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通用17篇)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
摘要:古詩教學常用的做法往往是查背景,講意思,背詩文三步曲,此方法用于古詩的略讀倒也挺好,但若篇篇經典都如此囫圇吞棗,那我們的學生恐會“消化不良”。
關鍵詞:查背景,講意思,背詩文
古詩教學常用的做法往往是查背景,講意思,背詩文三步曲,此方法用于古詩的略讀倒也挺好,但若篇篇經典都如此囫圇吞棗,那我們的學生恐會“消化不良”。 筆者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例,嘗試換一種教法,帶領學生透過精妙的文字,用心體察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文下深厚的內涵。
詩中一個“雪”字揭示了本詩的環境基調,扣住“江雪”向全詩輻射,帶動了對全詩的品讀,避免逐字逐句講解的生硬與煩瑣。再抓住詩中看似最不合理的一個情節“寒江獨釣”,引發學生的思考,走進詩文背后,觸摸詩人心境。詩人在一“釣”中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學生在一“釣”中發掘著詩文下豐厚的內涵。帶著個人的體驗去品讀,必然會形成多元的理解,在課堂上“釣”出精彩。
一首好詩,經歲月的洗滌,文化的積淀,如同濃縮的精華,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抓住詩眼品讀全詩,透過文字感受詩情,只要我我們愿意去品味,古詩是可以上得深情一些,厚重一些,語文味濃一些的。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 最“流行”的做法往往是查查背景,講講意思,背背詩文,這“三步曲”以不變應萬變,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用于古詩的略讀倒也挺好,但若篇篇經典都如此囫圇吞棗,那我們的學生恐會“消化不良”。如柳宗元的《江雪》,堪稱千古絕唱,入選多種版本的教材。筆者帶領學生透過精妙的文字,用心體察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文下深厚的內涵,收獲頗多。
實錄片斷一:品“雪”
師:這首詩的題目是《江雪》, 讀了全詩,你從哪些詞句中能看到“雪”?
生:、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些語句說明當時在下雪。
師:找得不錯! 還能再細細讀一讀古詩,從字里行間找一找嗎?
生:我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中也可以看出當時是雪天。因為鳥都不飛了,人都不出來了,說明雪下得很大,鳥兒找不到食物,人也怕冷不出家門。
師:你能讀讀嗎?
生:(深情地、一字一句讀得較慢)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再請幾人讀。
師: 是啊,沒有人愿意出門,連鳥兒也要藏起來,所以詩里寫道——(生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雪下得真是大!因此——(生看著屏幕中畫面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一幅江上雪景的話,你會用哪一個詞?
生:寒冷、凄涼、孤獨、寂靜、冷清……
師:是什么給你這樣的感覺?是詩中哪一句話?還是哪個詞,哪個字,或是這幅插圖?再讀,用心去讀,畫一畫。
生自學后匯報。
生:我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句詩讀出這兒的冷清,飛鳥和行人都沒有了。
師:這句詩里哪些字詞寫人、鳥不見了,沒有了?
生:絕、滅。
師:咱們反過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絕”和“滅”這兩個字,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師提示:山林是平日鳥兒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而這有“千山”, 有“萬徑”,你想啊,那會是——
生沉思片刻,有三三兩兩發言,思維相互啟發,發言者逐漸多起來。
生:那會是鳥語花香的景象,山林里郁郁蔥蔥,鳥兒們嘰嘰喳喳,小路上會有行人經過,比詩里要熱鬧得多。
生:那會是幸福的景象,雖然大家日子過得很窮,但到了中午,每家都在做飯(師:家家戶戶炊煙裊裊),很有生活氣息。
生:是快活的景象,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扎風箏、抓蝴蝶……(師:玩得不亦樂乎。
生:還會是悠閑的景象,有老人在樹下下棋。
……
師:是的,千山鳥飛,萬徑人蹤,本該是那樣的生機盎然,可是詩人筆鋒一轉,一個“絕”字、一個“滅”字,又成了怎樣的景象呢?
生:一下子凄涼起來,沒有一點兒生氣,連聲音都聽不見,有點可怕。
師:正如詩中所寫——(生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生:這么大一片山林一只鳥也沒有,這么多條小路見不到一個人影,只有老漁翁在獨自垂釣,太孤獨了。
生:雪下得很大,把“千山”“萬徑”都覆蓋住了我覺得特別的寒冷,寂靜。
師:是啊,冰天雪地,誰愿意出門呢?連鳥都躲起來了。真是——(生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師小結: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蓋,沒有飛鳥,沒有行人,一切活動著的事物全部從視線中消失,余下的便是一望無際的皚皚白雪,一個獨自垂釣的老漁翁!這一切給人的感覺是那樣的——那樣的——那樣的——(學生接先前各自的感悟:寒冷、凄涼、孤獨、寂靜、冷清、冰天雪地……)
師:你能把這首詩再讀一讀嗎?讀出你的這些感受來。(很入情入味)
設計與反思:
找“雪”、品“雪”的過程,實則是帶領學生一步步解詩意、入詩境的過程,為后面的悟詩情奠定基礎。一個“雪”字揭示了本詩的環境基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圩“江雪”向全詩輻射,通過向字里行間“找雪”,通過刪去“絕、滅”兩字和加上“絕、滅”兩字的詩境對比,帶動了對全詩的品讀,避免了逐字逐句講解的生硬與煩瑣。學生一遍一遍讀,一層一層悟,讀得投入,讀得深情,讀得入境,將“千山無鳥”“萬徑無人”的空寂和老翁寒江獨釣的形象了然于胸,對詩人的心境有了初步體驗。
實錄片斷二:悟“釣”
師:四周圍一片寂靜,大雪漫天,寒氣逼人,老翁為何獨自一人在江邊垂釣呢?是在釣魚嗎?
生:我覺得就是在釣魚。
生:我有不同意見。這么冷的天,河面上結著冰呢,是釣不到魚的,再說詩中寫道“萬徑人蹤滅”,人們都怕冷不出來,這個老人應該不會在這么冷的天出來釣魚。
師:理由很充分。那你說他在干什么?詩中和圖中老翁的確是在“獨釣”。
生又說是在釣雪,遭到大家反駁,一時間沒有能讓大家信服的觀點,都陷入沉思。
師:的確有點難,讓我來幫你。我知道通常一首詩總是飽含著作者的感情,折射著他的精神、他的生活,而柳宗元創作《江雪》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呢? 有沒有同學略知一二?
生:柳宗元本來是個當官的,后來被貶了才來到這里。
生:他是唐朝著名詩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教師投影出示柳宗元創作本詩的背景資料,學生閱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1 歲考取進士,關心人民疾苦,力主改革腐敗的政治,卻遭到當權派的打擊,被貶永州。那是個偏遠荒涼的地方,人煙稀少,極度貧困,和他一同去的67 歲的老母親,由于生活艱辛,到永州不到半年,便離開了人世。失去了母親,而他無職無權,報國的崇高理想無法實現,無人理解, 昔日的好友也淪落天涯……《江雪》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來。
師:讀了作者的創作背景,你對詩對老翁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僅僅是在釣魚嗎?
