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的統計觀念。因為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復雜的數據的能力,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總體分四個教學階段: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并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信息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3)的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復式折線統計圖,并從圖上找到問題(3)的答案:12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說一說
鼓勵學生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回答問題,體會復式折線圖的特點。
(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
(2)看圖說說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1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后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峰”,而昆明市有兩個“峰”。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然后說一說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周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么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又是怎么樣變化的呢?
(3)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是怎么樣的?
(4)從上面的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么?
四,實踐活動
一般來說,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數據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小學學習階段,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學生把每年測量身高的數據都保留下來,養成保存資料的習慣。本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運用學習的復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
(1)課前布置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將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匯總,完成統計表。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以及統計圖的特點,選擇用復式條形圖來描述數據。
(3)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匯總后的數據和統計圖發現信息,比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別在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別相差了多少(這實際上就是中學所學的“極差”)。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個位置,學生可以回答位于哪個身高段,也可以從圖中直觀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圖。讓學生比較,交流,使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階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學生體會到數據統計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應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圍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設計哪些尺碼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數比例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不同尺碼衣服的數量的比例等。
這節課中,我從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這幾個步驟中讓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煉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