗄臧踩粺o恙,但是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呢?
② 海峽的這頭正有個年輕的小伙子正滿懷希望,這是一個怎樣的希望呢?
③ 現在你又看到了一顆怎樣的心呢?用你的感受來讀讀這個句子!
⑶ 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佟∧隳荏w會到這無法預計的余震給青年帶來的是什么嗎?
、凇∶鎸@樣的一位青年,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邸е愕睦斫鈦碜x好這兩個句子。
2、學文悟情展示(二)
、拧◇w會小錢感激李博士的原因:
過渡句:小錢是不幸的,剛滿18歲就患了嚴重的白血。恍″X又是幸運的,終于在治療期限內找到了適合移植的骨髓,小錢感激為他捐獻骨髓的中國臺灣青年的心情,我們能夠體會,也已經體會到了,那么我們能不能更細心的體會小錢心中的那份感激,他還會感激誰呢?(李博士)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抓住了哪些詞句?
、僮プ。骸〔铰拇掖摇⒊林w會不顧安危,一心救人。
②抓。罕疾、連夜,體會不顧勞累,急人所急。手術艱難,更顯真情。
、坪唵谓榻B李博士。
⑶讓我們把對李博士的感激和尊敬融入在深情的朗讀中吧。ㄗx課文第5,6自然段。)
、仁前。畈┦坑盟呱械尼t德,用他的愛心為小錢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3、學文悟情展示(三):兩岸的醫護人員和眾多的好心人
過渡句:師:我們已經兩次走進小錢的心里,感受到了他心中感激,我們現在還能不能在一次走進他的心里,小錢還會感激誰?
、拧≡谛″X被確疹為白血病,急需骨髓做移植手術時。
、啤‘斃畈┦咳〉焦撬璧綖樾″X做移植手術之間。
(醫護人員、朋友、親人、一些素不相識的人……)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5、我會自主完成課后思考題、每課一練的題目。(小組內互相交流、幫助、質疑問難)
三、激發知識沖突:
1、理解“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理解“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含義。
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中國臺灣青年說些什么?演一演,寫一寫。
四、知識拓展延伸
你從文中的李博士和中國臺灣不知名的青年中學到了什么?你怎么做一個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板書設計
2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大陸 中國臺灣
提、移、救
————————
小錢 愛之橋 李博士、青年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7
[教學內容]講讀第三自然段到全文結束。
[教學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峽生命橋“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調動情感。
1、(課件出示病床圖)師深情敘述事情的發生,導入新課。
2、齊讀課題。
二、深入文本,感受親情。
(一)講讀3~6自然段。
1、自由讀3~6自然段,用一兩句話概括該部分的主要內容。
2、學習3~5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讓自己感動的一些句子,進行批注。
(2)小組合作交流。
。3)匯報交流。
a、圍繞“此時此刻……病床上”。這一重點句,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抓重點詞,結合課件等方法、手段,體會人物一心為他人著想,沉著鎮定的品質。
b、抓“仍沉著”“也靜靜”去揣摩人物內心,感受臺胞的愛心。
c、圍繞“經過一次又一次……涓涓流出……”這一感人的語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體會,進一步感受到愛和奉獻。
3、學習第6自然段。
(1)指名讀。
。2)引導抓關鍵詞,體會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醫德。
。3)出示奔波圖(課件),通過引導學生質疑,感受海峽兩岸之間無法阻隔的血脈親情。
。ǘ┢纷x第七自然段
。1)帶著不同的感受,讀“小錢得救了”。
。2)齊讀第七自然段。
(3)品讀課題,理解“生命橋的含義”。
。4)再一次齊讀由該自然段改寫成的詩。
三、延伸拓展,升華情感。
。1)(播放音樂)小錢得救了,此時,他會說些什么?
(生講)
(2)把小錢想說的話寫下來。
[板書設計]
22、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愛心
血脈親情
杭州
中國臺灣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想
執教:福州市福清漁溪中心小學 張建蓮
指導:福州市福清漁溪中心小學課題組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講述了大陸青年小錢
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細膩,情致淳厚感人,書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愛的贊歌。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本課教學依據文章情真意切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最感人處入手,通過品詞析句,聯系生活,觀看直觀課件,揣摩人物心理,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兩岸人民的濃濃的血脈親情。最后的教學環節--說寫訓練,又使得情感態度和知識能力訓練巧妙結合起來,實現三維目標有機的整合。
[教學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順情導入、整體感知。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的導入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本課的導入是由教者用深情的語言敘述故事的發生,引讀課題。這樣的設計使得新課導入與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巧妙地銜接起來,同時又創設了適當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文本的欲望。
緊接著遵循由整體感知入手,精讀部分,再回歸整體的閱讀教學原則,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第二部分(3-6自然段),用一兩句話歸納該段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
二、重在體驗,以讀激情。
本文教學主要的目的是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教學中,以生為主,以讀為本,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層層感悟、體驗,以讀促思,以讀激情。
。ㄒ唬┳宰x入手,激起情感漣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蔽恼碌牡诙问俏恼碌闹攸c段落,描寫感人肺腑。教學本段,著重引導學生自由讀書,找出感動自己的句子,進行批注,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留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思考、批注、交流的時間,讓學生找出感人的句子,并進行體會,深入文本,感受文本。
。ǘ┲饘游蜃x,叩響情感和弦。
在學生讀書、體會、交流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匯報。在這一環節教學中,設計意圖明確,那就是抓住文體最感人的語句為切入口,逐層感受,層層深入,不斷加深體驗,升華情感。首先,引導學生讀書并播放課件,直觀、深刻地感受地震及其后的余震危險,為學生進入文本,進入人物內心做好鋪墊;然后,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抓關鍵詞句進行品析,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質,最后,引導學生從關鍵詞“靜靜”入手,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揣摩人物的矛盾、復雜的心理活動,進一步感受人物的無私而又博大的愛。在此基礎上的三次齊讀,“此時此刻,……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北憩F出學生從感知到感悟理解,再到情感熏陶感染的過程。
。ㄈ┲庇^感受,引發情感共鳴。
教學文章第六自然段時,還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去理解,特別是“奔波”,并出示奔波材料和地圖路線,既讓學生感受到李博士的辛勞和博大的愛,又引起了學生的疑問“兩岸僅一水之隔,為什么不直飛呢?”利用這一閱讀期待,教師深情敘述解疑,引發了學生情感的共鳴?v然有千山萬水千難萬阻也無法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
。ㄋ模┘で槠纷x,推向情感高潮。
文章的最后一段,既寫出了故事的結果,又表達了作者熾熱的情感,謳歌了濃濃的血脈親情,是本文的中心段。教學該部分時,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課題,教師則深情地描述“這豈止是一座橋……這是一首愛的詩篇。”煽動學生的情感,最后齊讀這一段,把學生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分幸仓赋觯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睂W生有了上面的情感的積淀,他們心潮澎湃,有千言萬語要說,如鯁在喉。此時,教師深情地描述,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 “假如我們就是小錢,有一天和中國臺灣青年見面,會說些什么。”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讓學生動筆給小錢寫一封感謝信。這樣既加強了說寫訓練,又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具有一舉多得的效果。
總之,本節課教學立足文本,以生為主,以讀為本,強化體驗,扎實訓練。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受到愛的熏陶和教育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認識8個生字,正確讀寫“跨越、海峽、桂樹”等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導入,感知給予的快樂
。ǔ缘案獗荣悺#
。ǔ鍪敬笃聊唬,有三塊蛋糕,第一塊5寸大,第二塊7寸大,第三塊10寸大。
1、現在要和你的對手比賽誰吃的蛋糕多,我們假設你們吃的速度一樣快,你先吃哪一塊?
