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復式折線統計圖”有感
今天,聽了鎮老師上的五年級下冊“復式折線統計圖”,我有一個感受。我們在教學時,應該盡可能的一個情境把教學內容串起來。
鎮老師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創設了一個“旅游”的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首先鎮老師先以旅游拉開序幕,問學生喜不喜歡旅游,在旅游過程中,我們不希望的事情就是下雨。這樣自然而然就引出青島和昆明兩個城市的年降水量統計圖。通過比較這兩個城市的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想出用“合并”的方法,把兩個統計圖“合并”成一個統計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了復式折線統計圖,并在認識的過程中,通過一連串的追問“這樣就行了嗎”,讓學生自主探究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自主操作,動手繪制統計圖,在繪制過程中,學生將會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注意點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接著鎮老師出示兩個旅游團接待游客的統計圖,讓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選擇一個旅游團,說明理由,并對另外一家做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即不僅知道相差的情況,還能清楚的看出他們的變化情況。然后出示旅游景點關于兒童票價的問題以及小學生身高和年齡的統計圖,讓學生猜鎮老師兒子的年齡,通過觀察以及對統計圖的理解,學生都能很快猜出鎮老師兒子的年齡。最后,出示一個向導的景點介紹統計圖,讓學生找出其中的不足。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自主探究的欲望也更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