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因數 教學設計
此題目可引導學生用找因數的方法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將想到的排列方法寫出來,在交流的基礎上,使學生經歷有條理的思考過程,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包括思考、交流,還需要學習如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和歸納,把一節課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礎上形成的,讓學生在拼圖形中思考,在交流探究中有所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人的作用。這節課學生不僅僅在操作中有所發現,而且在交流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拼長方形入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給學生以啟示,運用知識的正遷移學習新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而探索交流的過程也不是簡單的匯報,更關注了學生探究的思維過程,學生不僅能“拼”,還學會“畫”,在操作過程中體會了找因數的方法——積所對應的兩個因數,并且運用自己的思維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新課的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動腦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專家評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這節課上,陳老師采用“實踐引領”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動形象地操作實例,借助于“用12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小正方形拼、畫成一個長方形”的操作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和想象,自覺主動地完成動作與思維的建構。同時,讓學生用乘法表示出來,為學生脫離操作情境、主動尋求數與數之間的“因倍”關系進行了鋪墊。從而使學生在這一系列自主操作、想象思考中充分體驗、主動建構數學概念。
執教:深圳市南山區南油小學 陳曉點評:深圳市南山區南油小學 何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