2、下面進行第二輪測試,還是這樣三塊蛋糕,你的對手也是一個孩子,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很餓很餓。你和他比賽誰吃的蛋糕多,你先吃哪一塊?
3、總結:
你們讓我很感動,因為你們不僅聰明,還很善良很可愛,有一顆樂于付出,樂于給予的心。為此,我要送你們一句名言,是我從書中讀到的──“給于是快樂的!”(學生齊讀)希望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那么,假如需要你給予別人的不是蛋糕,而是你的鮮血,你的骨髓,你還能做到嗎?如果不僅僅是鮮血和骨髓,還有生命,你還能做到嗎?我們可以不立刻回答,但不能永遠回避,我們要在學習中思考。
今天這節課,張老師想和大家共同學習一篇以“給于是快樂的”為主體的文章。看老師寫課題,字要寫得橫平豎直,端端正正。
。ò鍟n題。)
1、齊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
2、導語過渡: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和中國臺灣花蓮之間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動著我們?
二、初讀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字或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字詞讀音:
凋零 綻放 輾轉 步履匆匆 突如其來
空曠 暫!∩碥| 白血病 同胞
3、學生自由讀課文:
⑴ 小組交流:
對學習小組內的學習伙伴讀幾遍你覺得特別令你感動的句子和段落。
、啤∪嘟涣。
(交流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以及感動的原因。)
三、深入閱讀文本,整合資源,深刻體會
1、導語:
故事發生在──1999年9月22日早晨
誰──小錢
什么事──患了白血病
2、重點句理解:
這個剛滿18周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花朵,惟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⑴ 齊讀;
、啤∧阕x懂了什么?理解“白血病、凋零、綻放(反義詞)。”
白血病就是血癌,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治愈。
⑶ 18歲,如含苞欲放的花朵還沒來得及開放,如初升的太陽還沒來得及普照大地,小錢因為患了白血病而掙扎在死亡線上,年輕的生命危在旦夕,尋找適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緩啊。但是,不幸的小錢又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于在我們祖國的臺灣找到了適合移植的骨髓。
3、全班交流?預設重點句:
、拧≡谕粫r刻,海峽彼岸的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進手術室:
、佟±斫狻巴粫r刻”“步履匆匆”;
、凇槭裁蠢畈┦繒铰拇掖遥
、邸∮懈星槔首x。
、啤〈藭r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① 齊讀,你讀懂了什么?
、凇±斫狻俺林。
③ 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為什么李博士仍沉著地站著,青年還靜靜地躺著?他們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危險?
、堋≈笇в懈星榈乩首x。
、荨⌒〗Y:
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錢所急,想小錢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們的精神多么難能可貴啊!
4、升華情感,體會“生命橋“的含義,學習第七節:
、拧дZ:
經過李博士不分晝夜的奮戰,由于中國臺灣青年那血濃于水的無私奉獻,小錢得救了。
、啤↓R讀最后一節。你又讀懂了什么?
、恰〗處熜〗Y:
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四、總結詩朗誦
祖國寶島臺灣同大陸被中國臺灣海峽所隔,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讀)。這座用愛心架起的生命橋將永遠屹立在兩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師借中國臺灣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來結束我們今天的上課。鋼琴曲伴奏,朗誦《鄉愁》。
五、想象拓展,啟迪心靈
根據國際上骨髓捐助的有關規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內是不能見面也不能知道對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們來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會是怎樣的場景?小錢會對那位中國臺灣青年說些什么呢?
六、板書設計
杭州 中國臺灣
骨髓
小錢────年輕人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9
激情對話 品味語言
——四年級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實錄及反思
連江附小 鄭黎清
板書課題:22、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生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師:這是座用愛搭起的——
生齊:生命橋
師:再讀,強調生命橋。
師:這座生命橋很長、很長,它跨越了茫茫的中國臺灣——
生齊:海峽
師劃線
生再讀: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出示詞語.
師:這些詞會讀嗎?誰來讀?
