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說課稿(通用2篇)
徐悲鴻勵志學畫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要說的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七冊第二單元中的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板書: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課文層次清楚,過渡自然,用“更加奮發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等詞句,承上啟下,轉承自然。另外課文首尾呼應,前文寫外國學生因偏見而出言不遜,后文寫那個學生,因徐悲鴻油畫轟動畫界而鞠躬道歉。文章前后對比更鮮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培養學生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好文章。
基于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本篇課文的內容,針對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我確定了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學習本課“鞠、躬”等生字及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情感和態度目標:
讀懂課文內容,了解徐悲鴻勵志學畫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后為國爭光。
過程和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個教學目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有眼不識泰山”的意義,通過探究外國學生前后態度變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鴻的愛國精神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我準備安排兩教時來完成教學。第一教時,我先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讓學生了解舊中國國貧民弱、在國際上沒有任何地位。接著板書課題,為了讓學生清楚地記住“勵志”的“勵”,板書時我故意寫成“厲害”的“厲”。接著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并讓學生帶著問題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了解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第二教時,我以學生圍繞課題提出的三個問題為教學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的重點段落,感受徐悲鴻刻苦學習的精神和為國爭光的高尚品質。
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教時的教學流程。
1、復習導入,改題設疑。
我先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然后讓學生說說“勵志”的意思。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我估計學生會誤認為“勵志”就是“立志”。因為此時學生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深入理解,若是將正確的解釋硬塞給學生,學生不容易一下子轉過彎來。我準備將錯就錯,將課題改為《徐悲鴻立志學畫》,在熟知課文內容之后再作打算。
2、圍繞問題,自主探究。
我讓學生圍繞上節課提出的三個問題即“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的?他努力的結果如何?”,自主閱讀課文,劃出有關語句。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交流中碰撞觀點,融合智慧,共同探討解決問題。
3、學習課文,重點探究
首先我提出問題:“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準備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外國學生神態、語言的有關語句“很不禮貌、沖著”“你們中國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來體會外國學生對徐悲鴻、對中國人的侮辱。隨后品讀描寫徐悲鴻的語句“徐悲鴻被激怒了,……必須用事實讓他們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讓學生換位思考,揣摩徐悲鴻的內心世界,通過交流,學生明白:此時的徐悲鴻已經下定決心刻苦學畫,要為中國人爭光。最后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課文的456三個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主要講了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教學這部分時,我主要采用“品味語言、暢談感受、誦讀體會”的教學策略,抓住“每逢節假日、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經常每餐只用一杯白開水和兩片面包”等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從勤奮臨摹、生活清苦兩個方面了解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經過。同時我還通過問題“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徐悲鴻這樣刻苦學畫呢?”再次體會人物為國爭光的可貴品質和頑強毅力。
課文的78兩個自然段從兩個方面直接或間接來說明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我引導學生從“優異的成績、轟動了巴黎整個畫界”體會徐悲鴻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國人向徐悲鴻道歉的有關描寫“非常震驚、鞠了一躬、我承認中國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識泰山’”體會徐悲鴻的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功,更是中國的人的成功,并通過前后文前后對比閱讀,體會徐悲鴻通過自己的努力確實為中國人爭光了。
4、推敲課題,培養語感
學完課文之后,我再讓學生辨別課題“勵志”改為“立志”是否合適,通過研讀、交流,學生明白了徐悲鴻到法國留學,拜達仰為師,已經立志成為一個畫家了,而這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用立志并不恰當。而且“勵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層,含有“下定決心”的意思。對于課題的揣摩,不僅更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5、暢談感受,升華情感
首先,我簡單介紹了徐悲鴻一生所取得的杰出的藝術成就,并借助課件,讓學生欣賞他的作品。“面對著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畫家,面對著這位為中國人爭光的畫家,此時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在直觀畫面、暢談感受中,學生完成了對人物豐滿、立體的感知。
隨后,我總結全課:“徐悲鴻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勵志,得益于他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接著,我讓學生誦讀有關愛國、立志、勤奮的名言,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文章的內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6、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為了鼓勵學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過更多地渠道學習語文,我還布置實踐性、生活性強的語文作業:登陸有關徐悲鴻的網站,繼續了解這位繪畫大師的藝術人生;收集有關名人立志的故事,班隊課開展“名人立志”的故事會。在活動性強的作業中實現著在生活中用語文、學語文的新課標的理念。
徐悲鴻勵志學畫說課稿 篇2
學校 太行小學 學科 語文 年級 四 教材版本 蘇教版 課題 徐悲鴻勵志學畫(第二課時) 教者 年齡 學歷 職稱 骨干級別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說:“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單元地位: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本組教材圍繞“愛國與立志”主題選取四篇課文,旨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刻苦學習,為祖國爭光。 主要內容: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 文本結構: 全文層次清晰,過渡自然,用“更加發奮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等詞句,承上啟下,轉成自然。以“功夫不負有心人”為主旨,分成三段。第一段(1-3)寫出徐悲鴻是個有心人,即他勵志學畫的起因。第二段(4-6)寫出徐悲鴻是怎樣下功夫的,即他是怎樣勵志學畫的。第三段(7-8)寫出”功夫“到底有沒有辜負徐悲鴻這位有心人,即他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 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層次清楚,過渡自然,用“更加奮發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等詞句,承上啟下,轉成自然。另一個特點是前后照應。前文寫一個外國學生因偏見而出言不遜;后文寫那個外國學生,因徐悲鴻油畫轟動畫界而鞠躬道歉。這樣前后對比,使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學生雖然初步掌握了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方法,但不扎實。 2、能力水平:如何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合作探究,共同研讀體會人物內心想法的能力有待提高。 3、情感態度:第一課時讓學生搜集徐悲鴻相關的資料,組織學生以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原因、經過、結果分段來感知課文大意,但學生深切體會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方面有一定難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語言環境,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想法。在閱讀中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學習人物語言,練習做批注筆記,體會人物內心,理解外國人對徐悲鴻前后認識上的天壤之別。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重點詞句和感情朗讀,體會人物內心,理解徐悲鴻勤學苦練,立志為國爭光的品質。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設計思路 一、回顧課文,引出學習目標。 (預計3分鐘) 二、品味語言,領悟“功夫不負有心人”。(預計29分鐘) 三、升華主題,檢測導結。(預計8分鐘) 教學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課文插圖 3、課文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及 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略 板書設計 7.徐悲鴻勵志學畫 功夫不負有心人。 有志向 勤奮刻苦 有骨氣 為國爭光 真正的中國人! 內容性:“功夫不負有心人”是主旨。 訓練型:充分理解“真正的中國人”的含義 人文性:有志向,勤奮刻苦,有骨氣,為國爭光。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 ),( ),( )。“從此”是指( )“更加奮發努力”說明徐悲鴻以前學畫( ),現在更加( )。 2、徐悲鴻知道,靠( ),必須用( )。“事實”是指( )。 3、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 ),勵志( ),以優異成績( )的事,贊揚了他為祖國( )的可貴精神。 第六環節(檢測導結)設計意圖:根據課文內容填空三個題,主要測查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獲得情況。 本次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所具有的特點 1、扎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對“真正的中國人”的理解一步步走向深入,扎實有效。 2、樸實:閱讀是獲取間接知識的重要途徑。這節課抓中心句理解全文的方法;抓過渡段的閱讀方法;抓住關鍵詞句理解人物內心的方法……讓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充實:實現了真正的對話式閱讀,訓練了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結合語言環境抓住關鍵詞句前后對比感情讀,特別是那幾段根據不同內容補充的有關徐悲鴻的資料,恰如其分,讓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