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再認識》課堂教學實錄
生2:我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3份。
評價。
師:剛才同學們在圈一圈環節表現得非常好,現在我們拿出課前發給同學們的方格紙來動手畫一畫。(展示,交流,評價)
三、知識應用,加深體驗。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大屏幕上問題(課件展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給四川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了幫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園,小明捐獻了自己的零花錢的1/4,小芳捐獻了自己的零花錢的3/4,小芳捐的錢一定比小明多嗎?說明理由。”
師:想一想,小組交流(師巡視,生小組討論)
生1:不確定。
師:“不確定”是什么意思?
生:因為他們整體沒有明確地說出來,整體不確定,那么捐的錢數也就不能確定了。
師追問:能舉例說明嗎?
生1:假如小明有8元錢,平均分成4份,捐了其中的1份就是2元,假如小芳有8元錢,也平均分成4份,捐出其中的3份就是6元錢,那么小明捐的錢就比小芳少。
生2:如果小芳有4元錢,她捐了3份,就是3元錢,如果小明有24元錢,僅管小明只捐了1份,但他捐了6元錢。那么小明捐的錢就比小芳多。
師:他們說得太精彩了!生1的例子是他們零花錢一樣多,因為小芳捐的份數多,所以捐的錢就多。而生2的舉的例子更有意思,他認為如果他們的零花錢不一樣多,小明的零花錢比小芳多,盡管捐的份量少,但還是比小芳多。這里的“盡管”一詞用得精彩,說明他對“不確定”是很有認識的。那么他們有沒有可能捐一樣多呢?
生:有
師:能不能也舉個例子?(生思考約1分鐘后舉手要求發言)
生:假如小芳零花錢有4元,她捐了1/4,就是捐了3元。假如小明有12元,把它平均分成4份,捐出的1份,正好也是3元,他們捐款數就是一樣多。
師:你說得太好了。
(生也興奮的鼓起掌來)
【評析:利用課本的習題并加以改造,既鞏固新課知識,又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估計與推理能力,發展數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的再認識”,你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同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出的具體數量就不同。
生2:如果同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部分量就不同。
師:說得非常好!和同學們在一起學習真高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