指名生讀,齊讀。
師:誰能用這些詞來介紹小錢的情況。
生: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幾經輾轉,終于在中國臺灣找到適合骨髓的人。
師:不幸的小錢又是幸運的。骨髓移植時間定在1999年9月22日?删驮谑中g的前一天,中國臺灣發生了大地震。
播放影片。
師:這就是中國臺灣9.21地震。(介紹資料)里氏7.3級,是中國臺灣近百年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地震,有2735人遇難,1萬多人受傷。不計其數的房屋倒塌,20多萬人無家可歸。捐髓手術就安排在地震的第二天。我們去看看當時的情景?焖贋g覽課文3—6自然段,劃出描寫地震的詞句。
生讀劃。
生: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
生: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師:余震都能把針頭從肌膚里脫落出來,多么突然!多么強烈!那個詞語表現了余震的突然和強烈?生:“突如其來”。師:強調這個詞,一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當時余震不斷,在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在做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次細細品讀課文 3 — 6 節,想一想:“課文中哪些描寫人物的詞句使你感動?”把它圈點出來,把想法、感受簡單批注在課本上。(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生: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從這句話我知道了這位中國臺灣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骨髓才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師:中國臺灣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
生:“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我讀了這句話很感動,因為抽取骨髓時,余震不斷,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了。
生:我認為針頭扎進皮膚里,一次就已經很痛苦了,但是中國臺灣青年竟然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讓我深受感動。
生:當時,中國臺灣青年的家人生死未卜,他還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使我非常感動。
生:從“一次又一次”看出李博士好不容易才取出骨髓。
生:我從“不得不”知道了余震很猛烈,李博士也不得不停止工作。
生:我從“沉著”這個詞知道了當時是有余震的,而李博士不是恐慌,而是非常冷靜地站在病床旁。
生:“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我從這句話知道了在強烈的余震中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還堅持做捐髓手術,使我感動。
師:為了小錢,李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師:捐髓手術多么艱難!請你讀一讀。
(指名讀)
師:在你們的朗讀中老師仿佛看到了小錢的生命又燃起新的希望!
師:“此時此刻”,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此時此刻,他們想,在大陸患了白血病的小錢他是多痛苦!
師:還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們想,必須趕快把手術做完,要不然,小錢就將面臨死亡的悲劇。
生:“此時此刻”讓我感受到李博士他們雖然知道余震中必須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他們仍在堅持捐髓手術。因為他們心里想著在海峽彼岸的小錢,忍受著白血病的痛苦,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手術!
師:“此時此刻”還指什么樣的時刻呢?
生:指海峽彼岸小錢與病魔作斗爭的時刻。
生:此時此刻,指中國臺灣青年與家人失去聯系,彼此不知對方死活的時刻。
生:此時此刻,中國臺灣青年的家人也許也遭遇了不幸,正在死亡的邊緣線上掙扎。
生:“此時此刻”還指余震的同時,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還在堅持做手術的時刻。
師:是啊,老師也想說,在大地震過后,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家人還生死未卜的時候,他們還在堅持手術!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動,讀這句話(課件出示句子)
①師:此時此刻,大地震剛過,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危險時時威脅著他們。——
生: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趲煟捍藭r此刻,小錢靜靜地躺在杭州醫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著骨髓。——
生: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蹘煟捍藭r此刻,在災難過后,還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
生: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師:課文其他自然段有沒有使你感動的地方?
生:“李博士帶著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小時的奔波,感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我從“連夜”知道了李博士帶著骨髓經過“十幾小時的奔波”都很疲勞了,還要“連夜”做手術呢,讓我感動。
師:是啊,一切為了小錢!
生:我也從這句話知道了,李博士奔波了十幾小時,趕到杭州還要花很多時間為小錢手術,李博士很辛苦!他不顧自己的疲勞,整個腦子只想著小錢,給小錢以新的生命!
生:我知道了李博士已經快一天沒休息了,還要連夜為小錢做手術,讓我非常感動!
師:中國臺灣和祖國大陸現在由于歷史、政治人為的因素阻撓無法實現直航,李博士必須帶著骨髓,乘飛機從花蓮到臺北,再從臺北飛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轉機到杭州,整整需要 12 小時?v然有重重困難,也無法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ㄕn件顯示中國臺灣到杭州的路線圖)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老師從同學們臉上看到兩個字“感動”!是啊,老師也被深深打動了!讓我們帶著感動,深情地讀一讀 3 —— 6 自然段。
師:此時此刻,同學們一定有話想說——(課件出示“這真是一座用 架設的生命橋!”)
生: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設的生命橋。。◣煱鍟汗撬瑁
師:你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我用“骨髓”這個詞是因為中國臺灣青年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小錢的一條生命!
生:這真是一座用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架設的生命橋。。◣煱鍟貉}親情)
師:你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因為中國就像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互幫互助!
師:你說得真好!
生:這真是一座用愛心架設的生命橋啊!因為中國臺灣青年是滿懷愛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說是用愛心架設的生命橋。(師板書:愛心)
師:小錢得救了!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使小錢得救了!讓我們和作者一道用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傾吐我們的心聲。ㄈ帻R讀第 7 節)
附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一、激情對話,感悟海峽血脈親情
我認真設計導語,飽含激情,傾情投入,充分發揮了教師語言講解的作用。入情的傾訴,昂揚的抒發,孕育了一個激情燒的課堂,學生漸入其境,深入其境,師生情感共鳴,心靈共振,體現了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性。
二、品味語言,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緊緊抓住“一次又一次”、“此時此刻”兩個重點詞句,師生入情地進行對話,學生興趣盎然地讀書、思考、品析,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實處,學生思維的領域不斷擴大,情感逐步升溫,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機融合,相得益彰。
以“這真是一座用________架設的生命橋!”引導學生探究感悟。這看似一個簡單的填空,實則是對語言文字深入理解,精確把握的精妙運用,又是學生情感發展的結晶。這一設計既緊扣文本語言,緊貼文本主旨,又超越文本的語言、主旨,使學生的語言、思維、認識同步升華。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10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后反思
11月25日我執教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課文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另一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有以下幾步:
一、創設情境。課中通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創設,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采取多種渠道展示情形。①展示大陸青年小錢病危的情形;②展示中國臺灣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大陸青年小錢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艱難,感受地震當時的危險。
三、另外采用了多種方法分析情況,讓學生動感情。①通過課件展示書中所描寫的同一時刻的兩個不同場景來令學生動感情;②重難點詞句的辨析,如兩個“靜靜地”以及“同一時刻”這三個關鍵詞。讓學生明白就在同一時刻大陸和臺灣同胞為了小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們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海峽的生命橋。分析當時不同的情況,分析小錢病危的情況,讓學生有所感動;③感情朗讀,課中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讀你感動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理解,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
在課前我曾出示中國臺灣海峽的畫面,又用粉筆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下,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如此寬的海峽上要架構一座橋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實上,這座橋架設成功了。而且就在小錢以及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那個時刻架設成功的。他的成功源于青年、李博士、醫護人員以及許多海峽兩岸人們的關心與幫助。他們的幫助就是海峽兩岸同胞間的愛。而且這是建立在許多生命上的愛。而這座橋不僅是生命橋,也是友情橋、連心橋、愛心橋。到這里學生也明白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其實就是愛的力量。
因此在教學的最后階段我設計了一個深情呼喚這座橋的環節:“讓我們一起再來深情地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們再帶著青年的愛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們帶著中國臺灣與大陸同胞的愛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遞進過程中,這座橋不僅跨越了這中國臺灣海峽,也跨進了每個孩子的心中,使心中的感悟得到升華。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我個人的感覺,自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表情上,教學體態應用教學情景合理上都有待進一步的提高。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學習,多向其他年輕教師請教,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使教學更有特色。
