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精選4篇)
“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統計》第一課時《復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能對復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
解決問題方面: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培養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的能力;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能對復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方格紙。
教學過程設計:
1、情景引入復式折線統計圖,凸現特點。
情景引入:了解了奧運會的成績,關注奧運會的成績。
出示第24-29屆奧運會中國獲金牌情況統計圖。(課件展示)
指出成績的好壞應和對手比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屆奧運會美國獲金牌情況統計圖(課件展示)
2、通過提問,引出新知。
那屆兩國的成績最接近?相差幾枚?有什么困難?怎樣比較更方便?誰可以幫老師想想辦法。
將兩幅統計圖合并成一幅。
學生動手畫圖。(教師巡視)
3、完善例圖,引出畫法。
重點指導學生說明如何畫圖,并運用實物投影展示正確的和有問題的畫圖。從而板書畫圖時注意方面:標題、圖例、制表時間。(課件演示畫圖步驟。)
4、練習運用,初步分析。
討論:
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勢:
(1)表示多種數量;
(2)方便地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數量的發展變化趨勢。
5、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復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預測、提出建議、作出決定等。
6、欣賞體會,總結本節學習內容。(課件演示復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的中的運用。)
課件出示課后小調查。
板書設計:
復式折線統計圖
標題 圖例 制表時間
多 比較 發展趨勢
預測 建議 決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沒有把主動權完全的交給學生,學生說的有點少。其中在教學中美兩國統計圖合并后,我設計了一各讓同桌根據圖互相提問題的環節,由于是課上的突發奇想,所以組織開展的不夠完善。其實這里如果組織好的話,應該可以成為這節課的一各亮點。讓學生去根據圖提出讓別人回答不了的問題,這個設計本身就讓學生對于圖有了全面的認識,而且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這里很遺憾。
2、通過一次試教和一次評優,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對于這堂課的教學把握頁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問題設計的針對性不強,如:看這張統計圖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學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時候,我對問題做了仔細的分析,如:從這幅統計圖中你了解了上面情況?你認為中國隊的成績好不好?為什么?使問題更加有針對性。
3、對于本節課的教學預設上的教學重難點設計的不夠全面。應該把繪制圖也加上去,從而通過畫出的圖讓學生看看統計圖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
4、現在課結束了,我還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怎樣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時刻都圍繞著老師轉、圍繞著學習轉?但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總是發現學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請各位同仁給給意見。
這是我在市評優活動中上的一節課,教學預設不是非常詳細。由于比較匆忙,還忘各位同仁諒解。
“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十冊第74~7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做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舊知
(1)我們學過哪些統計圖
(2)出示折線統計圖。這是什么類型的統計圖?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你能猜一猜我們會學什么樣的折線統計圖嗎?
二、 例題講解
1、出示青島市降水量圖
觀察:
①你能說出青島市這一年那個月降水量最多?那個月降水量最少嗎?
②從圖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還知道了什么?
(你能說一說青島市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減變化嗎?)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圖
①從圖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談話:圖中各有幾條折線,像這樣的叫單式折線統計圖。
誰能說說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多少,增減變化)
2、下面把兩幅圖放在一起比。
①繼續觀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們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發表意見)
指出:每幅圖只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情況。
③你有什么好辦法嗎?那合成的統計圖叫什么統計圖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樣子嗎?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兩幅統計圖確實可以合在一起而成為復式折線統計圖。(在板書的“折線統計圖”前添上“復式”,完成課題書)
3、出示:逐步呈現
(添加圖例——添加折線及數據——修改名稱)
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復式折線統計圖提問:
①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
②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
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明確圖例表示的意思。
④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追問: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么?指出: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于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城市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自主閱讀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組里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1)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統計圖的圖例告訴我們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趨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是指某一個男生或某一個女生嗎?(這幅統計圖統計的的是什么內容?你對“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樣理解的?)
(3)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你認為我國6—12歲的小學生,是男生身高增長的快,還是女生身高增長得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大約幾歲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與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樣?當出現學生身高明顯低于平均身高時,教師問其他同學:你們想對他提什么建議嗎?(注意營養均衡,加強體育鍛煉)
(5)從圖中你還獲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縱軸上的標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樣表示的?這幅圖為什么不從0厘米開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畫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從1厘米畫到160厘米?)
