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2篇)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2)、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體會文章說明的道理,受到啟發;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教學過程
。ㄒ唬、欣賞名畫,導入新課;師故設懸念,生巧解課題。
師生一起欣賞著名畫家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鄭板橋的竹。欣賞后,請學生談談這幾幅畫畫得怎樣?教師適時引導:今天,我帶大家一起走進一位能讓魚游到紙 上的“特殊”畫家,那就是27課《魚畫到了紙上》(教師有意把“游”板書成“畫”)。當生質疑時,師故作愕然,問道:“不對吧,魚只會在水里游,怎么會游 到紙上呢?”請生回憶課文內容回答,巧解課題。
(導入這一環節,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名畫,感知畫畫得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樣,體會畫家技法之嫻熟,巧妙導入新課。我又想到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 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的吸住。”因而我創設一個生活場景,從俗語導入,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巧 妙解題:為什么是游而不是畫。)
(二)、研讀課文,體會人物品質。
a.出示問題1:課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青年的“忘我”?請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用“——”畫出有關句子,并說說自己的體會,有感情朗讀。
1、學生自讀課文,圈點勾畫,體會字詞句含義,有感情朗讀。
2、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句并借助多媒體來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其體會青年畫家技法之高超。
b.問題2:這位聾啞青年怎樣把魚畫的鮮活逼真,如同游到了紙上?請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用“~~~~”畫出有關句子,體會字詞句的含義,將你的感受讀出來。
1、學生進行“讀——思——畫——批——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并用多種方法閱讀,如:指名讀、范讀、比賽讀、評價讀等,體會青年人雖然聾啞,但專注和勤奮,這是他畫的魚之所以栩栩如生、贏得了大家贊嘆的原因。
。ㄈ┙涣鳎骸棒~游到了紙上”與“游到了心里”之間有什么聯系?
(四)美讀課文。此時學生心里對聾啞青年的專注、勤奮產生了敬佩之情。以輕柔音樂為背景,請學生隨著音樂美讀使自己感受頗深的句子,升華情感,積累語言。
(研讀課文這一環節,體現了以下兩個特色: 1、語言文字訓練。特別突出了讀的訓練,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文中描寫青年畫魚、觀魚的情節語句優美,讓學生多朗讀、感受,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體味意境;讓學生在朗讀、分析中理解詞意,體會句意,潛移默化地對學生 進行思想教育,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語言文字訓練還體現在:我指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結合圍觀人的語言、神態、動作想象當時議論的情景, 這一環節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使語言文學訓練真正落到實處。2、突破難點。理解“魚游到了 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引導學生嘗試用關聯詞語“之所以……因為……”和成語“胸有成竹”來理解兩者之間的聯系,問題 就迎刃而解了。)
(五)、拓展延伸。寫出大家的贊嘆與議論。指名交流。
(六)、鼓勵學生學習青年和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總結全文。青年畫魚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復觀察,積累了很多有關金魚的材料,心中有魚才能落筆生輝。作者寫這位勤奮、專注的青年,同樣得先進行觀察。那我們今后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樣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魚游到了紙上
看魚 入神著迷 魚游到了心里
舉止特別
(忘我)
畫魚 一絲不茍 魚游到了紙上
持之以恒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2
第二課時教學重點是想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和理解聾啞青年看魚、畫魚的句子,感悟聾啞青年畫技的高超和做事專注,堅持不懈的品質。想突破的教學難點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因此我首先自由朗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然后品讀“畫魚”,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課本上畫出描寫青年人畫魚的語句,在讀議中,通過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做事一絲不茍的品質,體會聾啞青年畫技高超,并設下問題:如此高超的畫技是如何練出來的?接著引出品讀“看魚”,,創設春夏秋冬的情景,讓學生美讀“看魚”的段落,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堅持不懈追求,進而啟發學生從青年人身上學到了什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青年人美好品質的認識。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3
一 學習目標
1 認識4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花港.清澈.一壺茶、魚缸、聾啞”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課文。
3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4 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二 學習重難點: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體會文章說明的道理,受到啟發;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聯系。
三 學習準備:學生可搜集一些名畫,如鄭板橋的竹,齊白石的蝦等,體會畫家技法的嫻熟。
四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提煉研讀專題
1 (板題:魚游到了紙上)大膽推測“游”字的含義。使學生體會到是對作者的贊嘆,贊嘆其畫技高超,把魚畫得栩栩如生。
2 那么讓魚游到紙上的畫家又是誰呢?這句話又是誰說的呢?請帶著問題自由讀書,并盡量讀正確、讀流利。
二 自主讀書
1 學生自主讀書、識字和寫字。可點撥學生充分自讀自識,在讀中批注,并做到讀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互助。
2 檢查認讀情況,指導寫字。注意筆畫較多的字:港 澈 壺 缸 徽 聾
3 嘗試朗讀。面向全體,自由選擇段落朗讀。發現問題,并進行評價和助讀。特別注意生字生詞和長句子的朗讀。
4 課文主要講了件什么事?(看魚、畫魚)
5 說說對“魚游到了紙上”的初步理解。
第二課時
一 回顧復習
1 說說課文講了些什么?
2 上節課我們有什么問題沒解決?
指名(師板書)
二 讀書討論,解決疑問
1 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并勾畫。
2 四人小組交流。
3 全班交流: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有什么聯系?
三 重點研讀
1 讀5------7自然段,說說“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聾啞青年畫技高超,畫出的魚活靈活現,如同真的金魚游到了紙上一般,這是對他的稱贊)
2 反復朗讀,說說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你感受到“魚游到了紙上”的。
(1)用小女孩的話直接贊嘆。
(2)細致的動作描寫也是在贊嘆他。
(3)寫圍觀人物的贊嘆和議論。
3 學習作者所用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1)觀察方法:認真看,仔細聽。
(2)描寫方法:語言、動作描寫和側面烘托。
4 出示插圖:作者略寫了圍觀人們的贊嘆和議論,如果讓你具體描寫,來表現青年畫技高超,你想怎么寫?(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后,從語言、神態、動作等方面說一說)
四 研讀“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 默讀課文,體會“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
2 快速瀏覽,找到相關段落,說說聾啞青年是怎樣使金魚游到心里去的。(結合“愛魚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地觀察,,刻苦地練習,進而體會到聾啞青年的勤奮與執著)
3 再次研討作者所用的觀察方法和描寫方法。
(1)長期仔細觀察,并進行筆談。
(2)舉止和神態描寫。
4 有感情地朗讀你認為描寫精彩的段落。
五 討論“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關系。
1 自己摘抄描寫聾啞青年外貌、神態或動作的語句。
2 多么可敬可愛的青年呀,你想對他說什么呢?寫一寫吧。
課后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魚游到了紙上》教案(二)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2、通過學生質疑與解疑,理解課文中含義較深的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魚游到紙上和游到心里的關系;培養學生質疑與解疑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由題質疑,導入課文。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第七課——《魚游到了紙上》。讀了這個課題,你覺得奇怪嗎?(魚怎么會游到紙上)
很好,同學們通過題目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果大家仔細讀讀課文,我們還能提出一些問題。請大家認真地自讀課文,邊讀邊劃,看還能提出些什么問題。
二、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1、學生自讀課文,尋找問題。
2、交流:
你們能說說看,自己通過讀課文提出了多少問題嗎?(學生舉手,匯報自己提出問題的數量,鼓勵提得多的。)
3、大家開動了腦筋,認真地讀了課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這么多問題,真不錯。請你們把自己提出的問題放在小小組中討論一下,看哪些問題大家都提到了,哪些問題你提到了,對方沒提到,或對方提到了,你沒提到。
4、小組討論
說說你提出的問題是什么?(重點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點的請其他同學簡單回答后解決)
小黑板出示:
、贋槭裁凑f“魚游到了紙上”?