生:我覺得他很難過,他被貶到永州,他的理想實現不了,他雖然人在釣魚,其實心里在想著什么時候才能實現他的理想。
師:滿腔的熱情屢遭打擊,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所以他——(生誦: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哦,他是在釣“理想”呢。
生:他這么孤獨,就他一個人,沒有朋友,他在釣——師提示:釣友情。
師:他只有在垂釣中排遣心中的寂寞,于是他——(生誦)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生:(受到啟發)他失去了他的親人老母親,心里一定非常難過,他是在釣親情。
師:喪母之痛無人述說,他只有——(生誦)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生:我猜想這位老人獨自一人,悶悶不樂,他在釣快樂。
師:報國的理想無人理解,或許只有江中的魚兒愿意聽他述說,他只好——(生誦)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生:也許是在釣春天,冬天那么冷,( 師:冷得都——學生齊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他希望春天能早點兒來。
師:精彩!我想到了一句話“冬天已來臨,春天還會遠嗎?”他一定能釣到春天!所以他堅持——(生誦)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生:我有個新發現,詩里的“孤舟蓑笠翁”就是柳宗元自己。
師:有價值的發現!詩人借寫詩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感,這是寫詩常用的方法。
生:我還有個發現,這首詩每一行第一個字連起來是“千萬孤獨”(這是筆者在黑板上的板書,豎著排列的),他太孤獨了,他就是在釣孤獨!
師:精彩的發現,獨到的見解!請你為大家朗誦這首詩。(深情朗誦贏得了全場掌聲)
設計與反思:
在結了冰的江面上垂釣是多么不合情理,這恰恰是這首詩的精妙之筆。 革新失敗,報國無門,有多少情感盡在一“釣”之中,于此之處設疑討論,無疑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當學生的理解陷入困境時,再及時補充本詩的創作背景,豐富學生的儲備,為學生的進一步感悟鋪路搭橋。學生果然不負眾望,思維相互啟發,掀起課堂的高潮。詩人在一“釣”中抒發著自己的情感,釣得苦悶,釣得清高,釣得希望;學生在一“釣”中發掘著詩文下豐厚的內涵,悟得投入,悟得深沉,悟得精彩。伴隨著感悟去誦讀,于誦讀中感悟,一步步走進詩人孤傲的心,對這看似不合情理的“寒江一釣”有了自己的思考。學生帶著個人的體驗去品讀古詩,必然會讀出不一樣的味道,必然會對詩情有著多元的理解。
一首好詩是值得細細咀嚼的,因為營養豐富,如《江雪》。抓住詩眼品讀全詩,透過文字感受詩情,只要我我們愿意去品味,古詩是可以上得深情一些,厚重一些,語文味濃一些的。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活動動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一幅古詩的畫面,古詩字卡。
活動過程:
1、猜拼圖
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么?”
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么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
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
。1)你看見了什么?這幅畫上是什么季節?冬天會怎么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么?帶著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出示古詩的大紙)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垂澴嘁贿吪氖忠贿吚收b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5、幼兒操作:桌子上的小籃子里也有這首古詩的字寶寶,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份按古詩的順序排一排,排好了去給后面的老師檢查,你排的對不對,然后朗誦給老師聽,你會得到一顆五角星。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詩文,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認識本課生字。
3、理解重點詞句,理解全詩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古詩。
5、繼續練習把詩句補充完整。
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大致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雪景嗎?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并且用一首詩紀錄下了這個難忘的場面。(出示圖文)
二、初讀感知,想像畫面
1.聽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像畫面。
3.指生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
2.學生交流。
說
(1)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如果不妥你覺得該怎么描述?(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補充的?
畫
(1)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2)你為什么要這樣畫?這樣畫的目的是什么?
(3)試著用詩句的意思來描繪自己的畫。
(4)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讀
指導朗讀的方法:老師先考考大家,你知道該怎樣讀五言絕句?
指明學生回答。(幻燈片出示:五言詩的讀法:一般是二、三讀法,讀完前兩個字要稍有停頓,第三個字要讀重音,聲音也要拉長些。注意逗號、句號的停頓。根據古詩的內容,最后一行要讀得輕一些。)
(1)抽生讀。(老師獎勵你帶著大家有感情地再讀一邊)
(2)指名學生評價:你覺得它讀得怎么樣?你來試試?
(3)集體朗讀。(師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掌聲為自己鼓勵。)
(4)練讀。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過渡:讀著讀著如果不知不覺地會背誦了,那老師會感到非常高興。
(5)抽生背誦。
提問:你為什么這么快地能把它背下來?
(1、理解了它的意思就會背了; 2、看著古詩的意境慢慢地就會背了;3、讀熟了就會背了?磥磉@是背誦古詩比較好的幾種方法。)
四、拓展學習,推薦閱讀,加強積累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從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歡的.詩,通過你的朗讀來推薦給大家,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且把它背誦出來。老師建議大家把最燦爛的笑容和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你,還要獎勵你一次帶著大家一起學習這首古詩的機會。
五、課外延伸
課外去理解柳宗元的詩句,積累兩首古詩。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
1、讀懂古詩《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2、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過程 :
一、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學生補充作者的簡介。
二、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1、千山:周圍的群山。絕:斷絕
詩意:許多山嶺看不到一只飛鳥。
2、萬徑:數量很多的道路。蹤:腳印。滅:消滅,消失(沒有了)
詩意:條條道路上都不見人走動留下的腳印。
3、孤舟:孤單單的一條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
詩意:孤單單的小船上,有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詩意:獨自一人冒著滿天飛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四、說古詩,讀古詩,背古詩。
五、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六、整首古詩給人一種什么感覺?
學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學生質疑:解決問題
八、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九、作業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5
一、領悟教材,確立目標。
唐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國古典詩歌藝術的頂峰。學習唐詩,研究唐詩成為我國一千多年來世代相傳的風氣,從未衰落。因此,教好這部分內容,對于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培養少年兒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江雪》出自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此詩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督肪褪瞧渲幸皇住
這是一首詩,又像是一幅畫,僅20字描繪出了一幅“寒江垂釣”的畫面。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栗,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江上雪景。它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老翁,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后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立足于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一是正確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二是初步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的意思,想像詩中描寫的畫面。三是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正確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詩境,感悟詩情是難點。由于四年級的學生生活經歷、經驗、理解能力有限,對于感悟詩情只要學生明白老漁翁不畏嚴寒的精神即可。至于詩人借彼喻己,不必多講,點到為止。今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對該傷口背景的深入了解,自然而然就能體會了。
二、注重學生的發展,選擇教法。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三、培養學生的能力,指導學法。
在課堂上,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四、訓練學生思維,優化程序。
本課時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ㄒ唬┱勓┘とと胝n題。
采用談話的方式直接導入課題:“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簡介柳宗元。這樣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頭腦中接受到“開始上課了的”訊息。開課談雪不僅激趣,而且點題。
。ǘ┏踝x感知,想象畫面。
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對此也有過精辟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通過自讀自學、范讀感知意境、朗讀想像等讀的形式,使學生對本詩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和以個人的不同經驗對詩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認識。加之美妙的音樂的幫助使學生更好的進入教材,進入情景,在抒發自己情感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就古詩學習而言,我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大體分為三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知詩的意境;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意境。
1、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2、抽生朗讀。
3、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閱讀活動應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閱讀本來就是閱讀主體的個性化行為。學生的閱讀活動,離不開閱讀主體固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學生對于課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記憶貯存中能夠找到與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組塊以后,才能夠進行匹配與識別。這種匹配與識別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的相似組塊和課文中的信息通過相似運動而相互激活、相互聯系、相互調制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頭腦里存儲的相似模塊(即存儲于記憶中的知識與經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課文,其認識與感受也不會是相同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有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
2、抽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交流。
說
⑴播放音樂,抽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小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這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坐在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苿偛胚@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悄阌惺裁囱a充的?
