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上 認識公頃 教學設計
你會寫出轉化的計算過程嗎?
(再請一位學生上黑板換算:40000÷10000=4(公頃)
2、這是我們沒有解決的問題,怎樣改一下就能很快知道誰的面積最大?
你是怎么想的?(兩種方法)
你覺得哪中方法比較簡單?
師:比較大的面積通常用“公頃”作單位比平方米簡單。
(五)計算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了1公頃=10000平方米,下面幾題你會計算嗎?
1、在括號內填入適當的數
6公頃=()平方米70000平方米=()公頃
80頃=()平方米9000000=()公頃
2、在括號內填入適當的面積單位
一個足球場的面積是8250()
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的面積是6()
1塊橡皮的面積約是4()
3、比較兩個數量的大小
609公頃()609平方米
7公頃()7001平方米
19000平方米()2公頃
4、一個長方形魚塘,長400米,寬100米,平均每公頃養魚1200尾,這個魚塘一共可以養魚多少尾?
三、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公頃,你知道公頃是個多大的單位嗎?
板書:標上公頃到平方米的進率。
你對公頃還有什么疑問嗎?
你能從大到小把我們所學過的面積單位排一下順序嗎?
師:有沒有比公頃還要大的單位呢?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四、拓展延伸
小區簡介
本小區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某市綠化示范小區。占地面積12公頃,其中游樂場,道路等公共設施1.5公頃,綠化面積達5公頃……
聰聰在小區里走了一圈,發現該小區共新建了住宅樓75幢。他估計了一下每幢樓約長80米,寬10米。請你跟聰聰一起算一算,房屋開發商的廣告是否真實?
教學反思:
本節課導入從單位換算——欣賞四幅圖片——認識1公頃多大。教師先是讓學生猜教師的住房面積,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被逐步喚醒,也激發了對學習的興趣,再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比較,先讓學生讀一讀圖片中的文字,再追問平方米和公頃這兩個面積單位到底哪個更大呢?從而讓學生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產生求知的欲望,從而進一步認識公頃。
通過多媒體來認識公頃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且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中來體會1公頃的大小,大約有200個教室的面積是1公頃,大約有24個籃球場的面積是1公頃,1個這樣的塑膠跑道是1公頃。由此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一道理。當然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更可以在課后組織學生走一走,親自體會一下。讓學生初步了解公頃后,本節課也安排了一系列的練習,由估算——換算——計算,幫助學生把“公頃”納入原有知識結構中,讓學生估算自己學校的面積,由于進行了一系列的估算后,大部分學生都體會到1公頃的實際大小,所以估算出來的數據不會相差很大。通過今天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再次回到導入時提出的問題,學生就很容易的可以將公頃和平方米進行比較了,而且也體會到比較大的面積通常用“公頃”作單位比平方米簡單。最后教師追問:“有沒有比公頃還要大的單位呢?”讓學生產生疑問,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也進一步為“認識平方千米”這一教學做鋪墊,可謂是一舉兩得。
綜觀整個教學設計從粗放——細致,在不斷類比、遷移中不斷建構,雖然表面上看課堂氣氛不太熱烈,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被逐步喚醒,學生們正構建和生成著自己對公頃的理解。但是這只是部分學生達到的狀態,還有部分學生的狀態和收獲可能還不夠理想,主要原因是認識公頃相對于認識其它單位來說,更抽象、更難,因為它沒有具體的物體面給他摸、看、說,只能通過想象、推理來實現,難以有表象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