推動我成長的一課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洪媛媛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的一篇以愛為主題的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我在本課教學中力求通過反復讀文,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通過多種對話,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的過程中,多角度的開拓學生的認識空間、審美空間、情感空間,從而調動起學生的閱讀思維,實現語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諧共振,提升情感的價值。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詞語的學習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后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于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中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就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教學重點段落時,我先讓學生找找課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隨后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自主研讀、自我感悟。學生以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現為研讀點,獨自閱讀、獨立思考。在學生交流之中,教師又以一個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為學生展現課文中的不同地點的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手術的情景,從詞、句中體會不同人物的心理,從而帶領學生深入的體會課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鳴。在研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體會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師激情導語下,層層遞進的有感情朗讀成為學生情感的抒發,內心真實的表達。
二、以說促思,發散思維,感悟人間真情。
教學中,我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 “在地震中,那個青年人仍在躺著,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小錢病好后和青年人見面后,他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等,并注意了讀說結合,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后,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會手術危情和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之后,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后的結束語讓學生對以后的生活中會怎么做,升華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三、多媒體的運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
在教學李博士護送骨髓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結合“奔波”和“連夜”這兩個詞談感受,并借助多媒體演示李博士圖,讓學生在記住這個了不起的李博士,深刻感受到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以及尋找骨髓的不容易,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著不足與遺憾: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最終對 “跨越海峽”也不是很明了。對于媒體課件,也沒有發揮出最好的效果,什么時間出示什么圖片還是沒有很好的把握,該出示地圖時由于緊張沒有很好的運用。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
在和老師的點醒下,我覺得我平日的困惑一下解決了很多,那就是“讓導語變成課堂的線”?傊,我喜歡這節課,因為有了經驗充足的和老教師的指點,我對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今后要如何把自己的導語做好。有了這些關心我的人幫助我,我對我自己的發展有很大信心,雖然金牌課還要再上,這也是我要期待的,發展是我最大的愿望和目標。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
本文的標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含義豐富。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連讀幾遍課題,讓學生就此題目展開設想、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在后面的教學環節中逐步去解決這些疑難問題!
在描寫同一時刻的兩個場景時,一處是桂花飄香的大陸醫院,另一處是地震剛過余震還在的中國臺灣醫院。在大陸醫院的病床上,小錢靜靜地躺著,因為他虛弱;而在中國臺灣醫院的病床上,中國臺灣青年也在靜靜的躺著,因為他沉著堅定,為了拯救小錢的生命而不顧自己的安危。是他的愛心搭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將這兩個互不相識甚至可能終生不會再見面的人連在了一起。這兩處“靜靜地躺著”我做了重點講解,抓住“靜靜地”這個詞來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我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作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得不平靜。對于生的希望,使他又不平靜,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讓學生通過對于“你們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個詞”的思考,引導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詞,進一步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骨髓移植對他的重要性!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余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里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讓孩子感受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他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后。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后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領會了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到海峽兩岸人民的這種血脈親情。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跨越、海峽、桂樹、蒼白、紅潤、移植、談何容易、幸運、中國臺灣、襲擊、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暫停、骨肉同胞、血脈親情”等詞語。
2.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動著我們?你覺得特別令你感動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復多讀幾遍。
二.引導學生讀課文:
你可以讀一段,也可以讀幾句話,只要是令你感動的,讓你心中有所觸動的。
三.學生自由讀課文。
四.學生交流感受。
生:我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錢得救了……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師:這里你為什么而感動?
生:小錢得救了。
師:這是一個美麗的結果,患有嚴重白血病的小錢最終得救了,很多人在這樣的時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淚,這是一種感動。
生:我讀課文的第五段。朗讀:“針頭向皮膚刺去……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師:把最后一句話再讀一遍,要讀通順。
生:朗讀:“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師:要想讀好課文,首先要看清楚詞語,不能讀破了。你仔細看看,輕輕練練,相信你一定能讀好,大家都試一試。
生:朗讀:“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師:很好,堅持這樣讀課文,就一定能把課文讀得很流利。這段中有一個詞語“突如其來”,你們怎樣理解?
生:突然發生。
生: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突然發生了。
師:就是說發生的時間很突然。余震突如其來,還有別的意思嗎?“余震”是說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讓我想起一個數學課中的一個詞“余數”,數學中還有一條規則“余數一定除數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確定……
生:我讀課文的第二段。朗讀:“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終于在中國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師:先說說什么地方感動了你。
生:小錢只有18歲,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憐;骨髓很難找,終于找到了,真讓人高興。
師: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錢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難醫治,小錢的生命就像——你再讀讀這句話,剛才沒有讀通順,這次看仔細。
生:朗讀:“生命就像不曾開放就將面臨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重新綻放!
師:你能在這句話中找到一組反義詞嗎?
生:“凋零”和“綻放”,凋零就是凋謝,綻放就是開放。
師:人們常說“生命如花”、“歲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讓生命更加美好是人類永遠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這大悲大喜的感動,你的感覺是和全人類的感覺一致的。
生:我讀課文的第四段。朗讀:“在這場災難中……期待著他的骨髓。”
師:你讀得很投入,說說你的感動。
生:這位青年不顧家人的安危捐獻骨髓,我很感動。
師:他之所以這樣做,那是因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師: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后,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于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讀讀課文,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二、學生讀課文,思考,討論
1、小錢感謝那位青年,僅僅是因為他志愿捐獻骨髓嗎?再仔細地讀讀課文,看看還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說“看文如看山”,從不同的角度讀課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課文。
2、學生讀課文
3、師:讀出新的發現了嗎? 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讀一讀
4。學生朗讀“在抽取骨髓的過程中,發生了余震……”
5、師: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隨時都可能倒下來,生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這樣的時刻,人們最應該做的是——
6、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發生了,大地開始顫抖,房屋開始搖晃,窗戶上的玻璃啪地掉下來了,身體下的病床吱吱作響……但是,這個青年人——
7、師:我不評價,也不想讓別人評價,你自己說說你在讀的時候,哪些地方在盡力表現自己的感動,也就是說你哪些地方讀得特別努力?