、跒槭裁凑f這是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他“特別”在哪里?
③為什么說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堋跋扔蔚搅宋业男睦铩笔鞘裁匆馑?它和“游到了紙上”有什么關系?
三、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價值,這些問題你們準備怎么解決呢?(讀讀課文,與同學討論)
2、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找答案,能解決幾個就解決幾個。
3、學生再讀課文。
4、有些問題同學們已經找到答案了,有些問題也許還沒解決,大家先在小小組中討論一下,看自己的答案與其他同學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問題也可以互相討論。
5、全班交流。
①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
(因為這位青年畫魚畫得活靈活現,就像在紙上游動。)
、谶@位青年特別在哪里?
(說他特別,是因為他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
③為什么說他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從“老是”可以看出他總是這樣;從“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魚看得很入神。)
b、他有時工筆細描,……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練習朗讀。
c、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
d、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e、他告訴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與“先游到紙上有什么關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對金魚觀察很仔細,金魚的形狀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與“先游到紙上”是因果關系。)
四、總結全文,歸納學法。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我們了解到這是一位聾啞青年,但他卻——“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學們今天學會了從課題和文章內容中發現問題,并通過讀書和討論來解決問題,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運用這種方法來讀懂課文。
板書設計:( 小黑板)
、贋槭裁凑f“魚游到了紙上”?
、跒槭裁凑f這是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他“特別”在哪里?
③為什么說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堋跋扔蔚搅宋业男睦铩笔鞘裁匆馑?它和“游到了紙上”有什么關系?
說課材料:
學生創新意識與質疑能力的培養是五年級的課題研究重點,我所選擇的《魚游到了紙上》這一課正是要展示學生的質疑能力與解疑能力。
《魚游到了紙上》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通過寫在西湖玉泉的見聞,贊揚了一位畫金魚的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品質。這篇課文含義較深的詞句較多,要結合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輕易地滑過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紙上”的關系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理解這句時可聯系聾啞青年如何觀魚的內容,并啟發思考他為什么要這樣專心致志地觀魚,同時結合“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來體會“游到心里”的含義。
這堂課的主要設計如下:
1 、揭題質疑,再尋問題
通過課題,學生提出質疑“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魚怎么會游到了紙上?”鼓勵學生從課文中再找出其他問題。
2 、交流數量,討論梳理
找出問題后,讓學生交流他找到問題的數量,表揚他們能積極動腦。請他們在四人小組中討論自己所尋找到的問題,互相補充啟發。
3 、歸納重點,再讀討論
四人小組將他們的問題面向全班交流,歸納出幾個重點的問題,非重點的由他們自行解決或相互解答。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在讀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誦讀體會 通過讀課文,小組討論,學生將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過誦讀來體會文章的中心。
這其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主要表現在:
1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學生被動參與學習的現象在課堂上屢見不鮮,它是一種低水平、低效率的學習方式,而主動學習是指學生對學習懷有濃厚興趣,發自內心想學,有“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是當前學習創新的關鍵所在,而這堂課的學習方式就是以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為特點,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而且改變學生“迷信、死記、死背、死練”為大膽質疑和奇思異想”,保護發展了學生的創造精神。
2 、變“書本學習”為“實踐學習”
事實證明,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不僅讓學生學得快,而且有利于創新。陶行知說:“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結論;結論生行動。”在實踐中學生易于遇到新困難和產生新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這堂課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實踐,促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認真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4
今天,我所執教的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樸實而含義深刻,因此,引導學生從樸實的語言中感悟語言背后蘊涵的豐富內涵,領悟文章說明的道理,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本節課,我以參與式教學理念為指導,讓學生與教師、文本深入對話,在簡單樸實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F在我就從以下幾點和大家交流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
一、 引發質疑,激發興趣。
有一位名師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課前我創設了一個兒童喜聞樂見的聽力游戲引入,然后話鋒一轉,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課題上,激起了他們的好奇,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
二、 以讀悟語(語言文字),以讀悟情。
我們知道,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在這節課中,我以讀代講的特色就在于:指導學生有層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讀,課題中出現的“游”字,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我就從“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復著這個字,一步步引領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走向文章的深處,領悟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三、 動靜結合,激發學生積極參與。
受參與教學中的要素組合課型方式的啟發,我想,一節課如果恰當運用動與靜的結合,學生就會學得不累,才能提高課堂的效果。居于這樣的考慮,在課堂中我就設計有了小動,如小組開火車讀,有全班的大動,如:表演當時人們聽到小女孩驚奇地叫喊后的場景,有靜心細想的,如閉上眼睛聽朗讀,想象青年畫魚的情景。做到在動中學,在靜中想,動靜結合,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以上幾點我自認為我還是做得比較好的,能在簡簡單單中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但是,這節課還是有許多遺憾的地方,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多批評指正,謝謝。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5
一、比一比,組成詞語寫下來。
港( 。〕海ā 。兀ā 。「祝ā 。
巷( ) 撤( 。ぃā 。∪保ā 。
罷( 。±C( 。』眨ā 。∶@( 。
擺( 。≌T( 。∥ⅲā 。』\( 。
二、寫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
清澈—— 特別—— 贊嘆——
聚集—— 自由自在—— 一絲不茍——
三、閱讀理解
1、“魚游到了紙上。”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目,在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作者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筆談。
2、文章中青年“舉止特別”表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睆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他觀察金魚入了迷;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向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闭f明青年作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金魚畫得_______________。(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成語)
“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看出青年看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成語)
3、“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之間有什么關系?
“魚游到了紙上”是文中小女孩的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魚游到心里”是說青年人長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跋取闭f明了他們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練筆
結合插圖,想象圍觀的人們議論的情景,把它寫下來。(要有語言、動作、神態等)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2、通過學生質疑與解疑,理解課文中含義較深的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魚游到紙上和游到心里的關系;培養學生質疑與解疑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由題質疑,導入課文。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第七課——《魚游到了紙上》。讀了這個課題,你覺得奇怪嗎?(魚怎么會游到紙上)
很好,同學們通過題目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果大家仔細讀讀課文,我們還能提出一些問題。請大家認真地自讀課文,邊讀邊劃,看還能提出些什么問題。
二、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1、學生自讀課文,尋找問題。
2、交流:
你們能說說看,自己通過讀課文提出了多少問題嗎?(學生舉手,匯報自己提出問題的數量,鼓勵提得多的。)
3、大家開動了腦筋,認真地讀了課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這么多問題,真不錯。請你們把自己提出的問題放在小小組中討論一下,看哪些問題大家都提到了,哪些問題你提到了,對方沒提到,或對方提到了,你沒提到!
4、小組討論
說說你提出的問題是什么?(重點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點的請其他同學簡單回答后解決)
小黑板出示:
①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
、跒槭裁凑f這是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他“特別”在哪里?
③為什么說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堋跋扔蔚搅宋业男睦铩笔鞘裁匆馑?它和“游到了紙上”有什么關系?