畫
根據學生對詩的理解來作畫,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既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為學生架設了從直觀思維通向抽象思維的橋梁。
、耪故居写硇缘暮喒P畫。
⑵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⑶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
讀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詩的意境,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詩的意境中。如: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
、懦樯x。
、萍w評議。師相機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蔷氉x。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瘸樯痴b。
(四)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標準》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課后作業,“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再找自己喜歡的一兩首他的作品,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促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愿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兩者之間總有著很大的差距。“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缺憾,才更凸顯追求的價值。要達到預設目標,還懇請在座的各位老師多鼓勵也多建議。讓我們在教育的藍天下攜手共進!
。ㄎ澹饪s詩文,展現畫面
板書本著詩文的濃縮與畫面再現。采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呈現畫面。具體設計如下: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6
設計說明:
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教學古詩時,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品味玩索、深挖細摳,使學生在學習古人用詞準確、深刻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認識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學習目標:
1、理解“千山、絕、萬徑、蹤、滅、蓑笠翁等詞意思,在想象詩中意境深遠的畫面中理解詩意。
2、背誦、默寫《江雪》并在語境中運用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江雪》的語言美及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新課引入
出示:一幅畫面,畫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著小船上垂釣。
請學生組織語言說說畫面的情景。
。◤挠柧殞W生根據畫面說完整話開始,同時引出下面的古詩的語言的品味與欣賞的學習)
二、反復朗讀,品味詩語。
師:有一位詩人是這樣描述這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直至成誦。
2、學生品味詩語言。
師:畫面好空曠,情景好凄涼,背景好寥廓,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畫作者卻只用了20個字就表現出來了,贏得了眾多人的稱贊,你們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ㄈ缌谠脑娋哂幸环N 對稱美,“千山”對“萬徑”, “滅”對“絕”,“孤”對“獨”,蓑笠翁對寒江雪。對這首詩展現的畫面是一種凄涼美,這首詩,語言具有對稱美。同樣的意思,同樣是這樣的組合,是組合得這么巧妙,這種妙的組合叫人贊嘆,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其間蘊含的情意。)
。ㄔ娨、詩味、詩情僅僅存在于詩的言語形式中,改變了言語形式,詩意、詩味、詩情也就隨之改變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學生述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首詩之際,詩美的表達方式也潛移默化于學生頭腦之中。)
四、了解背景,體會感情
1、你們猜一猜,作者寫這首詩可能是什么時候。
老師隨機介紹讀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東)所以人們稱他柳河東,20多考中進士,博學多才。32歲那年參加改革,成為核心人物,名氣很大,誰知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降幾級,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貶到更偏遠的柳州,46歲那年在憂悶中病逝。這首古詩,就是詩人被貶到永州時所作。當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無生機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獨釣的情景,他會那么想呢?
1、指導朗讀,讀出苦悶,煩惱,或者讀出堅貞不屈,在讀熟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這里的背景介紹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于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詩的字里行間體會出來。教師的“導”也是在學生認知基礎上的引導。)
五、嘗試運用,加深體會。
師:我們現在學古詩,一邊為了了解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二是積累優美豐富的言語;三是學會正確運用,提高語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曠無人,俱寂無聲,頗有一種:“ ”的感覺。
2、雖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詩句“ ”不正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嗎?
。ɑ麡O積累為積極運用,實現活學活用。)
六、拓展閱讀,開闊視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寫有一百四十余首詩,大多的是抒寫被貶后心情愁悶,只得寄情山水田園的詩。
我們來看其中兩首詩:出示: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宦情羈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轉速。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與潔初上人間看山寄京華新龍
海畔尖山似釧芒,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你又如何明白詩中蘊涵著凄涼、苦愁與悲傷呢?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體察作者的情感雜思。
把體會到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ㄊ澄锏奈兜佬杈捉篮蟛拍苤,水果的營養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學古詩要讓學生咬文嚼字,反復吟誦,在體悟情味中賞析語言,在推敲語言中領悟意境)
六、總結學習,抄默古詩
提醒容易寫錯的字 蓑 笠 獨,先抄寫生字,再或抄寫或默寫古詩。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7
《江雪》教學反思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肅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圖。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山的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更是詩人想借詩中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根據《新課標》中對小學古詩文的要求:“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學《江雪》這首詩時,我把理解詩句,感受詩歌豐富的內涵作為教學重點。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我又把體會詩的情感,感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
古詩語言極度簡練,但是意味深遠,內涵極其豐富。一首詩,包含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一段歷史。所以要理解古詩,除了文字的意思外,還涉及許多背景資料,還要帶入自己的情感體驗來解讀。因此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僅僅停留在理解的表面是不夠的。
對于古詩的學習,我分三步教學:詩中畫,詩中意,詩中情。“讀”中感悟應該占據較大的比重。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努力體現幾點:1、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設置了朗讀的訓練點,讓瑯瑯的讀書聲貫穿整個課堂,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不知不覺就做到了熟讀成誦。2、體現朗讀的層次性,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獲。先把古詩讀準確,讀流利,讀出韻味;再通過重點字詞理解了詩意后讓學生展開想象讀出體會;最后深挖教材,體會詩人內心強烈的思想感情,情感得到了升華,從而實現激情朗讀。3、采用多種方法完成朗讀的訓練,范讀、自讀、指名讀、男女生讀、齊讀、激情引讀 ,體現了課堂變化的藝術。4、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盡量挖掘朗讀的閃光點,對本人是一種肯定和鼓勵,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朗讀方法的暗示,有效地實現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
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時,“想一想,畫面上該畫什么?不該畫什么?”一個問題不但覆蓋了全詩,而且創設了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吸引并引導學生通覽全詩,自主讀書,探究閱讀。
又如在學生進行了淺層閱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質疑:“這么寒冷的冬天,老人為什么還在江上垂釣?”這個問題富有穿透力,引導學生穿過詩句的表面,深入到其獨特的創作背景中去,了解了柳宗元特別的人生經歷,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詩人那種凄清孤寂而又冷傲不屈的精神。
“因文而異,因需而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我們給與孩子的,應是一個自然、簡約、真實的語文課堂。
好一個“無處話凄涼”
今天給孩子們上了《江雪》這首詩,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太激動了。
一看到這首詩,從孩子們臉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們興趣不大,是啊,一年級的時候他們就會背這首詩了。這時我不緊不慢地說:“是啊,這首詩我們很熟悉,你們知道嗎?這首柳宗元的《江雪》被后人譽為‘唐詩五絕之冠’,也有人說這20個字字字珠玉。為什么給予這么高的評價呢?我們研究研究。”
我們班的孩子都喜歡挑戰,聽到這句話孩子們來了勁。
讀完全詩后,問學生你們讀完有怎樣的感受?從哪兒讀出來的?