8、師:但是,小錢非常感激那位青年,僅僅是因為他捐獻骨髓,僅僅是因為他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捐獻骨髓嗎?還有別的理由嗎?在讀讀課文,仔細地找一找。
9、師: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關心,不牽掛,不擔心。他靜靜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內心一定是極不平靜的,他會想些什么呢?讓我們用心去貼近這位中國臺灣青年的心,聽一聽他會想些什么。聽到了就寫下來。
10、師:根據國際上骨髓資助的有關規定,骨髓資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內是不能見面也不能知道對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們來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會是怎樣的場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學配合表演。
11|、師:(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安排表)我們來看看李博士這一天的工作,你想到了什么?
12、師:由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國臺灣和大陸現在還沒有直接通航,中國臺灣當局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只有到香港中轉。盡管中國臺灣和大陸之間隔著一灣海峽,還有很多人為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
生:
師:讓我們一起深情地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生:(朗讀)“小錢得救了……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師:再深情地讀一讀最后一句話。
生:(朗讀)“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13、師:是啊,這些人就在小錢的身邊,時時刻刻給予小錢關心、愛護和支持,他們是怎樣做怎么說的呢?課文中并沒有具體描寫。怎么辦?
生: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師:對,我們可以重點想象兩個時間里人們對小錢的關心。這兩個時間是很特殊的,一個是當小錢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時候,另一個是骨髓移植這一天,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這兩個日子里,小錢身邊的親人、朋友以及醫護人員是怎樣想小錢傳達他們的愛心的。并把他寫下來。
。╠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12
【浙江省溫州市實驗小學 曹鴻飛】
〖空白補充處,將情感豐滿起來〗
文本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空白結構,課堂練筆要捕捉住這些空白結構中的有效練筆點,以觸動學生的真實思想。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第七冊的課文,文章感人,兩岸同胞血濃于情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人。仔細研讀這一課,你會發現課文中寫小錢的兩個相似句子: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白血病,抽完了全身的骨髓,生命蒼白,此時他只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透過文字背后,你想,他的內心會平靜嗎?生命垂危時,他有著對生命的渴求,對為他捐獻骨髓的人的期待。經過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幫助救治,后來,小錢得救了,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這兩處“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意蘊一樣嗎?尤其是后一個“靜靜地”蘊含著小錢內心極為感動的世界,每一個讀到此處的讀者都會在這里凝思回神,前后觀照,定會泛起情感的波瀾。但是文本此處戛然而止,這就給閱讀提供了一個空白空間,必須加以補充,以達到閱讀心理的平衡。此時他在想什么呢?此處練筆,正是順應了學生的閱讀空白需求。請看學生的傾吐:“小錢得救了,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他想起了中國臺灣獻骨髓的那位青年,你現在好嗎?你為我獻了骨髓,我終身難忘。如果我們不能見面,但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還有李博士,謝謝您,我不會辜負你們的好心的,是你們給了我新的生命,我終身難忘!边@樣的空白補充練筆,完滿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實現了閱讀空白的召喚,當為課堂練筆的常用招數。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郭家壩鎮楊家龍小學 郭菊玲】
〖合理應用教學中的“空白”發展想象力,體驗情感〗
“空白”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它能創造出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語文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在語文教學中合理的應用空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
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的教學中,有學生問我: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臺灣青年會不會相見?我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中國臺灣青年說些什么?續寫這篇課文。這樣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饒有興趣地續寫這篇課文,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柴桑小學 黃 婭】
〖讀是根本,讀得充分,讀出感情〗
當前,在語文課堂中,讀得不充分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充分包括:學生讀書面窄,讀書時間不足,讀書缺乏指導。讀得不充分,從根本上看,還是教師的觀念尚未從“講評課”、“問答課”中轉變過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讀書重要還是討論重要?不讀書,討論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閱讀課要把大量時間用于學生讀書,使閱讀課真正成為讀書課,讀書訓練課。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美讀”,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侯表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但真要讀出情感來,并不容易。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教師的指導很重要。根據學生模仿力強的特點,教師先范讀,給學生做個樣子。他們會根據教師讀時怎樣停頓,怎樣確定重音、速度,怎樣處理節奏、語調等進行仿讀。教師只要稍加些技巧方面的指導,學生即能掌握。比如,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進行了范讀:首先,邊讀邊想,腦海中浮現出在地震的危急關頭,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不顧自己的安危,堅持在手術臺前抽取骨髓。這動人的場面,怎能不叫人動情?其次,透過人物的身份感受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小錢像即將凋零的花朵,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挽救了這個年輕的生命,這種血脈親情怎能割舍!再次,進入角色。自己仿佛身在當時的環境中,心中呼喚著:“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湖北省黃石市沈家營小學 王 瑋】
〖以形促情,注重情感的培養〗
學習語文首先應以感受形象出發。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思的。兒童更是如此,年齡越小,鮮明的形象對于他們的思想影響就越強烈。因此,通過讓學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從而感受人物的鮮活形象,激發了強烈的情感,就會符合“情知統一”的認知規律。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文中的中國臺灣青年和大陸青年素不相識,卻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上課伊始,教師定要用飽含深情的語調介紹中國臺灣和杭州之間千里迢迢,相隔千山萬水,杭州青年生命垂危,他在靜靜地期盼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為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進而感受人物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調,渲染一定的氣氛。在學生自讀完課文以后,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這時的感受是初步的情感體驗,是讀文而生,也許稚嫩,但卻是最真實的。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感受中國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體會更深層的情感體驗,接著教師播放一段地震錄相,視覺的震撼,老師低沉的語調足以讓學生情感獲得再次真實體驗,地震是可怕的,危險無處不在。繼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閱讀、想象、體會,于是學生在腦海中出現的中國臺灣青年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一個沒有考慮家人,沒有選擇逃避,全身心奉獻的中國臺灣青年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被深深感染,情感也被激發起來,當讀到小錢得救了,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大家情不能抑,紛紛說:“挽救大陸青年是兩岸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薄皟砂锻嗑嚯m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薄爸袊_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令我永遠忘不了!贝藭r,感動已從內心噴薄而出,他們齊聲閱讀由課文改編的《生命橋》一詩,整個課堂師生情感交融充分展現了語文教學的情感空間。