三、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價值,這些問題你們準備怎么解決呢?(讀讀課文,與同學討論)
2、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找答案,能解決幾個就解決幾個。
3、學生再讀課文。
4、有些問題同學們已經找到答案了,有些問題也許還沒解決,大家先在小小組中討論一下,看自己的答案與其他同學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問題也可以互相討論。
5、全班交流。
、贋槭裁凑f“魚游到了紙上”?
。ㄒ驗檫@位青年畫魚畫得活靈活現,就像在紙上游動。)
、谶@位青年特別在哪里?
(說他特別,是因為他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
③為什么說他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從“老是”可以看出他總是這樣;從“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魚看得很入神。)
b、他有時工筆細描,……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毩暲首x。
c、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
d、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e、他告訴我,……忘了回家。
、堋跋扔蔚搅宋业男睦铩笔鞘裁匆馑?它與“先游到紙上有什么關系?”
。ā跋扔蔚叫睦铩敝盖嗄陮痿~觀察很仔細,金魚的形狀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與“先游到紙上”是因果關系。)
四、總結全文,歸納學法。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我們了解到這是一位聾啞青年,但他卻——“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學們今天學會了從課題和文章內容中發現問題,并通過讀書和討論來解決問題,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運用這種方法來讀懂課文。
板書設計:( 小黑板)
①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
、跒槭裁凑f這是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他“特別”在哪里?
③為什么說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紙上”有什么關系?
說課材料:
學生創新意識與質疑能力的培養是五年級的課題研究重點,我所選擇的《魚游到了紙上》這一課正是要展示學生的質疑能力與解疑能力。
《魚游到了紙上》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通過寫在西湖玉泉的見聞,贊揚了一位畫金魚的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品質。這篇課文含義較深的詞句較多,要結合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輕易地滑過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紙上”的關系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理解這句時可聯系聾啞青年如何觀魚的內容,并啟發思考他為什么要這樣專心致志地觀魚,同時結合“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來體會“游到心里”的含義。
這堂課的主要設計如下:
1 、揭題質疑,再尋問題
通過課題,學生提出質疑“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魚怎么會游到了紙上?”鼓勵學生從課文中再找出其他問題。
2 、交流數量,討論梳理
找出問題后,讓學生交流他找到問題的數量,表揚他們能積極動腦。請他們在四人小組中討論自己所尋找到的問題,互相補充啟發。
3 、歸納重點,再讀討論
四人小組將他們的問題面向全班交流,歸納出幾個重點的問題,非重點的由他們自行解決或相互解答。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在讀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誦讀體會
通過讀課文,小組討論,學生將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過誦讀來體會文章的中心。
這其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主要表現在:
1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學生被動參與學習的現象在課堂上屢見不鮮,它是一種低水平、低效率的學習方式,而主動學習是指學生對學習懷有濃厚興趣,發自內心想學,有“被動學習”向 “主動學習”的轉變是當前學習創新的關鍵所在,而這堂課的學習方式就是以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為特點,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而且改變學生“迷信權威、死記、死背、死練”為大膽質疑和奇思異想”,保護發展了學生的創造精神。
2 、變“書本學習”為“實踐學習”
事實證明,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不僅讓學生學得快,而且有利于創新。陶行知說:“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結論;結論生行動!痹趯嵺`中學生易于遇到新困難和產生新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這堂課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實踐,促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認真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專家評課:
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 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诮虒W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無疑——有疑——無疑——有疑”的循環中探求,從而培養他們的刻苦鉆研精神,提高創新思維的能力。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追根求源、不斷探索的精神。其次,要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質疑,放手讓學生討論,培養他們好求甚解的精神。崔蕾老師執教的《魚游到了紙上》,就是按照這個要求設計的。
1 、崔老師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從課題開始:“‘魚游到了紙上’覺得奇怪嗎?奇怪在哪里,你想知道什么?”
2 、“讀了課文,你肯定還能提出很多問題來。認真讀一讀課文,在有問題的地方做上記號!苯陶叩哪康脑谝龑W生邊讀書邊思考,學會在課文中設疑。
3 、自學后交流:“你提了幾個問題?”崔老師沒有讓學生說提了哪些問題。當一個學生說“提了9 個問題”時,崔老師表揚說:“真棒,提問的本領真大!”“再讀讀課文,看還能提出幾個問題來嗎。”這是進一步鼓勵學生認真讀書,大膽思維,變無疑為有疑。
4 、小組討論:“把個人提出的問題在小組里交流一下,邊交流邊讀書、討論,看哪些問題通過讀書解決了,哪些問題在小組里解決不了,需要提出來的!边@是讓學生自己梳理問題,學會提有價值的問題,為大組交流做準備。
5 、大組交流,讀書解疑。這是解決問題的階段,也是展示學生思維過程的階段。
6 、存疑,留作學生課后討論,使學生始終處于“無疑——有疑——無疑——有疑”的循環活動之中。
分析崔老師設計的教學過程有兩個特點。
1 、教師善于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看似無疑,其實有疑之處進行生疑,從而觸及學生“最近發展區”,引導他們進入思維的高一級階段,也就提高了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
2 、問題提出來以后如何解決,教師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具體的語境中去找答案,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自己的感悟,從而又提高了學生的解疑能力。
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讀書中解決問題,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長期堅持這樣做,不僅能形成學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了的基礎。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7
一、教學設計說明
《魚游到了紙上》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九冊第三組的課文。課文記敘的是“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現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贊揚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對這位身殘志堅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聾啞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學時沒有按常規先分段,然后根據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講解進行教學。而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線索,抓住重點的詞語來理解文章的段落、語句,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素質。
本文所在組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通過本文的學習,不僅要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選擇了哪些材料,而且從中學習觀察和積累材料的方法:一是留心周圍的事物,做個有心人;二是認真觀察,多看、多聽、多問;三是勤于動筆。本課是本單元的開篇課文,滲透訓練重點尤為重要。通過這一訓練項目為后面學習讀寫例話作一鋪墊。教學時先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寫法,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課時主要是留心周圍事物,多看、多聽、多問),以此指導學生的作文。
本文準備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理解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第二課時:繼續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讀寫結合。
這一課采用“自學輔導式”教學模式,課堂上力求師生關系融洽。通過學生自主讀書,自讀自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再讀書交流,合作學習。經教師點撥指導共性難點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學習寫法,指導作文。教學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激疑導入,明確學習目標。明確每課時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學生檢查自己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這樣把教路和學路有效地統一起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讀書,整體感知,互相交流。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并且通過再讀書自己解決問題。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再通過相互合作學習,嘗試解答。課堂上也應有生生互學的場面。組內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由小組代表寫在卡片上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排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多給學生活動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克服課堂上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的現象。
3.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在梳理排序形成幾個重點問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讀、思、議。學生讀書討論,互相合作學習,共同解決不懂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點的、難點的詞、句點撥精講,使學生由不懂到弄懂,不會到會,不會學到會學。在體會詞句內涵的同時,使學生情感的閘門大開,心靈也受到觸動,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達到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效果。朗讀指導,在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讀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閱讀能力。
4.對本課重點“魚游到紙上和魚游到心里的關系”這一問題,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再給學生充分發表獨到見解的同時,適時地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導就應體現在此。
5.在自讀、精讀以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體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讓學生的感情在此處升華。
6.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從讀學寫,在學生完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通過再次的合作學習,明確作者到玉泉觀魚,不僅看魚,而且還留心那里的人。使學生了解,這節課只是初步學習的,今后的學習還要逐步深入學習積累材料的方法,寫出更好的文章來。
7.第二課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寫一個人物的片段或寫一種喜愛小動物的片段。讀寫結合,以鞏固本單元的知識,培養學生注意積累材料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揭示課題,交代學習目標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課——魚游到了紙上,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魚游到了紙上
師:(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來完成以下學習目標。誰來讀一下?