潘東說:“我從詩的前兩句感受到了寒冷。沒有一只鳥,沒有一個人。用了‘滅’和‘絕’這兩個字用得很到位”
楊芮琪說:“我感覺到了孤獨。因為一個孤獨的蓑笠翁,獨自在這大千世界里。我從這首詩的后兩句中的‘孤’和‘獨’這兩字讀出來的。”
姜晨晨說:“我品出了第一句中為什么作者寫鳥都沒了呢?因為鳥是非常常見的事物,連鳥都絕了,可見當時畫面的冷清。”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真是太興奮了,這就是作者選材和寫法的精妙之處呀。有的孩子說:“第三和第四行開頭的字連起來就是孤獨。”這時又有孩子發現了,每一行開頭的字練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孩子們真是太厲害了!這時我適時補充柳宗元被貶永州的資料。你們覺得這個老翁為什么在這冰天雪地要出來垂釣嗎?孩子們聯系柳宗元的經歷,說是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和苦悶。這時我趁熱打鐵,那在你們的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李文蕙說:“冷清。”沈佳瑩幽幽的說:“凄涼。”王恒之的答案真的讓我太開心了,他說“無處話凄涼。”說的太好了!柳宗元此時的心態不就是“無處話凄涼”嗎?被貶永州,沒有朋友,就連親朋好友也疏遠他。
那你們覺得這個老翁真的是在釣魚嗎?有的說排遣心中的煩惱,有的說鍛煉堅毅的品質和鍛煉自己的意志,我也補充了可能這是在釣一個春天,柳宗元對政治上的春天的一種渴望。
課后,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地和我說:“老師,書上插圖上的蘆葦也說明此時的作者是心灰意冷。”有的孩子還對我說:“老師,應該把《江雪》和《元日》這兩首詩調換一個順序,那樣的話就在爆竹聲中把一切煩惱都除去了。”多有想法的孩子!
上完這節課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孩子們的智慧令我吃驚。但也給我啟示: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課堂上的問題應能給孩子以足夠思維的空間、發展的空間,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是高效的課堂。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8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與品味課文,理解本文從“形象、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賞析詩歌。
2、體會作者運用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進行詩歌賞析。
3、學習柳宗元蕩滌世俗的一切雜念,培養超越功利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在對具體詞句、段落的品讀中,理清作者賞析詩歌的基本思路。
2、難點:蕩滌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詞語積累】
自食其力同流合污一塵不染萬籟無聲虛無縹緲平淡無奇精雕細刻空靈剔透
超然物外清高孤傲不動聲色畫龍點睛精雕細琢可望不可即
【朗讀課文】
略
【課文分析】
詩歌通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對詩歌的鑒賞實際就是從文本出發去探求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意的過程。本文賞析先從解讀詩歌的常識開始,利用想象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的形象,把畫面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到的部分補充出來。再利用背景資料,進而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意境,領會畫面背后深遠的意蘊。
重點是學習第四段細致地賞析方法,這是作者賞析文字中最見功夫的部分。
本文篇幅較長,要抓關鍵句從整體上感知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時,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體會作者評析的深刻。
本文難就難在作者細致的評析詩人藝術匠心上。針對本詩歌的藝術特色,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進行對比、聯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致入微的賞析。
【思維訓練】
1、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思路。明確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敘述與議論相結合。聯想、想象部分為敘述。評析部分為議論。
2、運用跳讀的方式,再次快速閱讀課文,找出中心句和關鍵段落。
第1段是總起,最后1段是總結;其它每個段落的開始句都是中心句。
3、從中心句和關鍵段落看,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賞析的?其重點是什么?
從中心句和關鍵段落看,本文是從“人物形象、詩歌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來賞析的。其重點是藝術特色。
4、什么是“押仄韻”?
“押仄韻”,是指詩歌的韻腳,即二、四兩句的最后一個字是仄聲。
5、第5段與第4段是什么關系?它有什么作用?
第5段既是全文的結尾,也是對第4段內容的簡明扼要的概括。它的作用是使作者關于藝術特色的見解更加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一目了然。
6、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贁⑹雠c議論相結合。
、谶\用一些副詞和關聯詞,如“首先、其次,由此可見、可是、相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使文章層次清晰,表意明確。
7、本文介紹的背景資料包括哪些?它對詩文賞析有何作用?
背景資料包括:作者的基本思想狀態,時代背景,作品背景,鑒賞對象的相關信息等。它們可以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等。
8、你是怎么理解“獨釣寒江雪”的?
“獨釣寒江雪”是全詩的“詩眼”,是點睛之筆。題目讓人產生疑問:“雪”怎么“釣”?這不符合生活常識,卻符合詩歌語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這首詩的靈性和美感。一個漁翁坐在白茫茫的雪世界,當然是為了釣魚。但是,為什么在詩人的眼里卻成了“獨釣寒江雪”呢?此時此刻,這個漁翁已經成了詩人心目中的一個意象,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傾注了詩人的理想。雪是潔白的,掩蓋了這個世界的所有的污穢和黑暗,而漁翁在此獨釣,正應了屈原所說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絕、高潔的理想人格?梢,“獨釣寒江雪”一句,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所以,當我們讀到這一句時,現實世界便被理想世界取代,那個“雪”字彌合了詩人、漁翁、讀者的距離,使我們在一剎那間,蕩滌了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9、模仿本文的寫法,對柳宗元《漁翁》進行賞析。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完成“學習建議”。
2、自學《文中有“畫”——〈冬天〉賞析》《〈窗〉的藝術辯證法》,復習《出師表》《桃花源記》《捕蛇者說》《登泰山記》,完成“學習建議”。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9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詩文,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多元解讀漁翁,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學習重點:
通過學習《江雪》,指導學生多元地解讀漁翁形象。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閱讀補充文章《古詩詞中的漁翁形象》。
教學過程:
(一)創沒情境,激情導入
師:今天,在香港拍賣會上即將拍賣一幅中國水墨畫《圖》,可是圖畫標簽磨損了,誰能重新幫助起—個名字?(出示《江雪圖》)
(學生回答:《老翁垂釣圖》、《冬雪釣魚圖》、《寒江圖》……)
師: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贝水嬍歉鶕瞥娙肆谠摹督匪鳌榱烁玫匦麄鬟@幅畫,讓此畫賣個高價,香港拍賣會出了一張《招聘啟示》,你們瞧——(課件出示《招聘啟示》略)
師:同學們想不想光榮地成為其中一員?好!那我們就一起努力吧!
