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再認識》課堂教學實錄
生:8枝。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鉛筆總的1/2是4枝,也就是把鉛筆總數平均分成2份后,每份是4枝。所以鉛筆總數是4×2=8(枝)。
師:你們同意這位同學說的嗎?
生:同意。
師:都同意?我們來看看他推測得可正確。(驗證:讓兩男生打開文具盒,展示文具盒中的鉛筆。)
師:這位同學說得真好,他能根據拿的過程,非常準確地推測出文具盒里有多少鉛筆。真了不起。那女生手中的文具盒里會有多少枝鉛筆呢?
生(異口同聲):6枝。
女生拿出文具盒中的6枝鉛筆高高舉起。
(師板書:8、6)
師引導小結: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相同,它所表示出來的具體數量也相同,對應的整體不同,它所表現出來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隨機板書:相同,不同)
【評析:教師創設拿鉛筆的情境,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前提下,學生自己探索并發現了分數的特點,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更促進了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關系的理解】
2、活動二:看一看。
師:下面,我想給同學們介紹兩位小朋友,你們想認識他們嗎?
(課件展示:小軍和小明看書的情境圖)師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捕捉有用的數學信息。
師:他們倆看的是同樣的書嗎?(不是)
師:根據圖中的信息,想一想:他們倆都看了手中書的1/3,看的頁數會一樣多嗎?(不一樣多)
師:為什么呢?
生:他們兩個人的書厚度不一樣,小明的書厚些,小軍的書要薄得多。
師:那誰會看得多些呢?
生:小明看得多些,因為他的書厚。
師:說得真好。同樣都看了整體的1/3,對應整體大,它所表示出來的具體數量就大,對應的整體小,所表示的具體數量就小。
師:我有一個假設。如果小明看了50頁,小軍看了5頁,你們知道小明的書有多少頁嗎?小軍呢?
生:小明的書共有150頁。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小明讀了這本書的1/3是50頁,把全書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50頁,所以3份就是150頁。
師:同學們同意他的說法嗎?(同意)。你真是一個肯動腦筋的孩子。那你們知道小軍的書共有多少頁嗎?(15頁)。
師:這也就是說,都看了整本書的1/3,看得越多,說明1/3所對應的整體就越多。
師:(走到剛才贊賞的那位同學面前,同她握手。)“剛才,你的表現十分精彩”(轉向全班同學)“你們能不能用一個分數來表示她呢?”
生1:我們班共有23人,她是其中的一位,我想用1/23來表示她。
生2:她是我們小組的一員,我們小組有6位同學,我想用1/6來表示她。
生3:我用1/2來表示她,因為我們班有兩位大組長,她是其中的一位。
生4:我想用1/12來表示她,我班共有12位女生,她是其中一位。
生5:我用1/4來表示她,我班今天有4個人穿了黃色上衣,她是其中的一位。
…………
師:同樣一個人,怎么能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呢?
引導生小結:同一個具體的數量,它所在的整體不同,表示它們的分數也就不同。
【評析:利用身邊的資源巧妙引導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的情緒高漲,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思維得到極至發展,讓學生從另一角度對分數"整體"與"部分"關系的理解沒。】
3、活動三:圈一圈,畫一畫。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前發給同學們的圖紙,我們來動手圈出圓的1/4,花的3/4。
生動手圈,師巡視,生交流匯報(投影展示)。
生1:我把16個圓形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