談話:為了是繪制的統計圖更加美觀,更能突出地顯示數量的增減變化,有時就像這幅圖一樣,把標尺省略一部分。
(二)、課件出示某家電商場a、b兩種品牌彩電銷售量統計圖。
1、情景介紹:假設你是位蘇寧電器家電柜的部門經理,“五一”期間電器比較好買,現在倉庫里電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廠家進一批電器來銷售。
2、問:你會選擇哪一家呢?(口說無憑,要拿出數據來說話。)
3、小結:看來學習統計圖還真有用。
(三)、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1、學生自主審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討論:你打算先畫表示哪組數據的折線?表示“最高氣溫”的這條折線應畫成實線,還是虛線?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
(提醒學生,先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接各點;再認真細致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虛線連接各點,畫好折線后,不要忘記填寫制圖日期。)
(多媒體出現繪圖過程,問:你認為要準確無誤的繪制這幅折線統計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來給同學們提個醒!)
4、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5、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回答這兩個問題時,你是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回答的?為什么?這說明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
(統計圖能更加直觀地表示數量的多少及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更有利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較)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獲?
你認為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選作業
1、請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個月來的電費統計出來,作成折線統計圖,并作出分析。
2、結合今天的課程,寫一篇數學日記《生活中的好朋友——復式折線統計圖》。
這篇教案是取自趙老師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幾點感想:
一是統計表的內容不能太單一。
二是統計表的內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聯系才有意義和現實價值。
“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蘇教(國標)版五(下)第74~7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全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根據要求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把復式折線統計圖補繪完整。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并作出合理的判斷推理,解決相應問題。
3、 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數據的變化進行分析和預測;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
難點:在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并作出合理的判斷,解決相應問題。
教學準備:
電子白板、電腦、視頻展臺、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FLASH動畫)江南春雨
說說有關“春雨”的詩句,為什么還說“春雨一滴貴如油”呢?
【設計思考:在唯美動畫背景中,和學生交流關于春雨的古詩,體會春雨多; 與“春雨一滴貴如油”的諺語發生沖突。教師的解說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南北氣候的差異,春季降雨量情況各不相同。課前短短幾分鐘,學生經歷“美——疑——悟”的過程,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關于氣候的一些常識為新課的引入作了鋪墊。】
一、聯系生活,激疑導入
1、讀圖辨析,復習舊知
(1)出示兩張月降水量的單式折線統計圖。一張是“春雨綿綿”的無錫,另一張是“春雨貴如油”的北京。
(2)判斷哪張是無錫的月降水量統計圖?哪張是北京的?并說明理由。
判斷交流
追問:橫軸表示 ,縱軸表示 ,單位 ,每一格單位長度是 。
追問:你還能看出什么呢?
過渡:北京就是一個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結:像這樣的單式折線統計圖,不僅能清楚地能看出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設計思考:課前談話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辨析兩張降水量統計圖,復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名稱、特點、作用,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對比激疑,引出新知
談話:從這兩張單式統計圖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無錫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學生交流得出兩張圖合二為一方便比較。
示范畫圖:借助白板把這兩張圖合為一體。
明確:因為是對兩個城市的月降水量進行統計,圖中會有兩條折線。為了加以區分,可用圖例說明。紅色實線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藍色虛線表示無錫的月降水量。統計圖的名稱要稍作改動,橫軸仍表示月份,縱軸仍表示降水量。同樣要寫上制圖的日期。
畫圖的步驟:描點寫數據、連線
揭題:這就是一張完整的復式折線統計圖,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內容。
【設計思考:此環節教師提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里找不到答案。讓學生感受到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局限性,從而巧妙地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師順應學生的想法,用電子白板將兩張圖合二為一,與學生一起完成了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制作過程。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操作后,對如何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有了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復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而教師的操作給學生提供了準確的示范,也為之后學生獨立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打好了基礎。】
2、觀察比較,獲取信息
談話:你能根據這張復式折線統計圖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嗎?你是怎么看的?
追問:從圖中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結:從整體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趨勢,7~12月的降水量逐漸減少,呈下降趨勢。但每個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師:剛才我們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上又獲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你感受到復式折線統計圖與單式折線統計圖比較具有哪些特點?
小結: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于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設計思考:通過觀察復式折線統計圖,看圖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情況,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3、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談話:用復式折線統計圖來進行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在生活中無處不有。(出示練一練1:改名稱為我國男女生6歲以后平均身高統計圖)
探討: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現在身高多少?與我國同齡的小學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問:為什么他們的身高和統計圖中的不一樣?
4、巧妙延續,獨立制圖
啟發提問:看了這張圖你有什么問題?
談話:同學們認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這只是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事實怎樣要用數據來說明。
出示:我國12~18歲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表。
提問:為了便于比較,我們可以把它制作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明確: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步驟
學生在練習紙上作圖(一生在電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畫圖)全班交流反饋。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約在哪個年齡段開始超過女生?
請你比較男女生的身高變化有什么不同?
