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版五年級上“嘗試與猜測”的第一課時《雞兔同籠》說課及教學設計
關于第一張表格,原來的1只雞,19只兔,78條腿。經過了13次計算得到正確答案。而個別學生用19只雞,1只兔,腿是42條。經過了7次計算得到答案。學生對這種做法解釋說:兔的腿比雞的腿多得多,所以我從大量的雞開始試數。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制表方法:逐一嘗試法
第二張表格是學生自己匯報完成。強調跳躍嘗試法的制表過程。它有很多種呈現方式。可以從2只雞,18只兔開始。每次增加2只雞。或者是每次增加不同數量的雞的只數。
第三張表格,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這種方法對于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是一次提升的過程。總結制表方法:取中嘗試法。
三遷移練習,綜合應用。
我把教材的練習題部分改動。因為本課主要不是為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本身,而是借助這個載體解決與之類似的問題。
第一題是為了鞏固本課的新知。
第二題的答案有兩個,在學生找到第一個答案的時候。引導學生繼續舉例。這說明了數學答案的不唯一性,要求學生有嚴謹的學習態度。
四課堂總結及情感目標延伸
1總結列表是解決一般問題的策略,以及列表的三種方法。
2根據時間靈活安排《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雞兔同籠”問題的呢?(課件)
五反思教學效果
深入淺出的教學過程讓學生體會到了列表不僅可以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
本節課能夠順利完成,那是因為學生的合作交流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讓學生學會討論,合作交流。討論會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共同創造者!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說課。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種形式的比賽。感謝一直幫助我的網友,老師。我的課不一定成功,但這次非比尋常的經歷卻讓我成功的學到了很多知識。
嘗試與猜測(雞兔同籠)教學設計第二稿
哈市松北區萬寶中心校 車成超
教材分析
本課時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的學習素材,借助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使學生展開討論,應用假設的數學思想,從多角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解題,學生可以應用逐一嘗試法,跳躍嘗試法,取中嘗試法等來解決問題。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中,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在三年級時學習了簡單的“雞兔同籠”問題,他們已經初步嘗試了應用逐一嘗試列表解決問題。本班的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有一定的小組合作經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解決“雞兔同籠”的活動中,通過列表舉例,嘗試計算等方法解決雞兔的數量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現實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思想的運用和解決問題的關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心,進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
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數學的光輝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列表枚舉的不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難點: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掌握利用數據 比較、判斷、調整的方法。
突破點 :發現規律,確定猜測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