生:(1)理解“舉止特別”“唯一”“忘我境界”“一絲不茍”等詞語的意思。(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的高貴品質。(3)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
師:我相信,經過努力我們大家一定能夠完成的。有沒有信心?
生:有。
二、小組交流,提出問題,梳理排序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做了預習,我們先來看看生字預習得怎么樣?(多媒體出示生字,指讀。)
生:(一人讀,再齊讀。)
師:我們都知道魚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了紙上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讀時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筆來邊讀邊作上記號。
生:自讀課文。(給學生5分鐘自讀課文的時間)
。劢o夠時間,圍繞“魚怎么會游到了紙上”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邊讀邊做記號。教師短短的幾句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滲透了讀書的方法。]
師:下面就請你們在小組內先說說哪些問題你沒弄懂,如果小組內理解不了,等一會兒,老師發給你們膠片紙,把它寫在上面,我們大家共同來理解。請同學們現在開始小組交流吧!
生:(小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小組內共同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寫在膠片上。)
[小組交流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橫向交流信息的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學生精神放松,無拘無束,能者為師,人人參與,調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投影儀顯示學生的問題:
(1)魚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魚融為一體?
(3)這位青年舉止特別在哪兒?
(4)這位青年特別在哪兒?
(5)魚先游到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兩者是什么關系?
(6)魚游到了紙上和魚先游到心里兩者是什么關系?
(7)魚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魚先游到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之間是什么關系?
師:同學們提了這么多的問題,其中有重復的,咱們把它拿掉?
。ń處熓崂韱栴},拿掉前面重復的問題(4)(5)(7)(8)。)
師:現在還剩下這幾個問題,根據課文的順序,看看我們應該先理解哪個問題?
生:先理解“這位青年舉止特別在哪兒”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排序并畫上序號)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魚融為一體”。
生:第三個理解“魚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魚先游到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兩者是什么關系”。
師:你們說得真好!
。勖總小組的代表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這些問題具有共性,也是應該解決的重點問題。巧妙的是教師首先讓學生自己把問題寫在膠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儀放出問題;然后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問題,把重復的問題去掉;再啟發學生按照課文內容敘述的先后,調整了順序。教師精心設計的這個教學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主體意識。]
三、解決問題
師:下面根據排好的順序,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在書中找到有關的段落,抓住重點的詞、句進行理解,然后講給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請你們現在開始吧!
(給學生5分鐘讀書時間)
生:(討論學習)
。塾忠淮谓o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按照排好順序的問題,在書中找有關的段落,抓住重點的詞、句子進行理解。又一次發揮群體的智慧,小組討論,進行合作學習。教師非常善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
。▽W生匯報學習情況)
師:我們理解“青年舉止特別在哪兒”,先得知道“舉止”指的是什么?(板書:青年)
生:“舉止”指的是動作和神態。
師:“舉止特別”呢?
生:動作和神態跟別人不一樣,與眾不同。
師: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生: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板書:忘我境界)
師:“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生:達到忘掉自己的程度就是“忘我境界”的意思。
師:課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青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呆呆地”是說看魚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板書:看魚)
生:“靜靜地”“不說一句話”說明看魚看得專心,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老是”說明經常是這樣的,并非是偶然的,所以舉止特別。
師:從你們抓住的這些重點詞、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寫得多好啊!我們一齊讀讀,讀時突出那些重點詞、句,語速不要太快,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共性問題,也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難點問題,組織全體同學進行討論,給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并不強求答案一致,充分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指導思想。]
師:青年看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這幅圖,說說還從哪兒可以看出青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觀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動作、神態;再看看周圍人的神態、動作,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多媒體顯示青年畫魚的圖像,學生觀察。)
。鄄捎枚嗝襟w手段,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師:誰能結合課文的詞、句說一說,還從哪兒可以看出青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從“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ò鍟寒嬼~)
師:“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有的意思。可以看出青年和別人不一樣。
師:誰還能再說說。
生:從“融為一體”可以看出,“融為一體”是說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魚。
師:這是達到忘我境界的一種表現!扒嗄暝趺春汪~融為一體”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解決了。(把這個問題拿下來。)誰能再補充?
生:“一絲不茍”的意思是一點兒也不馬虎,說明青年畫魚認真、全身心地投入,與別人不一樣。
。劢處熂訌娬Z言文字的訓練,緊緊抓住關鍵的詞、句子適時點撥、精講,使學生理解聾啞青年舉止特別是因為愛魚、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與魚融為一體。]
師:(小結)正因為青年看魚、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們才感到他的“舉止特別”。這個問題你們弄懂了嗎?(把第一個問題拿下來)
師:接下來我們來理解“魚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誰能把你們討論的結果說給大家聽聽。
生:先在心里出現了一個印象,牢牢記住。
生: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結果才畫出這么好的金魚。
師:(小結)青年通過反復觀察,把金魚的每個部位、每個細微的動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裝的都是金魚鮮明、生動的形象。這就是“魚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這個問題)
師:我們最后來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要理解二者的關系,必須知道每句話的意思。魚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經知道,咱們先來理解“魚游到了紙上”這句話的意思。
師:“魚游到了紙上”是誰說的?
生:(齊說)小女孩。
師:在書中找到,我們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青年畫魚認真、生動,所以小姑娘說魚游到了紙上。
生:是說青年畫魚畫得像真的一樣。
師:哪個字可以看出青年畫魚畫得像?
生:從“游”字可以看出來。
師:一個“游”字告訴我們青年畫的魚像真的那樣在紙上游動,這是小女孩對青年的一句贊嘆,用這種贊嘆的語氣練習讀讀好嗎?(生練讀)
。◣熤该x,生齊讀。)
師:小女孩一句贊嘆的話讓我們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終于有了回報——魚游到了紙上,所以作者要以此為題。(指題目,學生齊讀。)
師:“魚游到了紙上”的意思清楚了,“魚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現在誰能說說他們之間的關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記住魚是怎么游的,才能畫好金魚的動態。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紙上是結果。
生:如果魚不光游到心里,就不能把金魚畫得那么生動,小姑娘就不會說魚游到了紙上。
生:青年經過反反復復地看,有了金魚生動的形象,才能有最終的結果——魚游到了紙上。
師:青年通過反復的觀察,把金魚的每個部位,每個細微的動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為有了魚先游到了心里這個前提,才有了最終的結果——魚游到了紙上。(教師邊多媒體演示,邊說二者之間的關系。最后把這個問題拿下。)
師:這些問題我們全都理解了,你們真行!經過前面讀書自學,提問,討論,我們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青年人呀?