追問:回答剛才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為什么?
【設計思考:此環節是對“練一練”情境的巧妙延續。對練一練名稱的修改引發學生對統計圖質疑,利用生活經驗制造沖突,自然引出12歲之后男女生身高的發展統計圖,教師出示的統計表不便于比較的弱點更烘托出復式折線統計圖便于比較的長處。此時學生迫切地想動手獨立制作一張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學習興致再次高漲。電子白板的遮罩、雙頁顯示等功能的合理運用,既激發了興趣,又提供了適時的教學反饋】
三、應用新知,拓展延伸:
1、舉例:復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有廣泛的應用。你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復式折線統計圖? (展示各類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圖片)
2、出示: 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溫度。
追問:從圖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問:是02年悉尼氣溫又一場,還是悉尼氣溫一貫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間與02年年平均氣溫統計圖。
老師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會建議老師帶什么衣服呢?
探討交流
2、談話:第29屆奧運會是什么時候在哪舉辦的?
追問:北京是一個夏季多雨的城市,為什么還要選在8月舉辦奧運會?
為了確保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在此之前,國家氣象部門做了周密的統計。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統計圖。
探討: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嗎?(雖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奧運會背后的故事》
“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十冊第74~7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做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舊知
(1)我們學過哪些統計圖
(2)出示折線統計圖。這是什么類型的統計圖?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你能猜一猜我們會學什么樣的折線統計圖嗎?
二、 例題講解
1、出示青島市降水量圖
觀察:①你能說出青島市這一年那個月降水量最多?那個月降水量最少嗎?
②從圖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還知道了什么?
(你能說一說青島市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減變化嗎?)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圖
①從圖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談話:圖中各有幾條折線,像這樣的叫單式折線統計圖
誰能說說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多少,增減變化)
2、下面把兩幅圖放在一起比。
①繼續觀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那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談話:②你們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發表意見)
指出:每幅圖只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情況
③你有什么好辦法嗎?那合成的統計圖叫什么統計圖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樣子嗎?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兩幅統計圖確實可以合在一起而成為復式折線統計圖。(在板書的“折線統計圖”前添上“復式”,完成課題書)
3、出示:逐步呈現
(添加圖例-------添加折線及數據--------修改名稱)
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復式折線統計圖提問:
①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
②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
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明確圖例表示的意思
啟發:④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追問: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么?指出: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于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城市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自主閱讀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組里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1)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統計圖的圖例告訴我們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趨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是指某一個男生或某一個女生嗎?(這幅統計圖統計的的是什么內容?你對“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樣理解的?)
(3)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你認為我國6-12歲的小學生,是男生身高增長的快,還是女生身高增長得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大約幾歲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與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樣?當出現學生身高明顯低于平均身高時,教師問其他同學:你們想對他提什么建議嗎?(注意營養均衡,加強體育鍛煉)
(5)從圖中你還獲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縱軸上的標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樣表示的?這幅圖為什么不從0厘米開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畫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從1厘米畫到160厘米?)
談話:為了是繪制的統計圖更加美觀,更能突出地顯示數量的增減變化,有時就像這幅圖一樣,把標尺省略一部分。
(二)、課件出示某家電商場a、b兩種品牌彩電銷售量統計圖。
1、情景介紹:假設你是位蘇寧電器家電柜的部門經理,“五一”期間電器比較好買,現在倉庫里電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廠家進一批電器來銷售。
2、問:你會選擇哪一家呢?(口說無憑,要拿出數據來說話。)
3、小結:看來學習統計圖還真有用。
(三)、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1、學生自主審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討論:你打算先畫表示哪組數據的折線?表示“最高氣溫”的這條折線應畫成實線,還是虛線?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
(提醒學生,先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接各點;再認真細致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虛線連接各點,畫好折線后,不要忘記填寫制圖日期。)
(多媒體出現繪圖過程,問:你認為要準確無誤的繪制這幅折線統計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來給同學們提個醒!)
4、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5.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回答這兩個問題時,你是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回答的?為什么?這說明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
(統計圖能更加直觀地表示數量的多少及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更有利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較)
(四)第23~28屆奧運會中國和美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
枚數 第幾屆
國家
23
24
25
26
27
28
29
中國
15
5
16
16
28
32
美國
83
36
37
44
39
35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獲?
你認為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選作業。
1、請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個月來的電費統計出來,作成折線統計圖,并作出分析。
2、結合今天的課程,寫一篇數學日記《生活中的好朋友---復式折線統計圖》。
這篇教案是取自趙老師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幾點感想:
一、統計表的內容不能太單一
二、統計表的內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聯系才有意義和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