【山東省榮成市石島實驗小學 孔華云】
〖基于生活經驗,創設情境〗
教師應把對文本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創設真切、客觀的教學情境,開啟兒童的心智,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學生對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知識以及當時海峽兩岸的社會背景不甚了解。如果背離了學生的經驗基礎,僅憑枯燥無味的講解,教學便如“空中樓閣”,使學生處于“云里霧里”甚至是“不知所云”的學習狀態,勢必引起他們的厭學情緒。此時,教師可采取“迂回”戰術。首先,讓學生觀看有關白血病、骨髓移植知識以及當時海峽兩岸的社會背景的多媒體課件,讓他們在觀看中逐步建構起生活經驗體系。之后,安排《我是一名跨越海峽的小醫生》的教學環節,讓學生主動介紹自己觀看的結果,學生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了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深切體會到海峽兩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由此可見,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架起了經驗與現實之間的橋梁,有效地激起孩子們探究新知的欲望,幫助他們插上自由思考的翅膀,去感悟課文的精髓。
【廣東省廣州市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國實驗學校小學部 雷 彬】
〖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在教同一篇課文時,可以給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從而形成獨到的見解。例如我在執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課時,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把最受感動的句子畫下來,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這樣學生就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學生就有學習的成就感。
【上海市寶山區羅南中心小學 蔡黎峰】
〖發掘教材,尋找想象切入點〗
從課文疑點入手。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而有的疑點剛好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有關。我在教學中便抓住這些疑點,引導學生思考、想象。
如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時,從質疑課題入手,學生會提出,這位孩子為什么要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信?他要呼吁什么?……通過討論,學生很快會了解文章的主題,“要和平,不要戰爭!”而后,讓學生想象,生活在戰區的孩子們的生活是怎樣的?通過想象,學生也真正體會到了和平的價值,對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13
一、說教材:
《跨躍海峽的生命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二是體會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運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談何容易、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骨肉同胞、血肉親情”等詞語。
2、讀懂課文,理解“跨躍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三、說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教學設計以愛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體會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說教學思路與意圖:
。ㄒ唬、地圖導入,引發愛:
1、中國地圖,了解中國臺灣和杭州遠隔千山萬水,還隔著茫茫的海峽。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故事就發生在中國臺灣和杭州之間,齊讀課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學生對題目中的海峽有一個具體印象)
。ǘ┏踝x課文,體會愛:
二、讀課文,理清脈絡,把握主要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誰來說說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ㄉ鷶⑹龅倪^程中,課件出示:“杭州 小錢 白血病 中國臺灣 同胞 余震中 捐獻骨髓”。我們把這些詞語連成一句話,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內容說得明白又完整?)(讓學生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ㄈ┭凶x課文,感悟愛:
1、學習課文第二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性。
如:“小錢靜靜地躺在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得連紅潤起來。”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讓學生了解年輕人的病情嚴重性。
2. 要找到合適的骨髓移植容易嗎?(課文相關內容+課外資料補充)(讓學生了解要找到合適的骨髓非常困難)
3.李博士為中國臺灣青年抽取骨髓的當日,抽取骨髓是一帆風順的嗎?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 3 — 6 自然段,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來概括他們當時遇到的困難。(讓學生了解當時發生地震,情況非常危險。)
2、學習3 -6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劃出是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在空白處寫上感受。
(2)、有感情地練讀你劃記得語句或段落,說說理由。
。3)、學生交流體會。
(隨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的指導,指導學生如情入境的反復朗讀,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從大地震剛過,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床上”,沒有考慮家人是否平安無事,沒有考慮是否延期手術,沒有選擇空曠安全的地方等細節,體會中國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從禮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鎮定沉著,運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緩,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晝夜,體會其不顧個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醫德。同時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學習第7自然段
4、補充一首小詩,升華學生的情感、.說寫練習
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后,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于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跨越海峽的骨髓,給了小錢生命的希望,他從中也受到極大的鼓勵。出院后小錢滿懷感慨提筆寫下了感謝信,你能試著寫下來嗎?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14
一、語言渲染,深情導入
師:(出示杭州美景和書中插圖)同學們,1999年9月22日,陽光灑滿了美麗的杭州市,連空氣中都飄著甜絲絲的香氣。可是剛滿十八歲的小錢卻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在小錢的身上發生了什么不幸的事嗎?
生: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
師:最后的結果怎么樣呢?
生:中國臺灣青年捐獻骨髓給他,小錢得救了。
師:是誰為中國臺灣青年抽取的骨髓呢?
生:李博士。
師:誰能把這件事完整地說一說?
生: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李博士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小錢得救了。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為小錢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二、品詞析句,感悟親情
師:我們首先來關注一下小錢的命運。誰來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你從哪些詞句可以感受到小錢的病情很嚴重。
自由匯報(哪句均可)
生:這個剛滿十八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小錢的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花朵,他的生命即將走到了盡頭,快要死去了。另外,我還知道白血病是一種很難治的病,也說明小錢病得很嚴重。
師:是啊,得了白血病就等于宣判了死刑,況且是嚴重的白血!這句話中,有一個詞,我們應該好好品讀一下。(板書:凋零)
想象一下凋零的花朵什么樣?不需要回答,帶著頭腦中的畫面誰能把這個詞讀一下。
1生:凋零。 師:帶著一絲悲傷。
1生:凋零。 師:帶著一絲惋惜。
3生:凋零。 師:我聽出了小錢對生命的渴望。
師:骨髓移植是救助小錢生命的唯一方法,可是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何容易!但小錢的家人、醫生和所有關心他的人都沒有放棄。他們四處尋找,先在杭州本地找,但是沒有找到,他們又到大城市去找,想一想,他們都去了哪里呢?
生:他們去上海找。
師:現代化的大都市,找到了嗎?
生:沒有。
生:他們到北京去找。
師:中國的首都,流動人口那么多?找到了嗎?
