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數學五下教案第四單元 認識分數(分析)
一、教學內容 教材分以下四段: 例1教學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 例2、例3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例4、例5教學用分數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 例6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 例7、例8教學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例9、例10教學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利用已有經驗,逐步抽象分數的意義。 蘇教版全套教材共安排了三次“認識分數”。前兩次分別在第一學段的三年級(上冊)和(下冊),主要是借助直觀形成對分數的初步認識,本單元是第三次,側重抽象地認識和理解分數的意義。三年級(上冊)主要教學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三年級(下冊)主要教學把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逐步抽象出分數的意義。 第一,借助直觀圖,喚起對分數的已有經驗。教材先出示四幅直觀圖,平均分成了幾份,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這四幅圖被平均分的對象分別是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和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為學生概括單位“1”提供不同的素材。在學生用分數表示后,還要結合直觀圖說說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第二,抽象出單位“1”。對單位“1”的認識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重要內容,也是分數意義由直觀層面發展到抽象層面的體現之一。教材借助上面提供的素材,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單位“1”的概念。把自然數1作為建立單位“1”的臺階有兩個原因:一是被平均分的對象都是1個,1個用自然數1表示,學生容易接受;二是由自然數1抽象成單位“1”,降低了認知坡度。教學時,可以舉一些例子,讓學生說說能否看成單位“1”。比如,一個學生、一個小組的學生、一個班級的學生、全校的學生等,讓學生更充分地體會單位“1”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可以根據具體情境來判斷。借此,讓學生更明確分數與整數1之間的關系。 第三,結合直觀圖,用單位“1”表達分數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中,除了單位“1”比較抽象外,還應概括出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教材通過大象博士的問題,再結合直觀圖,讓學生用“上面的分數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這樣的方式來描述,為進一步抽象分數的意義作好鋪墊。 第四,抽象出分數的意義。在學生結合直觀圖,從單位“1”的角度對分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認識后,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嘗試概括分數的意義。引導的方法是讓學生比較這些分數的共同點,即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的,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不同點,即分的份數不一樣,告訴學生可以用“若干份”來表示。同時,教學分數單位的概念。 2.以分數單位為生長點,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 為了讓學生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教材注意以分數單位為生長點,安排了操作和比較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教學時應注意:第一,通過涂色,有序地表示一些真分數和假分數,感受真分數到假分數的分數大小變化。從 、 到 ,學生感受到 表示的是4個 ,表示的份數正好是整個單位“1”;再到5個 ,由于1個圓只能表示4個 ,所以5個 需要兩個圓,這一認識十分重要,不僅能直觀感受 的意義,而且有利于認識帶分數以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繼續讓學生涂色表示 、 和 ,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實際意義。第二,加深對分數單位的認識。畫圖是對分數大小的直觀感受,通過畫圖,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不同分數所含有的分數單位。第三,及時比較,對例題中的分數進行分類。學生可能根據分子與分母的關系大多分成三類,從分類的角度來說,是可以的。在此基礎上,揭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教材在練習七中的第1題,讓學生借助數軸體會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系,進一步充實對真分數和假分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