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在教學時,我沒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寫了三"1".提問:這三個1中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回答.接著,我在第二個1后面添上一個"0"成10,在第三個1后面添上兩個"0"成100.再問:現在這三個數還能用等號連接嗎 (學生就說不能了.)然后教師引導提問:你能想辦法使他們相等嗎 這問題情境的創設立即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這個富有啟發性,趣味性,挑戰性的問題吸引著學生,引起了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使他們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熱情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紛紛開動腦筋,個個躍躍欲試.通過大家的回答和教師的引導不知不覺引入新課的學習,自然流暢.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以及數學思想和方法.我在創設例1這一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教學用具,讓學生充分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怎樣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長度.讓他們再進行合作分工把他們量,找出來.這一活動教師給足了學生交流,討論,動手操作的活動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索,自主的發現.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讓每一個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動空間中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親身去經歷和感受了的,活動給他們的體驗是很深刻的,同時結合實物的演示進一步感知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實際都是同一段,進一步看出0.1 米 0.10 米 0.100 米這三個數是相等的.
我讓學生通過橫向觀察,縱向比較,圍繞"變與不變"的特點引導觀察,思考,討論.學生們不僅很快歸納出小數的性質,而且使他們明確了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采取在直觀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較好的實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通過做一做的再次動手操作實踐和實物的運用進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數的性質.
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數學在我們的生活,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證實,在我們熟悉的生活實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