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數與倍數》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2篇)
《因數與倍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從操作活動中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索意識,以及熱愛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因數和倍數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能告訴我你的好朋友是誰嗎?
學生回答。
師:哦,老師知道了。是好朋友。如果他這樣介紹:是好朋友。能行嗎?
生:不行,這樣就不知道誰是誰的好朋友了。
師:朋友是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在介紹的時候就一定要說清楚誰是誰的朋友,這樣別人才能明白。在數學中,也有描述數與數之間關系的概念,比如說:倍數和因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研究有關這個方面的一些知識。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哪幾類數?
生:自然數,小數,分數。
師:現在我們來研究自然數中數與數之間的關系。請你們根據12個小正方形擺成的不同長方形的情況寫出乘、除算式。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師:在這3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點?
生:第①組每個式子都有1、12這兩個數。
生:第②組每個式子都有2、6、12這三個數。
生:第③組每個式子都有3、4、12這三個數。
師:(指著第②組)像這樣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個數之間的關系還有一種說法,你們想知道嗎?
師:2和6與12的關系還可以怎樣說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數,12是2的倍數,也是6的倍數。
師:也就是說,2和12、6的關系是因數和倍數的關系,這幾組算式中,誰和誰還有因數和倍數的關系?
生:3、4和12有因數和倍數關系,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生:我認為1和12也有因數和倍數關系。1是12的因數,12是1的倍數。
生:可以說12是12的因數嗎?
生:我認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數。
師:說得真好,從上面3組算式中,
我們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數。
師出示:
1、根據下面的算式,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
12 5=60 45 ÷ 3=15
11 4=44 9 8= 72
2、8是倍數,4是因數。…………… ( )
強調:在說倍數(或因數)時,必須說明誰是誰的倍數(或因數)。不能單獨說誰是倍數(或因數)。
因數和倍數不能單獨存在。
師出示:03 010
0÷3 0÷10
通過剛才的計算,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數都等于0。
生:我補充,0不能作為除數。
師:所以在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我們所說的數一般指整數,不包括0。
師生小結:這節課,你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個疑問,在26=12中,2叫因數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稱,而2是12的因數指的是2和12的關系,這兩種說法一樣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誰能回答他的問題?
生:我覺得好像不一樣,但不知道為什么?
生:我認為不一樣,在26=12中,2叫因數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稱,而2是12的因數指的是2和12的關系。
師:說的真好。這節課我們研究因數與倍數的關系中所說的因數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中的“因數”,兩者可不能搞混哦!
2、
《因數與倍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
我在執教這節“整理和復習課”之前,每一單元的復習課,我總是感覺自己信心十足,但學生精神不振。盡管在復習時關注了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由于復習內容相對集中,練習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對之不是非常感興趣,復習效果就可想而知。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我想這單元的復習先放手讓學生進行整理,每個同學利用雙休日時間出一張數學小報,把平時學習中有問題的知識點先搜集起來,上課時再來解決。于是稍作指導后,便把這一任務布置給了學生。