【點評】我們傳統的古詩教學都十分注重講究學法:解題——讀詩——釋意——悟情——吟詩,但是如果我們過于強調這些學法,則忽略了學生內在的對于事物新鮮感的需求。因此,我們的古詩教學也應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盡量淡化教學痕跡,做到教育的“無痕”。
(二)愉悅情境,積極探究
(1)初讀古詩
師:為了完成我們的第一項招聘工作,首先做一些熱身運動:自由練讀古詩。
(生自由朗讀)
師:你們看老師在此制定了一個“《江雪》朗讀評價標準”——第一層為正確(不讀錯字、漏字);第二層為流利(朗讀流暢);第三層為有感情(能讀出古詩所蘊涵的感情)。請同學們對照標準,自我感覺你達到了哪一層水平,并且用你的讀來證明。
(教師隨機糾正學生錯誤的讀音)
(2)掃除生詞障礙
師:同學們想不想達到朗讀的最高境界?(生:“想!”)不要著急,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理解詩句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一障礙,請同學們再次自由讀《江雪》,邊讀邊想哪些詞意思你懂了,哪些還不理解?
(生自由匯報掌握的生詞含義和不理解的生詞)
師:那么不理解的生詞我們可以有哪些方法解決呢?
生:查詞典、查資料、問同學、問老師……
師:好!下面你先查一下詞典或資料,查不著就問同學或者老師。
(3)理解詩句內容(評選講解員)
師:詞語的障礙被我們掃除了,那我們如何解決詩句含義的難題呢?
生:我們可以采用詞語連句的方法。
師:同學們的辦法真棒!現在聽說電視上流行一個欄目叫《超級女生》,他們的“pk對決”十分有意思,我們今天拍賣會的“講解員”招聘也采取這樣的辦法好不好?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生:(一下子興奮起來,紛紛開始了準備)“我是01號選手,接下來由我為大家介紹這幅美麗的圖畫……,希望大家投我一票!
【點評】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變得像“超級女生”一樣吸引學生的眼球,關鍵是教師要善于改變陳舊的觀念,真正把“講臺”變成學生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完成由“配角”向“主角”的轉變。此時,學生已不再將翻譯詩句當成一種負擔,而是當成了一種樂趣。
(4)感悟漁翁
師:聽了我們“超級解說員”的介紹,很多買畫的客人都被此畫吸引了,他們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漁翁可真呀!”有的說:“這漁翁可真呀!”……你覺得他們議論的內容是什么呢?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1:我覺得漁翁十分孤獨,你看漫漫雪天只有他一人垂釣……
生2:漁翁十分勇敢,天這么冷,連鳥都沒有,而他卻依然在垂釣……
(有的認為是倔強,有的認為是悠閑,有的認為是凄涼,有的認為是……)
師:大家是否想知道在詩人柳宗元的眼里,漁翁是怎樣的人呢?(課件出示柳宗元生平事跡)
生:有的'認為漁翁像柳宗元一樣凄涼,有的認為漁翁像柳宗元一樣倔強、勇敢,有的認為漁翁像柳宗元一樣孤獨無助……
【點評】關于漁翁的形象,我們總是給他貼上“頑強不屈”的標簽。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我們的漁翁又為何如此“孤獨”呢?為了讓我們的漁翁不再孤獨,我們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多元解讀。
(5)感悟朗讀(評選配音員)
師:每個人眼中都有屬于自己的漁翁,請把你獨特的感受帶進古詩,認真讀一讀,朗讀時試著把你感悟到的感情“寫”在臉上?然后開始我們香港拍賣會的詩畫配音員的評選。
生1:(繪聲繪色地朗讀)我覺得我此刻臉上的表情是堅毅,因為我是一個勇敢的漁翁。
生2:我想做一個孤獨的漁翁,我此時的表情寂寞、冷清……
【點評】“把你感悟到的感情‘寫’在臉上”,面對此要求,學生怎能不詩意地朗讀。此時的讀不僅是單純多元地朗讀,更是學生創造性自主探究教材感悟地朗讀,是學生發自于內心地朗讀。
(三)拓展情境,開拓練習
(1)對比學習《題秋江獨釣圖》(評選推銷員)
師:請問推銷員,你覺得這首詩描繪的景或情與《江雪》有什么異、同之處?推銷員們可以同桌討論,但是要注意傾聽同桌的觀點!回答時不但要回答自己的觀點,而且要求回答同桌的觀點。
(生積極與同桌交流、分析、探究)
(2)拓展知識
師:其實,在我們漫漫的詩歌長河中,還有許多個性各異的漁翁,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閱讀課外補充閱讀資料——《古詩詞中的漁翁形象》。
【點評】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要有三度——深度、廣度、溫度,但是廣度決定深度!睘榱俗寣W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漁翁形象,此時,我設計了兩個拓展練習,讓學生通過辨析對比,進一步地重新感悟漁翁,讓我們的漁翁形象更加飽滿,讓我們的漁翁不再孤獨。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0
《江雪》教學反思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栗,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斗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后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教學中我按照:解題——讀詩——釋意——悟情——吟詩——拓展展開教學。第一步,讀通,讀順,讀出詩的停頓,為下一步理解古詩做好鋪墊;第二步,尋,以詩題為鑰匙,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搜索“雪”,理解詩的字面意思;第三步,想,以想象促進古詩意境的感悟,體會作者在詩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第四步,串,以一篇帶多篇,課外延伸,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課堂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以題目為鑰匙,讓學生讀完題目后,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內容,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讀中想象。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對詩進行感受,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獲,如讀準確,讀流利,熟讀或背,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與作者展一心靈的對話,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如果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還是孩子。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的成長,對于他們對于這首的感悟將不斷發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恒魅力!