……
師:像我們剛才說的那樣,走了好多地方,歷盡了千辛萬苦,用書上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輾轉。
師:你能突出這個詞把這句話讀一下嗎?
1生讀。
師:老師聽出了尋找的艱辛,同時,他把“終于”這個詞也讀重了,你能從這個詞體會到什么?
生1:我體會到了關心小錢的人雖然很辛苦,但他們的力氣沒有白費。
生2:我體會到了小錢很幸運,他終于有救了。
師:小錢把救助自己生命的唯一希望都寄托在中國臺灣那個人身上,9月22日,小錢期待著救命的骨髓,可就在21日中國臺灣卻發生了近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地震,我們共同看一下那是怎樣的一場災難。
。úシ9月21日中國臺灣大地震錄像)
師:捐獻骨髓就在地震后的第二天,所以在中國臺灣那邊,為救助小錢,正上演著感人的一幕。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下3—6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令你感動的句子,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W生自讀、合作交流)
自由匯報。
生:這句話令我感動“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青年連家人生死都不知道,卻堅持來捐獻骨髓,他一心想的就是挽救小錢的生命。
師:小錢是他的親人嗎?但他卻把小錢看得比自己的親人還重,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同學們,我們想象一下:也許他的家人已逃過一劫,正在醫院接受治療,這一切他都不清楚,但是,他知道——
學生接讀: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師:也許,他的爸爸媽媽正埋在地震的廢墟中,痛苦地呻吟著,掙扎著,他們多想早一點兒見到自己的兒子,而這些中國臺灣青年都不清楚,但是,他知道——
學生接讀:在海峽……他的骨髓
師:也許,他的家人已經離去,臨終前都沒有能見到兒子,而這一切他都不清楚,但是,他知道——
學生接讀:在海峽……他的骨髓
師:正因為他不顧家人平安,前來捐獻骨髓,所以他正用愛心鋪設著這座——
學生接讀: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生:第五自然段中的這句話很令我感動“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雖然余震不斷發生,但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非常沉著鎮定,為了救小錢,他們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師:是啊,他們一心想救小錢。(板書:沉著 靜靜)
讀一下這兩個詞。(生讀)
師:像老師這樣深呼吸一次,讓自己的心情靜下來,再讀一下。(生讀,比上次好很多)
師:在什么情況下李博士沉著地站著,青年靜靜地躺著呢?讀一讀這段,找一找。
生:“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仍然在病房中。
師:“突如其來”是什么意思呢?
生:來得特別突然,事先沒有任何防備,這樣就更危險了。
師:那你們知道什么是余震嗎?
生:就是大地震發生之后,接連發生的一次又一次的小地震。
師:余震的大小是相對而言的,中國臺灣9月21日這次地震是里氏7.8級,而在當天接連發生的六七十次余震中,最大的一次余震就達到里氏6.8級。這次余震大嗎?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這次余震很大,因為針頭從肌膚里被震得脫落下來了,李博士被迫停止了工作。
師:想象一下,當地震襲來時,病房會是什么樣?
生1:病房左右搖晃,好像立刻就要倒塌了。
生2:病床咯吱咯吱直響,床頭柜上的茶杯掉在地上摔碎了。
生3:
……
師:房屋可能隨時倒塌生命受到嚴重的威脅,此時此刻,每個人心里都會感到特別害怕,而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呢?
生: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師:此時此時,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而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呢?
生:李博士仍沉著地……躺在病床上。
師: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其實也在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你能從哪里體會出來呢?
生: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下來,但李博士還要把針頭扎進去,從“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知道李博士扎了很多次,中國臺灣青年就忍受著巨大的疼痛。
師:能從文中找重點詞句來理解,很好。同學們,現在進行骨髓移植比較容易了,只要從捐獻者體內抽取一定的血液,用機器分離出造血干細胞,再移植到患者體內就可以了。可是在當時,李博士就是用這樣的針筒扎向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頭。(出示李博士抽取骨髓的畫面)而且余震不斷,針頭一次又一次地脫落,但不管怎樣——
學生接讀: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師:因為他們知道——
生接讀: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師:正因為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不顧生命危險,捐獻、抽取骨髓,所以他們正用愛心架設著這座——
生: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師:骨髓被抽取出來了,接下來李博士還需要干什么呢?
1生:讀第6自然段
師:我們共同來看一下這是怎樣的十幾個小時。(出示李博士從中國臺灣到杭州運送骨髓的路線圖,體現路途的遙遠波折和艱辛)
師: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李博士太辛苦了,雖然奔波了十幾個小時,但他也不休息,還連夜為小錢做手術,真是一位醫德高尚的好醫生。
師:關于李博士,你級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嗎?
生:李博士叫李政道,是著名的骨髓移植專家,主持創辦了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共收集到23萬份骨髓,成為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庫。他曾多次跨越海峽,救助了眾多的白血病患者。
師:讓我們共同記住這位可敬老人說的一句話。(大屏幕出示)
生讀:海峽兩岸骨肉同胞子本是一家人。救助患者,是我最大的快樂。
師:是啊,海峽兩岸同胞本來就是一家人,在這次救助小錢的過程中,除了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還有哪些人也在為小錢默默地奉獻著呢?
生1:杭州和中國臺灣的醫護人員。
生2:小錢的家人、朋友。
生3:所有關心小錢的人。(音樂聲起《愛的奉獻》伴奏帶)
師:是兩岸的骨肉同胞共同用愛心架起了這座——
學生接讀: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三、讀寫練習,延伸升華
師:小錢終于得救了,他有千言萬語想要訴說,想一想小錢會對誰說呢?
生1: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
生2:他的父母和親人
生3:他會對自己說
……
師:同學們,那就讓小錢的心聲從你們的筆端涓涓流出吧!把小錢最想對誰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自由寫5分鐘后,找學生讀。
生1:小錢想對中國臺灣青年說,謝謝你,中國臺灣青年,我的身體里流淌著你的血液,如果沒有你,我的生命早已結束,是你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會好好地活下去,像你一樣去關愛別人。
生2:中國臺灣青年會對自己說,小錢啊,小錢,你要感謝中國臺灣青年,感謝李博士,感謝所有關心你的人,是他們用愛心為你架起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
師:愛可以創造一切,愛可以跨越一切,讓我們深情地朗讀一下最后1段。
生齊讀。
師:課文學到這,你們知道“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具體指什么嗎?