生:是一個愛魚愛到了忘我境界的人。
生:從中可以看出青年是一個勤奮專注的人。
師:你們說的都對,是一個勤奮專注的青年。(板書:勤奮專注)
[“魚游到了心里”是“魚游到了紙上”的前提,“魚游到了紙上”是“魚游到了心里”的結果,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師抓住這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巧妙地點撥了一個“游”字,讓學生體會青年人勤于觀察,刻苦練習,達到忘我境界的專注品質,進一步理解了內容。]
師:多么好的一個青年人,為了畫好金魚忘了吃飯,忘了回家,忘了時間,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奮、專注、忘我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站起來帶著這種敬佩之情放聲朗讀。
生:(全體起立朗讀課文)
六、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
師: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樣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會取得成功。青年畫魚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復觀察積累了很多有關金魚的材料,心中有魚才能落筆生輝。作者寫這位勤奮、專注的青年,同樣得先進行觀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樣的方法進行觀察的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結合課文的內容說說。
生:青年的外貌描寫是作者看到的。
生:青年聽周圍人的議論一段是作者聽到的。
生:作者還用筆同青年交談。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觀魚,不僅看魚,還留心那里的人,發現了一位青年舉止特別,他就多次跟蹤觀察,看他怎么看魚、怎么畫魚,同時注意聽聽別人的議論,當發現他是聾啞青年,又采取筆談的方式進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過看、聽、問等觀察方法積累材料(板書:積累材料),把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本組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今天我們只是初步學習,以后的學習還要逐步深入學習積累材料的方法,寫出更好的文章來。
。劢處熥⒁庾裱喿x教學“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在指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落實本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注意積累材料”。教師啟發學生,適時點撥,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看、聽、問等觀察方法積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強了讀寫之間的聯系。]
總評:
教學設計很有新意,充分體現了主體意識和訓練意識。
1.教學目標明確、適當,體現了年段特點。
上課開始,教師將學習目標展示在學生面前,不僅引導、規范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激發了學生為達成學習目標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2.教學過程科學、優化。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質疑問難,在小組內討論;經過討論仍然有不理解的問題再一次提出來,老師引導全班同學進行梳理;然后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比較、分析、理解。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讀、自悟、自解、自練,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真正居于主體地位。
3.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合理。
教師在揭示課題時問學生:“魚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并用彩色粉筆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畫了個“…”符號,留給學生一個懸念。在引導學生反復討論、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大屏幕顯示出幾條金魚游動的姿態,教師邊演示邊做小結。一個“游”字,畫龍點睛,學生比較輕松地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同時悟出了課題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中心思想。
4.讀寫結合,突出讀寫訓練重點。
本組讀寫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舉止特別”“融為一體”等詞語時,有意識讓學生體會聾啞青年勤于觀察、刻苦學習,看魚、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畫出鮮明、生動、活靈活現的魚。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作者是怎樣觀察,怎樣選擇材料寫出這篇文章的?”讓學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觀魚,發現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就跟蹤觀察,通過看、聽、問等方式,積累了很多有關聾啞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愛魚達到忘我境界”為主線,寫成這篇文章。學生完全是在自然狀態下弄懂了什么是積累材料,怎樣積累材料,感受到積累材料之重要。強化了語言文字訓練,突出了本組讀寫訓練重點。
5.加強了讀的訓練。
教學過程體現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是讀的訓練。自讀課文給以足夠的時間,全體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書,邊讀邊思,真正地讀書,不是走形式,培養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當理解了內容,學生為聾啞青年忘我、專注的品質所感染,情感的閘門打開的時候,教師適時地指導學生朗讀,渲染了氣氛,加深了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師在改革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探索素質教育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有所創新,效果比較好。
三、執教教師簡介
王萍,29歲,小學高級教師。她熱愛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刻苦鉆研業務,銳意進取,努力在語文教學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課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潛能,讓學生能動地、自主地、積極地、全面地、高效地和創造性地參與學習全過程;課下,力求師生關系融洽,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從教近10 年,語文課多次在省、市獲獎。1995年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教師,并連續三年被評為大連市優秀青年教師。1999年10月獲全國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花港、清澈、魚缸、一絲不茍”等詞語。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3.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ppt輔助課件
教材設計:
一、復習導入。
1.聽寫:
花港 玉泉 清澈見底 聾啞人 一絲不茍 工筆細描 揮筆速寫
2.你能用上這些詞語說一段話嗎?
[設計意圖:聽寫生字檢查生字掌握情況,通過這些詞語的啟發回憶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3.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魚游到了紙上》的主要內容。請大家伸出手,跟老師一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4.同學們,請大家回想一下,當你第一次讀課題,當讀到“游”這個字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質疑]
[設計意圖:緊扣題眼“游”字,引導學生學習領會課文所在表達的情感。]
二、理清脈絡,檢查讀文。
1.引入:這節課就讓我們好好研究一下,魚是怎樣游到紙上去的。請大家打開書,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書中帶有“游”字的句子。
2.生讀書找出書中帶有“游”字的句子。
3.交流匯報。哪些句子帶有“游”字呢?請你找出來讀一讀。
[生讀出找到的句子,屏幕出示。
1.……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2.……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
3.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
4.……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5.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
6.……魚游到了你的紙上來了啦!……
7.……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璢
4.讀文。老師想請一些同學跟老師配合讀課文,看你能不能讀出相應的句子。
[師生配合,讀課文]
三、緊扣“游”字,學文品讀
1.同學們能讀得這樣好,一定是知道了這些魚是怎么游的了。誰能告訴老師,課文第一句先寫了魚在哪游?
魚游在水里
[出示句子:……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1)誰來讀句子。
(2)魚兒是怎樣游的呢?
。3)“自由自在的游”是什么樣子呢?請大家看一段視頻,自由說一說。
[屏幕出示游魚圖]
。4)魚兒游得如此自由自在,那么看的人心情如何?你是從哪一個詞中看出來。那么這句話我們該怎么讀呢?誰來練一練。
2.可愛的金魚吸引了許多觀魚人,在這些人中,有這樣一個人。
[出示句子: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1)他在干什么?你覺得這個人怎么樣?
。2)這個人是誰呢?請一名同學讀一讀第3自然段,在第3段中找找答案。
(3)這是一個什么人?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青年人?
[出示外貌描寫的句子:他高高的身材,長得很秀氣,一對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3.這個青年人來這里干什么?(看魚,畫魚)他畫得好嗎?(好)哪幾個帶有“游”字的句子表明他畫得很好?
[第3、4、5“游”字句:“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
。1)誰來讀一下第3個“游”字句。
(2)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作者在寫小女孩兒說這句話的時候,用了一個“驚奇”,說明他的畫畫得太好了,好得那些魚像是──(真的)
(3)那么這句話,我們該怎么讀呢?生練習讀。
金魚紙上游
(4)還有一句描寫青年畫魚的句子,也體現出他畫得好。
[出示句子: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5)他畫得這樣好,以至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說些什么呢?請大家拿出筆在圖畫的空白處寫一寫。
[生寫出自己假想為圍觀者所說的話。]
4.面對大家的贊美,唯獨他沒有任何反應。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同來讀一讀第9到第11自然段。
。1)指名讀句子。
(2)作者開始的時候認為這是一個驕傲的青年人可是后來為什么改變了看法?
(3)作者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跳,作者會在心里怎么想?
5.作者把對青年人的稱贊寫在了紙上,引發了他們間的一次對話。
[出示句子:我把那個女孩兒說的話寫給他:“魚游到了你的紙上來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過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找三位同學來讀一讀他們的對話。
(2)“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過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蹦阒烂@啞青年是怎樣讓魚游進心里的嗎?