《江雪》課堂教學反思
這次我參加“市活力課堂教學比賽”,執教的是四年級教材《古詩兩首》中的《江雪》!督肥橇谠毁H永州后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誦。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全詩的意境,在“孤”和“獨”二字上。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詩人正是要借這位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明自己的堅貞立場。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古詩文的教學要求,在教學這首詩時,我把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意境深遠的畫面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詩人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十分久遠,學生對詩人在特定經歷下的思想情感難以理解,所以我把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難點。教學中,我按照古詩文常用的 “初讀指導,讀出‘詩味’——反復吟誦,想象畫面——結合背景,感悟詩情——對比閱讀,深入感悟” 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我努力做到:
1、注重朗讀指導。古詩是高度濃縮的語言,寥寥數語便蘊含無盡之義,同時它又追求聲律,具有節奏感與音律美。俗話說,三分詩七分吟,“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品其味”。可見誦讀在古詩學習中的獨特效用。課開始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詩句,通過有效地指導讀出詩的節奏、韻律,感受詩的音律美;接著,我引導學生反復吟誦,邊讀邊想畫面,理解詩意,感受詩的意境美;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我通過抓關鍵字、感情朗讀等方法,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使漁翁孤舟獨釣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中。課堂中我努力通過指導學生聲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讀,將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成為一次審美的過程。
2、想象畫面入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古以來,詩畫本為一家,許多優秀詩詞其實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圖畫。一首古詩,寥寥數十字,詩人就會描繪出一種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發自己的情懷。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的逐字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學生恐怕很難體會詩的韻味,領會詩的意境。所以我采用邊讀邊想畫面的方法,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再把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其實就是在解釋詩句,但是對學生來說,比單單解釋詩句心理上要容易得多。而且還能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欣賞詩的優美意境,為進一步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
3、結合背景悟情。《新課標》中對小學古詩文的教學要求是:“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學《江雪》如果僅僅讓學生理解漁翁孤獨寂寞,這樣的教學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導學生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體會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憤世恨時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獨、高傲的感情,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也是本課教學的內容。然而,由于寫作背景復雜,又由于小學生的知識、閱歷、個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我不失時機地出示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疑于“推波助瀾”,能激起學生的心靈震蕩。這種感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是有所體會的。教學時,我還通過讓學生對漁翁的行為進行質疑,引出學生對詩所表達的深刻含義的思考,以達到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的目的。
4、同一題材拓展。學完《江雪》,在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古詩,進一步內化、吸收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漁翁形象,此時,我又帶領學生拓展閱讀了另一首詩《題秋江獨釣圖》。通過一首古詩帶學其它古詩,讓學生通過對兩首詩的辨析對比,進一步地重新感悟漁翁,讓漁翁的形象更加飽滿。同時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心境不同,所以表達的情感也不一樣。我想,孩子們課外去讀《漁歌子》《小兒垂釣》等詩時,一定能體會另一種心情。這樣教學不僅由課內到課外,幫助學生積累了知識,豐富了情感,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古詩產生興趣。
但由于教學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對學情估計不足,不善于隨機調整教學程序,我在教學中也出現了很多失誤。如:學生事前知道要上這個內容,在課前已經對詩句進行了充分的朗讀,但課堂中我沒有適可而止,仍然一遍遍齊讀、指讀,學生煩了,膩了,于是,該有的趣味不見了,該有的美感消失了,該有的靈感堵塞了;在想象畫面時,沒有通過有效的指導,使學生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深遠意境;在感悟意境時,由于古詩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相差甚遠,而且我在引導學生質疑時要求不明確,學生還是沒有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或者知道了但不會表達,造成教師將柳宗元不愿與人同流合污的孤傲心情強加于學生……
盡管有很多失誤,但通過這樣一次教學比武,我的收獲還是不少的,起碼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以后自己的努力方向,謝謝“活力課堂”活動!
《江雪》教學反思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栗,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斗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后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稑藴省分兄赋觯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我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說法,學習就不顯得那么壓抑和沉重了。
根據注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己通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己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說,有理可辯,不至于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怎么學比學什么”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閱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閱讀對象的年齡、閱歷、經歷等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
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如果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還是孩子。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出發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的成長,對于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斷發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恒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標準》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課前,我讓學生說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說“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標準》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松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詩文,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理解重點詞句,理解全詩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古詩。
5、繼續練習把詩句補充完整。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觀看電腦畫面,初步感受畫面的意境。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感受)揭示課題:教師板書課題《江雪》
二、學習
1、教師伴著音樂范讀古詩,請學生進行評價。
2、學生自學
用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3、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讓學生出示生字卡片: 絕 徑 蹤 孤 舟 翁 釣
。2)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
。3)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舟:第一筆是撇,第三筆是橫折鉤。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筆是橫折鉤。
孤:這是左右結構的字,右邊是“瓜”不是“爪”。
徑:注意與“經”字的區分。
釣:注意與“鉤”字的區分。
動手書空寫一寫。(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學生結合課外資料介紹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稱他為“柳河東”,他是中唐時期進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ńY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絕:盡。
徑:小路。
蹤:腳印,蹤跡。
孤:孤獨,孤單。
舟:小船。
翁:指老頭。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頭戴斗笠。
(6)結合注釋和投影中的解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鳥兒已經飛絕,
萬徑人蹤滅。條條小路不見一個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葉小舟,上面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人。
獨釣寒江雪。迎著風雪,在獨自垂釣。
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7)讓學生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4、指導朗讀
。1)結合電腦欣賞當時的意境,聽配樂朗讀。(聽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ɡ首x提示:結合學生的發言教師小結:應用那種不怕困難,敢于同困難做斗爭的語氣讀)
。2)與小組成員一起進行練習,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競賽,而后評議出最佳
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三、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孤:左窄右寬 。
蹤:左窄右寬, 高低一樣,最后一筆寫成點。
舟:第五筆橫要長一些。
徑:左窄右寬。
翁:上下結構,上短下長,上下寬窄一樣。
“絕、釣”兩個字讓學生自己說說應注意的問題。
2、填寫詩句
千山( )( )( ),
萬徑( )( )( )。
。 )( )蓑笠翁,
( )( )( )( )( )。
3、背誦古詩(自己先練習,而后匯報)
四、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五、布置作業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詩,讀一讀。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2
教材簡析:
古詩《雪》節選了4句,作者尤袤抓住子夜雪的兩個特點,將夜雪景色描寫得生動逼真,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江雪》是一首五言絕句,這首古詩塑造了一個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釣的老漁翁的形象,表現了詩人清高、孤傲、凜然不可侵犯的心志,流露出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設計理念:
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圖避免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誦讀詩歌,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是第1學段古詩教學的重點。因此,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說出詩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兩首古詩。
3、認識7個生字和兩個多音字;會寫11個生字,學會雨字頭、穴字頭。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書寫11個生字。
3、通過誦讀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每當冬季來臨,我們就會經常看到雪花那輕盈的身影,夜里漫天飛舞的雪花,有月光的映照下,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南宋詩人尤袤是怎樣贊頌這雪景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實處古詩。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指導朗讀,感知詩意。
1、請同學們輕聲自由讀詩,可以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準確。
2、同桌互相讀,聽一聽,他讀得是否正確、流利。
3、指名讀。
4、這首詩,怎樣讀才能把它讀得更美呢?想不想聽老師讀一讀?(師范讀,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和重音。)
5、請你像老師這樣讀,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體會!(自由練讀,讀中體會。)
6、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三、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1、這么美的詩句,你知道每句詩的意思嗎?下面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互相說說對詩句的理解。
2、指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整體感知全詩內容。對學生理解困難的詞語重點指導。
3、由文入畫,提升理解。
學生觀察插圖,理解全詩,圖文結合,同桌合作交流,理解全詩內容。
四、感悟詩境。
1、作者尤袤就是用這樣樸實的語言,自然真實地將一幅夜雪圖展現在我們眼前?吹酱司埃愕男那槭窃鯓拥模浚ㄙ澝篮拖矏壑。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2、配樂反復吟誦,體會詩境。
五、識字與寫字。
1、課件出示生字,檢查字詞讀音是否準確。
2、合作交流識記方法,重點指導“雪、窗、照”3個字。
3、學生練習書寫。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上節課,我們欣賞了南宋詩人尤袤筆下的夜中雪景,然而,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唐代詩人柳宗元主看到了這樣的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古詩第2首《江雪》。
二、初讀感知,想象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結合插圖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3、指名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境,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2、學生交流。
。1)說。
、倥錁,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詩句描繪的景象: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谡l還有什么補充的?(指導對“蓑笠翁”的理解。他身上穿著的是——蓑;頭上戴著的是——笠;整個詞的意思就是——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③與第1首《雪》對比,此時兩位作者的心情感受相同嗎?說說你的理解。
④帶著你的體會再讀一讀(自由練習、指名、齊讀)。
(2)畫。
、僬故居写硇缘暮喒P畫。
、谟迷娋鋪砻枥L自己的畫。
、垡龑в懻摚骸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3)讀。
、僦该x。
、诩w評議。
師指導朗讀停頓、節奏、韻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劬氉x。
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④背誦。
四、識字與寫字。
1、課件出示生字,檢查字詞讀音是否準確。
2、合作交流識記方法,重點指導“驚、獨、釣”3個字,特點:左窄右寬。
3、學生按照田字格練習書寫漢字。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3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學準備: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圖
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么?”