生:指血脈親情。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當大陸人民得知中國臺灣發生這場災難后,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捐資捐物,抗震救災,奉獻著大陸人民的一片愛心、一片親情。雖然中國臺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但我們堅信:兩岸人民那用生命鑄就的血脈親情必定會迎來祖國團圓的那一天。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15
一、多音字組詞
間:jiān( )( )
jiàn( 。ā 。
二、用加粗詞語造句
1、他患了嚴重的白血病。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2、也許,小錢和這位中國臺灣青年永遠不會見面,這并不重要,因為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練習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跨越、海峽、桂樹、蒼白、紅潤、移植、談何容易、幸運、中國臺灣、襲擊、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暫停、骨肉同胞、血脈親情”等詞語。
2.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篇很感人的課文,請大家一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得出后板書三個問題:什么是生命橋?為什么要搭建起生命橋?生命橋是怎么搭建起來的?
隨機理解是誰搭建了生命橋?(中國臺灣青年、李博士、海峽兩岸的醫護人員等)
生命橋是從哪兒跨越到哪兒?(出示地圖理解)
二、自由朗讀
1、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06頁,帶著這些問題,自由朗讀一遍課文。
三、為什么要搭建
1、讀了課文,你知道為什么要搭建起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了嗎?課文中的哪兒句話就告訴了我們原因?咱們一起來讀一讀。
2、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
同學們,沒有骨髓,小錢就會死亡,課文里用的詞語是(凋零)有了骨髓,他就能盡情地(綻放)。小錢年僅18歲,如花一般的年齡,如果能醫治好白血病這朵“含苞的花朵”馬上就會綻放花瓣,展示他的美麗,釋放他的青春;可如果醫治不好,最輝煌燦爛的人生還沒有開始,這朵生命之花就會無情地凋零了,多可怕呀,這骨髓對于小錢來說就是生存的希望呀!能不能帶著這樣的感受讀好這句話呢?
四、怎么搭建
1、那么,海峽兩岸的同胞是如何搭建起這座生命之橋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的3-6段,找到其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或段落,把它劃下來,多讀幾遍。
2、你找到了哪兒些令你感動的句子?
3、在同一時刻,海峽彼岸的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進手術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著他來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
。1)、你為什么感動呢?
。2)、同學們,你知道7.3級的地震有多厲害嗎?7級以上的地震能使建筑物被震離地基,房屋倒塌,地面會出現裂縫,地下的管道都會破裂?矗@是中國臺灣發生地震后拍下的照片,根據道,地震發生時全中國臺灣地區都明顯搖晃,出現天動地搖的撼人場面,房屋倒塌,地面下陷,許多高處的建筑物紛紛砸到地面,八十四人死亡,四百零八人受傷、受困人數達七百四十八人。這是中國臺灣近五十年來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地震。然而更可怕的是地震并沒有這樣結束了。在這次主震后又發生了十幾次余震,雖然威力沒有主震那么強,可是也達到了4.5級以上,這也是十分危險的呀!隨時可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員傷亡。
(3)、現在,當你再來讀這段話,你又有什么感受了?
(4)、那個中國臺灣青年剛剛經歷了一場可怕的災難,此時大地還在余震中搖晃,隨時都會面臨生命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卻要給一個遠隔萬水千山而且素不相識的人捐獻骨髓,多令人感動啊。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們一起來讀好這段話。
4、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1)、你為什么感動呢?
。2)、是的,家人是否平安他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并不代表他不擔心,不牽掛。雖然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內心一定是不平靜的,他會想些什么呢?請你拿起筆,寫在書本的空白處。是啊,正像大家所寫的那樣,他多么想知道家人在哪兒?他們是不是安全了?他多想和親人在一起!但是,那位素不相識的杭州青年小錢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他不能讓小錢失望,不能讓他這朵含苞的花朵在白血病面前凋零,他要搭建起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同學們,就讓我們走近他的內心,讀好這段話,自己先來試試。我們一起來。
5、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時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1)、你為什么感動呢?
(2)、是的,正像你所說的那樣,面對那突如其來的余震,李博士和青年的表現讓我們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這句句子里,最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你從這兩個詞語中讀出了什么?請你讀好這句話。同學們,一次余震突如其來,大地開始顫抖,房屋開始搖晃,窗戶上的玻璃啪地掉下來了,身體下的病床吱吱作響,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
。3)、這段話中還有什么地方也讓你感動了?是的,余震一次又一次地突然襲來,李博士和青年卻依然一次又一次地保持著沉著,靜靜地守著病床。這種精神多么令人感動,令人敬佩呀!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讀好這短話。
6、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時。李博士帶著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1)、你為什么感動?
。2)、同學們,六月十三日早晨七時,中國臺灣的骨髓供者將進無菌室作準備;半個小時后,供者全身麻醉;八時,抽取骨髓;九時三十分,骨髓將被裝進盛滿液氮的骨髓箱。然后,李博士等人從中國臺灣花蓮坐飛機到臺北桃園機場,再轉國際航班到香港,再轉機于晚上七時左右抵達杭州。沿途要不斷搖晃骨髓箱,因為骨髓不搖很有可能凝結。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路途。到了杭州,李博士又馬上與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手術一直到持續到晚上11點多,手術終于成功了。同學們,對于李博士來說,這是怎么樣的十幾個小時呀?是的,這是多么辛苦勞累的幾十個小時呀,但是,為了小錢能有生的希望,為了能讓他這朵含苞的生命之花盡情地綻放,李博士在冒著生命危險做完手術后,一路辛苦奔波,連續工作了十幾個小時。是他,搭建起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誰能有感情地讀好這一段呢?一起讀。
四、結尾:
。1)、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小錢……
。2)、現在你是不是已經理解了生命橋的含義,為什么稱這是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呢?
(3)、同學們,由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國臺灣至今還沒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座用愛心架起的生命橋一定會永遠毅力在兩岸同胞的心中,這種血脈親情是生命的火種,必將愈燃愈烈,經久不熄,世代相傳。拿起書,一起讀好最后一節。
板書:22、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什么是生命橋?
為什么要搭建起生命橋?
生命橋是怎么搭建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