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式折線統計圖》片段賞析
案例 :
出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了解信息。
(1)師:從這兩張折線統計圖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說說圖中表示的信息。如:各部分名稱;最多(少);偏多(少);變化情況等等。
(2)師:假如要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可以怎么辦?你覺得比較起來怎樣?
生1:統計圖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及每月降水量的增減情況。
生2:這樣雖然可以看出每一個城市的變化情況,但是兩個城市之間不容易相互比較。
師:那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較兩個城市之間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呢?
生1: 重合。
生2:把兩個統計圖畫到一起。
師:怎么才能把兩個統計圖合并到一起呢?是簡單的重疊呢?
生3:不是我們可以先在這個空白的統計圖上畫出青島的,再畫出昆明的。這樣就可以了。
師:你說的真好,那就請同學們一起動手,制作一張這樣的統計圖吧。
學生動手操作,師生共同完成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并且實物投影展示。
(3)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復式折線統計圖上有兩條折線,你能分出哪一條代表青島,哪一條代表昆明嗎?如果其它同學第一次看到這個統計圖,知道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嗎?
生:不知道。
師:那我們有什么辦法,能讓大家一眼看到這個統計圖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可以給統計圖加上標題。
生2: 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折線表示不同的國家。如用紅色表示中國,藍色表示韓國。
師:那我們還是不知道,每個顏色代表什么意思啊?
生3:可以在統計圖的上面告訴大家紅色表示青島,藍色表示昆明。
師:你說的不錯,這個呢就叫做圖例,是專門用來告訴其他人各種顏色代表的含義。
(4)師:像上面畫好的這種統計圖我們叫它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復式折線統計圖)
案例分析:
教者從學生現有的認知起點出發,先向學生完整呈現兩張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統計圖,從而通過老師的進一步的提問引導,引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比較,不斷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內在需求,這一潛心設計的細節,源自于教者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對教學本質的深刻領悟。然后,讓學生在真實的繪制過程中體驗這種統計圖的具體制作方法,讓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問題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應注意的問題。
這一知識點的順利進行,準確的定位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走出了數學知識技能的單行道,全面指向學生數學素質的綜合發展,并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心理學中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課始,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比較,引導學生通過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時,自然引出將兩個統計圖放在一起,進一步分析如何放的問題,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