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么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
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出示圖片,講述冬天的山,雪花的形狀。
3、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4、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出示:江雪的圖片)
。1)你看見了什么?這幅畫上是什么季節?冬天會怎么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么?帶著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5、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我們聽著音樂來讀一讀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
1、幼兒操作:畫出這首古詩中你認識的字寶寶,畫出來給后面的老師讀一讀,你讀的對不對,然后朗誦給老師聽,你會得到一顆星星。
2、總結
老師: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什么?
可以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么?
出示打印稿件: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4
設計意圖:
1、三個層面,由表及里,層層推進;
2、挖掘古詩內涵,透視古詩人文。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熟讀古詩;
2、體會古詩意境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古詩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一 熟讀成誦
1、昨天,我們在深秋的楓林里一起目睹了紅艷似火的霜葉,一同聆聽了孤蘇城外的夜半鐘聲。今天,就讓我們和唐代詩人柳宗元一起走進——江雪,去感受——江雪,去欣賞——江雪。
2出示古詩,讀準古詩
(1)全詩只有寥寥20個字。請大家自由讀幾遍,讀正確,讀通順了,還要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掌握好古詩的節奏。要有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
指名讀,注意古詩的節奏。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教師隨機點評,特別是結尾處的節奏,要放慢。
。2)同學們,讀古詩,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江雪》這個題目,你看,怎么讀,才讀得有味道?
雪的大小不同,讀的感覺就不同。如果輕輕飄落的幾片雪花,你該怎么讀?(很輕柔的)。如果是漫天飛舞的雪花,你會怎么讀?倘若是一團一團的大雪團,你又該怎么讀?
讀詩就要爭取讀出自己的感覺來,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江雪》,爭取讀出你的感覺來。
誰來讀?讀出你的感覺來。同學們,注意聽,你聽出了什么感覺?
二 景之凄涼
1同學們,詩讀到現在,你的腦子里出現了哪些景物?(板書:景)
、儆“山”:
師:這是怎樣的山?
a引導山的多。有一千座山嗎?虛指,夸張的手法。你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么多的山?
b引導山的寂靜。
、谟“徑”
師:徑就是——小路。說說你看到的小路。
a引導小路的多,你能打個比方嗎?
b引導小路的冷清。沒有腳印,很冷清。
師:誰來連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詩?
、塾“舟”
師:舟就是——小船。幾條船?為什么?
、苡“翁”
師:翁是什么意思?(老人)請你具體描述一下這位老人。從穿戴、姿勢等方面講。
2如果,我們把這些景物放在一起,那么就成了一幅鮮活的畫。(出示畫面):你能說說這幅畫的內容嗎?這幅畫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板書:景之凄涼
3無獨有偶,清代王士禎也作詩一首, 出示《題秋江獨釣圖》,讀一讀這首詩吧,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讀一讀,與《江雪》比較一下,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三 情之孤獨
1的確,詩其實是詩人的心情,也只有讀懂詩人的心,你才能真正讀懂詩。那么,柳宗元當時到底是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出示柳宗元生平介紹。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詩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關心人民疾苦,力主政治改革,可是卻遭到了當權派的打擊和排擠。他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后,九月被貶為邵州刺史,途中又被貶永州司馬,十一月到達永州。這對33歲正當盛年的改革志士來講,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元和元年(806)正月,唐憲宗改元大赦,而八月有詔柳宗元等八司馬“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加上戰友王叔文被賜死,另一戰友病死在貶所,八司馬之一凌準因憂憤而死,柳宗元的母親來永州不到半年就逝世?墒,他的政敵仍不肯放過他,幾次派人對他的住所放火,導致他身體受到嚴重的摧殘,這真是集國憂、家禍、困苦于一身呀!
2請你告訴我,這個時候的柳宗元,應該會有怎樣的一種心情?(孤獨、悲憤、痛苦……)
3再讀《江雪》,從詩中哪些字詞或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這種心情呢?
預設:
、“絕”“滅”“孤”“寒”“獨”
師:如果這些字有顏色,它會是——(生說:灰、白),如果這些字有溫度,它會是——(生說:冰、冷)
4是怎樣的心情才會寫出這樣的字眼和詩句? 讓我們仔細來琢磨一下,請你把每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一讀。——千萬孤獨。
5( 放音樂)同學們,千萬孤獨,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響,你們難道不想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嗎?先自己讀,試著把柳宗元內心這千般孤獨,萬般孤獨讀出來。(板書:情之孤獨)指名——齊讀
四 意之堅強
1同學們,讓我們隨著這幽怨哀婉的音樂,一起走進這副冰冷的畫面,走到這冒雪獨釣的老漁翁身旁,和他說說話吧!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有什么問題想要問他嗎?
預設:
、 老漁翁(老爺爺),這么冷的天,你為什么不回家呆著,反而要一個人出來釣魚呢?
、 您為什么不去撒網呢?
③ 老爺爺,冰天雪地的,您能釣到魚嗎?
……
2讓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吧。
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不在魚也。如可得魚,釣豈獨翁哉! —— 朱子荊
看看是什么意思?
3師:是呀,既然釣不到魚,那老漁翁到底在釣什么?
私下討論——匯報交流(教師適時引導:思念親人、閑情逸致、修身養性、鍛煉意志、等待時機等。)
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在 哉!
3同學們,你們真是柳宗元的知音啊!其實,這冰天雪地的嚴寒天氣就是——柳宗元受到的種種迫害,和他艱難的處境。而與嚴寒天氣作斗爭的老漁翁就是——柳宗元自己內心的寫照呀!
。o論環境有多么的惡劣,無論我的內心有多么的孤獨,可是我還是堅強地活下來了,瀟灑地下來了。ò鍟阂庵畧詮姡
4再讀板書,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成為古詩中的瑰寶的原因所在呀!為了表達我們的敬意,我們一齊再來讀一讀柳宗元的心聲吧!(師生齊讀)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5
之六
河南省長葛市第一小學 岳彩花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色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3.會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詩的方法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冬天來到了,慈祥的冬爺爺又快給咱們送禮物來了。他的禮物十分神奇,會使光禿禿的枝條一夜間開滿美麗的白花,會使綠油油的麥苗一夜間蓋上一層厚厚的棉被,同學們說這禮物是什么呢?(生答)咱們是中原的孩子,見慣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江上雪景的古詩--《江雪》。(板書)
二、初讀課文,正音辨字。
1.學生輕聲自由讀全詩,再指名讀,齊讀全詩。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 釣魚 孤獨)
讓學生舉例加點字與何字相似。(衰鉤狐)
三、學生析題,教師簡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這個題目,你認為這首詩該寫什么內容?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這是他被貶官之后所寫的一封來信。他對江上雪景的描繪是不是和我們談的一致呢?下面我們就學習這首詩。
四、精讀,理解詩句。
出示詩句卡片(千、張)邊貼邊讀。(領讀——自由讀)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學生齊讀此句,逐句理解,試譯全句,可自學可討論。
(2)檢查自學效果,學生訂正補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絕"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鳥飛絕"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譯此句的前半句。
"徑"是什么意思? 你是從何處知道這個字的意思的?"萬"字是否就是"一萬"呢?