。3)總結:正是因為年輕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認真觀察,細心練習,他才能把魚畫得活靈活現,像真的一樣。以致人們稱贊他是讓魚游到了紙上。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例,你能不能說一說呢。
四、總結全文,主題升華
1.同學們,文章以一個“游”字貫穿全文,F在請同學們再讀一遍這七個句子,體會一下魚是怎樣游的。
2.誰能再說一說魚兒是在哪里游的?如果讓你給這三個詞排排序,應該怎么排?[魚在水里游,魚在心里游,魚在紙上游。]
3.對,青年之所以畫活了游魚,是因為他忘我的愛魚,忘我的觀魚,忘我的畫魚,使魚游到了心里,才能讓魚游到了紙上。這讓我想起茨威格說的一句話來:人類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應當──全神貫注。
五、作業
抄寫描寫聾啞青年外貌和他看魚、畫魚的句子。品味作者寫作的精妙。
六、板書設計:
27、魚游到了紙上
水里游──心中游──紙上游
忘我 成功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9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雜談
【重慶市渝中區教師進修學院 尹祖琴】
〖例談閱讀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語文課里是什么關系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關系。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的過程,在語文課里,我們恐怕分不清什么地方體現了人文性,什么地方體現了工具性。但是事實上,在閱讀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不能很好地統一,使閱讀教學呈現出效率不高或學科特點不明顯的態勢。追根究底,是“人文性”遭遇到了“教訓”“教育”這兩個嚴肅的詞匯,抑或是遭遇到了過于澎湃的激qing,而迷失了本來的方向。請看下面這個課例:
四下:《魚游到了紙上》教學片斷:
師:課文學完了,你想對聾啞青年說些什么呢?
生:你真是身殘志不殘!
生:你不向命運低頭,我為你驕傲!
生:當你知道自己聾啞時,你的內心一定是灰暗的,能走出這種灰暗的情緒,打造自己多姿多彩的內心,你真了不起!
師:那你想對身旁耳聰目明的人說些什么呢?
生:聾啞人都能這樣,我們健全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師:聽到你們的話,聾啞青年心里會想什么呢?
生:有志者事競成。
生:我一定堅持下去。
生:你們如果像我一樣,也會成功的。
師:這篇文章,一定給你很多啟示,請把你得到的啟示寫在書頁的邊上吧!
縱觀教師的幾個問題,其問題的指向只有一個──教訓性或讓學生受到教育,這一點,從學生的回答中也會一目了然。這樣的教學,不僅沒有體現語文的工具性,更主要的是,它也是缺乏人文精神的,是對人文的誤讀,甚至是無情的踐踏。
【江西省南昌市郵政路小學 殷丹】
〖發揮創新的潛能──質疑是中國·課中質疑〗
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質疑,所提的問題大都圍繞課文的重難點,相對較集中,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作知識歸納綜合。如果這一步處理得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得到充分調動,新知識和重點、難點也能較好得到解決,有時還可故意設置疑點。如:《魚游到了紙上》一課中,師板書:魚畫到了紙上。生:(嘩然)老師,您寫錯了,是“魚游到了紙上”,不是“魚畫到了紙上”。師:(故作愕然)不對吧,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生:哎,有道理。魚只會在水里游,怎么可能游到紙上呢?生:可書上明明是“魚游到了紙上”呀!(持不同觀點的同學開始爭論)師:魚究竟能不能游到紙上呢?我們認真讀完課文之后,再下結論。(生邊讀課文邊思考)師:得出結論了嗎?生:魚能游到紙上。因為課文里的那位青年畫得太逼真了,給人的感覺就像魚真的游到了紙上一樣┅┅ 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就得到了很好的調動嗎?
【江蘇省蘇州市彩虹小學 董 萍】
〖激活課堂教學 營造創新氛圍〗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陣地。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一直束縛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依照教案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課堂上只能獲得被條塊分割的僵死知識,學生去探討、去嘗試、去發現的機會被剝奪。也正是這樣,教育走進了“死胡同”。那么如何讓課堂真正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土渠道,發揮應有的作用呢?我認為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放棄條條框框,激活課堂教學,積極創設健康有序、寬松和諧、開放高效、激勵上進的育人分氛圍。精設巧問──激活創斯思維的途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痹陂L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課堂提問是激活課堂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其中“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歌德說過:“要想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解決一個個問題的愉悅感,這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培養創造性思維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應該怎樣提出“聰明的問題”呢?
1、激趣性提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求知者!闭Z文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創造生動愉悅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維。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析題時,我這樣提問:“魚總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一開始就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在輕松愉快的情態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階段。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水南小學 陳紅宇】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品析詞句,培養專注耐心的品質〗
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學習取得成功和將來成就事業的重要條件。心理品質的培養可以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尤其是閱讀教學,現行教材中有許多體現心理教育的因素。如果我們能依據教材內容,恰當施教,相機培養,則完全可以在進行語文教育的同時,相得益彰地進行心理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下列幾方面去進行。
專注和耐心是一個人學習、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心理品質。專注和耐心要靠從小培養,而語文教學對此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品詞析句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品析課文重點詞句,可以加強專注精神和富有耐心等品格的培養。比如,對一些側重寫人的文章,可從中體味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學習人物的意志毅力等。對一些人、事并重的文章,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感受某些事情的艱難過程,深味人物頑強耐心、勇于拼搏的精神,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養成做事耐心,精神集中的習慣。如學習《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抓住“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一句中的“融為一體”這個詞進行討論,使學生體會到青年人做事達到忘我境界時“融為一體”是精神專注的集中表現。課文還講到,他看魚、畫魚十分投入,往往忘記了時間;“太陽快下山了”還在畫;“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從這些方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程度,畫金魚非常勤奮、專注、耐心。這種“癡情”正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此外,閱讀方法中的“精讀”,也是培養學生細心、耐心、專心的好方法?梢,通過品詞析句,既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專注耐心的良好品質。
【湖北省襄樊市谷城縣粉陽路小學 王 瓊】
〖留心觀察 拓開習作之源·教會學生留心觀察的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各方面的積累。”然而,許多學生平時沒有注意留心觀察,寫作文時就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手。為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會留心觀察,實話實說。筆者擬從抓住觀察、留心特點、啟發思考、實話實說等方面入手,淺談在習作教學方面的點滴心得。
察要抓住特點。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點,這就要引導學生觀察時努力發現與眾不同之處。觀察事物,要觀其景,聞其聲,品其味,還要用心思考,對所觀察的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從而捕捉事物的特點。如《魚游到了紙上》中聾啞人之所以能使“魚游到紙上”,是因為他在分析比較中對金魚的特點非常了解。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 吳春琴】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教法,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激發學生樂于學習:
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善生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教師要先作示范,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如教《魚游到了紙上》時,我部:“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抓住這句提問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在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一旦學會了提問,學習能力就能迅速提高。
【廣東省高明市荷城區石岐小學 傅偉強】
〖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發揮技術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以多媒體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響。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傳統的教學領域由于信息技術的靈活應用,正出現令人振奮的嶄新局面,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這種集文本,圖形,影像,動畫,視頻,聲響,音樂等多種信息符號于一體的功能,以及靈活快速地綜合處理和控制信息的特點,更顯示出現代高科技應用于教學領域的強大優勢。以下淺談一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越性:
1、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