"人蹤"什么意思? "滅"什么意思?查字典選義項(消滅、熄滅、消失)。
指名意譯此句的后半句。
(3)讓學生思考品味:該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冷清、寂靜、凄涼的畫面,)
讓學生讀、思、議,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品味。
(4)指導朗讀。(由畫面、感情啟發到語氣、語速、停頓、重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5)過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為描寫對象的景物有千千萬萬,作者只是抓住了兩個典型的環境進行描寫(千山、萬徑),因為山林是平日鳥兒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現在連山林中都沒飛鳥,連路上都沒有行人,你說這天氣怎么樣?這樣的天氣環境給人一種寂靜、冷清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人呢?請自學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學)
(6)⑥檢查自學效果。
學生齊讀此句,逐一提問對以下宇詞的理解。
"孤"、"舟"、"翁"、"獨"。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則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啟發其他學生知識的遷移。
難點理解:"釣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釣雪么?從而讓學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為了押韻,B.突出環境惡劣,C.點題。
(7)指名意譯第二句,學生互相糾正補充,教師最后總結。
(8)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第二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老翁孤舟獨釣的圖景)
(9)指導朗讀。(除語氣、語速、停頓、重音外,"寒"字的顫音要讀出來,以符合其凄涼、冷落的感情,師示范)
孤舟/蓑笠/翁,獨釣/塞江/雪。
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全詩,以體會感情。
五、品讀,體會詩句深意。
1.啟發學生再次品讀想象這首詩的第一句所描繪的畫面,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由人鳥絕跡可以想象環境的寂靜,給人的感受是清冷、凄涼)啟發學生再晶讀咀嚼第二句詩,在人鳥絕跡的環境中,在雪花紛飛的寒冷江面上,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垂釣的畫面,又給人以怎樣的感受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覺得這位老人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讓學生讀、思、議、發言)
其間可啟發學生求異思維:(1)在寂靜清冷的環境中獨自垂釣可見其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2)在這樣寒冷、靜寂的大江上卻能獨自垂釣,也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堅強不屈的性格,透出絲絲生氣。"詩言志",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樂范讀,生閉目想象畫面,再次體會詩的意境。
3.出示幻燈片(2)(本詩畫面)。生口述畫面內容,意譯全詩(語言訓練)。再指導背誦,默寫全詩。
六、總結學法。
讓學生回憶后回答學習《江雪》的過程,再出示幻燈片(3):
A. 解題,了解作者。
B.朗讀,弄準字音。
C.講析,試述句意。
D.晶讀,體會詩境。
E.賞讀,背默全詩。
七、運用學法,自學《靜夜思》。(注:1994年小語課本中此詩未入選)。
1.出示《靜夜思》。
2.自學。
3.檢查自學效果。
(1) 題意?作者?
(2)"明月光"?疑?舉頭?思?故鄉?
(3) 解詩句,悟詩情;
(4) 放《靜夜思》配樂朗讀,配曲錄音。
4.指名朗讀與背誦。
八、默寫《江雪》一詩。
[教案述評]
河南省長葛市教委教研室陳景堯
岳彩花老師是河南省長葛市第一小學的青年教師。以上《江雪》一課的教案是她在1994年許昌市"優化課堂教學"研討會上,參加優質課評比時的教案,她榮獲了許昌市優質課評選一等獎。
岳彩花老師的這節教案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教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教案中可見每個教學步驟 都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即體現了訓練過程。教案是訓練學生未知能力的計劃,而不是讓學生應該知道的答案匯編。例如:讓學生自找生字的相似字,自己解題,自己讀詩,自己逐字理解,自己意譯詩句,自己體會詩的意境。教師的職責僅僅在于指導先學什么,后學什么,如何學,怎樣啟發點撥。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既注意答案的正確與否,更注意答案得來的思維過程。如"徑"字是啥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如能理解"抓"、"舟"等字,則追問其理解思路,以啟發其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在訓練朗讀能力上,教案設計具體扎實,可學可練。在體會全詩深意上,又啟發求異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總之,讓學生訓練的主線貫串始終。
二、總結學法,運用學法。本節教的是首古詩,而學生學的是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步驟。這是教點金之術,這是使學生終生受用的學法指導,這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學會了嗎?就再練習一遍,自學《靜夜思》,并且檢查自學效果,整個教學步驟 扎實而有序。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6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圣誕節、元旦節來臨了,寶寶們都知道這兩個節日分別是我們國家和外國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來,學習江雪讓寶寶們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麗的雪花。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意境。
2、讓幼兒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過各種不同方法,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重難點分析:學會朗誦古詩。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古詩意境。
活動準備:
圖片四張(春曉圖片)、古詩視頻、古詩意境視頻、廢舊白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1、師生打招呼、課前律動(手指游戲)
2、用玩偶企鵝寶寶引入話題。從寒冷的南極請來了企鵝寶寶,它今天給大班的寶寶們帶來了古詩《江雪》。請寶寶們把小耳朵豎起來認真聽聽,因為這首古詩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聽完之后,請寶寶們說一說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圖片(四首古詩意境圖畫)
二、基本環節
1、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兩遍
2、讓小朋友們說一說,黑板上的那一幅圖畫是描述這首古詩的,為什么?
3、老師再次朗誦古詩,請寶寶們邊聽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嗎?有不想起床的感覺嗎?為什么?
B.談談冬季與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媽媽叫你起床的時候,你會邊起床邊想什么呢?
4.根據圖畫討論圖畫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古詩意思(師生共同欣賞、播放古詩意境視頻)
A.這幅畫描述的是什么季節?你們看見了什么?(千山鳥飛絕)
B.路上有沒有行人?猜猜路上為什么沒有人?(萬徑人蹤滅)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他穿著什么,頭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爺爺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5、共同欣賞視頻(幼兒跟讀)
三、結束環節
玩撕紙(雪花)的游戲
四、延伸環節
1、把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2、讓爸爸媽媽教畫雪花和雪娃娃。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 篇17
設計理念:
1、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因此在課堂上我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目的就是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努力體現教為學服務的思想。
2、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所以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它是在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后的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由此我采用了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聽一聽的方法,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再現于學生的心目中。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得有趣,有味,更受到了古文化的熏陶。
3、加強課內外的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課后作業收集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
二、初讀感知,想像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像畫面。
3.指生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2.學生交流。
說
(1)播放音樂,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補充的?
畫
(1)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2)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3)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讀
(1)抽生讀。
(2)集體評議。(師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3)練讀。
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4)抽生背誦。
四、課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從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歡的詩,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