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快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樂此不疲的奧秘。而多媒體就能在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輕松的音樂所造成的氛圍中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端“激趣”。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在課的開始,我先以動畫形式出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里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動畫中,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便向學生宣布: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魚游到了紙上》。同學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后,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么”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通過設置疑問,創設懸念,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急于想從課中探個究竟。
2、練中“持趣”:
練習時,多媒體更充分地顯示出它無以倫比的優勢。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可以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題。如選擇題,可以讓學生用鼠標點擊選擇答案,當答案正確時,除了在熒屏上顯示出來,還可以配以熱烈的掌聲;當答案錯誤時,也可以配以其他聲音,提醒學生重新再找。甚至可以讓學生用鼠標拖動的方法選擇答案,當答案拖放在正確位置的時候,就會停在那里;如果放錯了鼠標就會往回跑。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三社小學 林碧娥】
〖創設情境,讓課堂動起來·創設問題情境,啟發思維〗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是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怎么才能大面積,大幅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呢必須強調以課堂教學為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小學生的注意特點是無意注意占憂勢,學生年齡越小,有意注意的時間越短。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知欲就不會產生參與的意識。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認真探究學生的心理,根掂不同的年齡,采用不同的萬式,創設情境,激活課堂,激發興趣,讓課堂動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重在傳授知識,而是重在讓學生在展開充分的生動活潑的思維活動中實現掌握知識與發展智能的有機統一。因此,教師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發揮學生無意注意的心理作用,使他們進入"生疑"的學習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來促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
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課堂伊始教師可提問學生“通過讀課題想知道什么”引起學生的興趣,做到自己明確學習目的,在理解青年勤奮專注的品質和作者的觀察方法時,讓學生讀文后,提問:圍繞“我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你可以提出哪些疑問 學生可能會問:“我”是怎樣認識那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帶著這個問題,再講讀課文,抓住有關重點語句,繼續質疑。這樣學生的思維在無意中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從而更有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東張中心小學 王碧琴】
〖關于創造性閱讀的思考和探索·尊重深長的獨立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建議中提到: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所謂“創造性閱讀”,是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誘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課文涵泳、體味、思考、讀出疑問,讀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過的獨特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這樣的創造性閱讀可以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要在教學中落實創造性閱讀,我以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反思以前的“個性化閱讀教學”,確實使大部分學生進入了主動閱讀的狀態。教師或以自己的感知強加于學生,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或以群體閱讀代替了學生的個體閱讀;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為提升學生的領悟。這種不從接受者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造成了主體錯位。所以,不僅應多放手組織學生自主閱讀,交流閱讀心得,還應讓學生直抒胸臆,大膽發言,品頭評足,學生的閱讀個性才能得到發展。
如一個老師上《魚游到了紙上》討論“作者是誰”這個問題時,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大多數學生認為是那位老爺爺。一個學生說:“我覺得那個青年,書中說擠了過去而插圖中這個青年就是擠在人群中的。“青年人是不喜歡喝茶的,再說,他也不可能稱同齡人為年輕人”。一個學生反駁:“年輕人為什么就不能喜歡喝茶”?又有學生反駁。第一個學生又說:“我補充一點:課文中寫觀看的有老人,有小孩,還有青年。這青年寫在最后,也說明作者是年輕人!薄懻撟兂蔀闋幷,學生們各執一詞,興味不減,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老師說:“同學們,你們說的都有道理,連我也不知道結論到底是哪一個了。不過,我們可以這樣想,假如像大多數同學所說的,作者是那位老爺爺,我們該給編輯同志們提點什么建議呢?”一個學生說:“告訴他,老爺爺應畫在人群中!崩蠋熡终f:“那么,我們現在就給編輯同志寫一封信吧。想想怎樣把我們的爭論和建議寫清楚,想好的練習說一說!
這幾個同學的看法,都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特定的生活和社會文化氛圍、人生價值取向、情感態度等都不同,所以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性思維能力普遍存在于人類,尤其是對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兒童中。教師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鼓勵他們屬于超出書本,敢于超越教師,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發現問題,這不公無礙于書本知識的掌握,還會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以前的教學滿足于學生 “依葫蘆畫瓢”、記正確答案的做法,實際上造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阻礙了學生創造潛能的發展,在新課改的路上這是要盡力、盡快擯除的。
【江蘇省溧陽市竹簀中心小學 成云超】
〖問題意識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懸念設疑,激發思維〗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可以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它在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認知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板書課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從預習提示中擬出懸念:
1、魚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了紙上來呢?
2、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魚游到了紙上是什么意思?這兩個問題從課題入手,設置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對課文的興趣,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帶疑讀文,同桌互議,進一步拓展思維。
【福建省南平浦城縣管厝中心小學 張留忠】
〖在《閩北教學與研究》上發表·淺談中高年級語文課堂的“度”〗
“大海憑魚躍,長空任鳥飛”──教學空間的闊度。
盡管如此,但語文又不等于語言,其知識結構是語言和文章技法的結合體,教師只有從整個知識體系出發,站到培養能力的高度,教學之路才不會偏進窄小乏味的死胡同。如教《魚游到了紙上》一文,一位教師并未死在“背解釋”,“造詞句”上費心思,他把“賞心悅目”,“一絲不茍”等詞語放到“在文中有何表意作用”的問題上教學,使學生的詞語學習進入精要性的境界;指導學生討論“金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我心里”的含義及相互間的關系,讓學生深入體會關鍵性語言的綿長的韻味和它們的章法作用;設置“為什么把聾啞青年放到西湖熱鬧的環境中寫”,“為什么以我的見聞為線索”等問題,讓學生品味到作者的構思的巧妙之處。教學既抓住了語言的根本,又從語文知識的各個側面展開,處處都為學生留下鍛煉思維能力的余地,課堂十分活躍。語文課堂處理好了現象和本質,點和面的關系,就能開拓出寬廣的空間,學生就能像長空之鳥,大海之魚一樣,盡情地掌握“飛”的知識,造就“躍”的本領。
“邊馬秋聲急,征鴻曉陣斜”──課堂活動的幅度。
有的教師業務水平相當高,課堂效率為什么不高為什么有的教師教案寫得非常好,口齒也清楚,而學生的收效仍甚少,課堂節奏有問題。青年教師因節奏太快,老年教師因節奏太慢,往往都不能與學生的情感頻率諧調,以致給課堂效果造成消極影響。因此,在備好課的基礎上,執教者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諧課堂活動的幅度,或快或慢,或揚或抑,或高潮或低谷,以形成最佳的“刺激”效果。一般來說,感情色彩濃厚的課文,教師可利用本身的情境,決定課堂節奏的快慢;感情色彩較平的文章,則可抓住其構思的巧妙處創設課堂情境,確立高潮,決定揚抑。仍以《魚游到了紙上》為例。上述教師教學,復習鞏固字詞內容時,一板一眼,節奏較緩;在引導學生討論理解“魚游到紙上”等句子的含義和作用時,則節奏加急,激發高潮;而在指點一,二段的作用和文章由淺入深的布局時,又回到一板一眼的啟發引導幅度中。這樣的課堂跌宕有姿,疾徐交錯,該疾時,如邊塞戰馬,奔馳急迫;該徐時,如飛翔大雁,即使是在戰場上空,其隊形的改變也十分緩慢,就收到了良好的情感調控效果。毋庸置疑,小學語文教學不從建筑語言人手,就談不上準確和有力;只有讓課堂成為最寬廣的語文活動天地,學生才能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全面地受益,而合理的課堂節奏調理,則是實現圓滿教學效益所不可缺少的條件。此之者,均不可偏廢。
【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曲山鎮小學 李瓊涪】
〖淺談學習興趣的培養·設計“聰明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興趣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因素,促進旺盛的求知欲,鼓舞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實踐中,不少學生對學習語文感覺索然無味,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善于在學生原有的各種興趣基礎上,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從毫無興趣的被動學習轉為興趣盎然的主動學習。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課堂提問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條有效途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體驗到解決一個個問題后的愉悅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根據課題設計富有吸引力的問題。課題是一篇課文的高度濃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課題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圍繞課題設計幾個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揭題時,可以這樣問:“魚總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用這種方法揭題,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其自覺讀書,從而了解課文內容。
【上海市徐匯區第一中心小學 施文娟】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質疑──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耙伞笔且磺邪l現和創新的奠基石。教學中,啟發學生質疑問難,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考、答問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想問,從不會提問到善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如我在教《魚游到了紙上》時,啟發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問?學生會紛紛提出:魚應該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是誰使魚游到紙上來的?他是怎樣使魚游到紙上來的?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邊讀邊思,主動地把握了全文內容,體會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品讀佳句,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進行小練筆。
一、我能正確聽寫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二、品讀佳句。
1、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2、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方法指導:a、認真讀讀這兩個句子,畫出寫得好的詞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b、小組討論交流:作者運用了哪些習作方法,寫在句子旁。
三、我想選擇自己熟悉的一個人,運用課文中學到的習作方法,描寫他(她)專注做事的樣子。
四、我對這篇課文還有不理解的地方,想提出來。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學會11個生字。正確讀寫“欄桿、罷了、境界、繡花、廠徽、聾啞人、清澈見底、賞心悅目、一絲不茍、融為一體”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培養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4.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先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2、學習作者對人物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學會11個生字。正確讀寫“欄桿、罷了、境界、繡花、廠徽、聾啞人、清澈見底、賞心悅目、一絲不茍、融為一體”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先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教學流程:(略)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品讀佳句,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進行小練筆。
教學流程:
一、聽寫字詞,復習檢查。
1、聽寫詞語。
2、集體訂正。
二、品讀感悟,指導朗讀。
1、朗讀全文
2、學生自學。
3、交流反饋。
4、指導朗讀。
三、課堂練筆,活學活用。
1、談話激趣。
2、學生練筆。
3、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回歸文本,析疑解難。
五、總結升華。
六、課后作業。
1、摘抄文中描寫聾啞青年看魚、畫魚的句子。
2、修改并抄正小練筆。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詞,重點理解:舉止、賞心悅目、融為一體、一絲不茍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弄懂魚“游到紙上”和“游到心里”的意思及其相互關系,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忘我的品質。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練習給課文分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體會文章說明的道理,受到啟發。
教學難點:
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教學過程:
。ㄒ唬┙沂菊n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定學生分節讀課文,其他學生注意:生詞有沒有讀準,課文有沒有讀通。
2.“開火車”領讀生詞。
3.指名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板書:聾啞青年、“我”)
4.小結預習情況,提示閱讀目標。
(三)講讀課文。
1.默讀課文的開頭部分,想想:“我”是在哪里認識那位青年的,“我”為什么喜歡去那里?指名回答,聯系課文理解“賞心悅目”。
2.默讀思考:一開始,那位青年給“我”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僦付▽W生用書上的四個字概括。(板書:舉止特別)理解“舉止”。
、谀俏磺嗄辍芭e止特別”在哪里?用“ ”劃出書上的有關句子。
③怎樣才能讀出那位青年“舉止特別”?先自己練讀,再指名讀,后評讀,再練讀。
、苓@位青年看魚如此專注入迷,書上用一個什么詞來概括的?說說“忘我的境界”的意思。
3.輕聲讀課文,想想:小女孩的那句話是什么意思。
、僦付▽W生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②(出示小黑板:課文第7自然段),討論交流:從哪里可以看出青年畫的金魚栩栩如生?
。1)那位青年用了哪些方法畫金魚的,結合圖示和簡筆畫,簡要介紹“工筆”和“速寫”。
。2)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那位青年畫得怎么樣呢?理解“一絲不茍”。
。3)朗讀前后兩個分句,速度應有什么變化?先自由練習,再指名朗讀,后齊讀。
(4)理解和想象“融為一體”。
、坌〗Y。(板書:了解)
4.過渡。默讀9—14節,思考:“我”是怎么發現那位青年是位聾啞人的?
①指名用讀書的方式回答。
、凇拔摇钡男臑槭裁磿┼庖惶恐该卮稹>毩曈谩皼]想到……沒想到……更沒想到……”說話。
、圻B用兩個感嘆號不但表達了“我”當時極為驚訝,還表達了“我”對那位青年的什么感情?(板書:敬佩)
④有感情地齊讀。
5.過渡。引讀12—14節,(板書:先游到心里)思考:“游到心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①我們常說的“心里”,其實是指哪里?
②究竟是什么游到青年的腦海里呢?
、刍仡櫪首x4、12自然段,說說為什么那位青年會把金魚的特征刻在腦海里?
④“游到心里”和“游到紙上”是什么關系呢?指導學生用“先……然后”、“只有……才”、“如果……就……”、“因為……所以”等句式練習說話。
。ㄋ模┯懻摲侄巍
1.回顧“我”對那位青年的認識變化的過程,提示學生可扣住這條線索給課文分段。
2.學生練習,討論交流。
。ㄎ澹┙淮诙n時教學任務,進行書寫練習。
1.第二課時教學任務
、龠M一步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在概括段意的基礎上繼續練習用“段意綜合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蹖W習本文的作者和那位青年是怎樣觀察和積累材料的。
2.課堂練習
、俪瓕懮~兩遍,提示難點:聚、聾、啞。
②先寫出帶點字的意思,再寫出詞語的意思:一絲不茍、賞心悅目、融為一體。
板書設計:
看魚 勤奮 專注
青年
畫魚 執著 畫技高超
作者:欣賞——誤解——敬佩
魚游到了紙上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案 篇12
《魚游到了紙上》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第一課時,我已經引領學生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感受了聾啞青年畫技的高超。這次展示的第二課時,學習重點放在感悟“魚游到了心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則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
為達到以上的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教程: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開課伊始,我就出示“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段,讓學生做填空練習,這樣既復習了新詞,又自然地讓學生在此處質疑,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為什么聾啞青年能練得如此高超的畫技?”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
3、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4、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5、回扣重點句段,突破本課重難點
在學生感受到青年通過專注、勤奮、忘我地看魚才練成高超畫技后,我再次回扣“魚游到了紙上”重點段,并反復扣問“當青年工筆細描金魚每個部位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當青年揮筆速寫金魚動態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學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把魚記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胸有成竹了。”我順勢引導,“用青年自己的話說,就是“先游到了心里。”這樣,學生已感悟到“魚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6、圍繞單元訓練要求,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文章寫法
在突破重難點后,我將文章重點句段通過配樂引讀的方式整合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學習作者如何積累材料,指導學生的寫作。作為即將升入高年級的孩子,初步學習文章的寫法是很必要的。
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遺憾:
1、本堂課我自己上得相當,但學生好像入課不深,發言面不夠廣。
2、我總是用自己的語言去渲染情境,引領學生品味詞句,但忽視了這是借班上課,沒有往日的默契。當學生讀得不夠味時,我只是用自己的范讀去引導,還不到位,我沒有停下腳步來一點點教。我覺得自己關注教案多了,關注學生少了。
3、在突破課文重難點的問題上,我設計了回扣“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句段,在“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的追問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順勢明白了這兩者的關系。在推敲教案時,我曾想需不需要用關聯詞串起這兩者的關系,又覺得不要那么生硬,學生明白了就行。但評委老師的意見是認為有必要把這個難點強化。
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雖然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