星期一,我早早來學校,先把學生的作業收起來批改。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嚇了一跳。班里五十三個孩子,一份份圖文并茂的手抄報呈現在我眼前。一起來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王莫的小報上,“回顧與整理”占了整整半個版面,看得出,這是一位細心的女孩子,她一定化了不少心思,才把這單元的概念一一羅列出來,比我備課還詳細。
張一瑞這樣寫著:“開始上因數和倍數時,同學們都說很簡單,經過幾天的學習,我才感覺并不簡單,特別是找某個數的因數是,我常常找漏。尤其是稍大的數,稍不認真,就會漏掉,我的作業本上經常有找錯因數與倍數的現象,我希望在這些方面老師再指導一下。
劉澤宇的小報有創意,大概男孩子平時都喜歡看一些戰爭類的圖書,他在編小報時,分成了二部分。整理知識部分分成了:概念境界--安排有列表寫出概念,練習境界安排了“實際戰斗”、“嶄妖除魔”、“擊破沙袋“、”巧遇迷陣“等。字里行間,看得出這孩子挺喜歡數學,這一單元學得不錯。
沈芯羽的小報更增添了一些人文性的氣息。她開頭這樣寫著:小朋友們,你學了很長時間的因數與倍數了,接下來,我要考你概念,準備好了嗎?接著說:概念考過了,我們開始練習吧。于是,她設計了填空,找朋友,解決問題等內容,復習得有條有理。
杜鈺婧的小報:清楚地顯示了本單元的一些主要概念:因數與倍數,質數與合數,奇數與偶數的區分,在解決問題運用部分,他設計的練習題相對集中,比較典型,都是平時容易錯的習題。
余小晶的小報設計獨特,尤其是邊框的設計,已經融進了小數知識,每一朵花之間的間隔都一樣長,內容安排錯落有致,看上去,顯得美觀大方。
……看了孩子們的復習計劃,我心里有了底。教學時,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程序:
第一部分:小報交流。說說你認為本單元中難理解,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識點分別是什么?你準備采用什么方法進行復習。
第二部分:練習與運用。事先將學生手抄報上呈現的典型練習題抄寫在卡片上,一起觀察,說說這類習題解答時要注意什么。如:。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概念。學生都說最容易搞錯。于是,我把這樣一個分類寫在黑板上:
在17、22、29、7、37、87、93、96、41、58、61、14、57、19中
奇數 偶數 質數 合數
先讓學生觀察題,再讓他們分成四大類。每一類這么分。選擇一個習題跟同桌說說“我是這樣想的”。等同桌交流后,我再指名幾個學生說說。要求學生思考:哪幾題要特別注意。學生明白了:有的數字可能既是奇數又是合數,有的可能既是質數又是偶數。。。。。。我這個數學老師自然就退居 “二線”。
第三部分:走進作業“超市”。通過這節課的復習,學生自己設計一份作業練習,針對自己平時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識點再次進行復習。你看:一位同學設計的作業還比較有層次。直接寫出答數:
a組 :
1、在50以內的自然數中,最大的質數是( ),最小的合數是( )。
2、既是質數又是奇數的最小的一位數是( )。
3、在20以內的質數有( )
4、如果有兩個質數的和等于21,這兩個數可能是( )和( )
5、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減去它的最大因數,差是( )。
b組:
1、15的最大因數是( ),最小倍數是( )。
①1 ②3 ③5 ④15
2、在14=27中,2和7都是14的( )。
①質數 ②因數 ③質因數
3、一個數,它既是12的倍數,又是12的因數,這個數是( )。
①6 ②12 ③24 ④144
4、.一筐蘋果,2個一拿,3個一拿,4個一拿,5個一拿都正好拿完而沒有余數,這筐蘋果最少應有( )。
①120個 ②90個 ③60個 ④30個
c組:
1、有三個質數,它們的乘積是1001,這三個質數各是多少?
2、一個小于30的自然數,既是8的倍數,又是12的倍數,這個數是多少?
3、當a分別是1、2、3、4、5時,4a+1是質數,還是合數?
批改著學生設計的一份份富有個性的作業,我感到這個單元的復習課挺有新意,效果也比較好。于是,引起了我的幾點思考。
1、單元復習課怎么上?
翻開五年級新教材,每一單元的“整理與復習課”思路都很清晰。象因數與倍數這一單元,教材也是按照了“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探索與實踐” 、“評價與反思”四大部分。聯系前面幾個單元的整理與復習,我都是從教材出發,先與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然后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如果我一直用那樣的方法來上,自己感覺形式比較單一。尤其我感到復習課上知識掌握好的同學沒有興趣,覺得老師在炒冷飯,平時知識掌握有缺漏的同學,復習課上也不是十分投入,總覺得老師要上復習課,自己未必有內心需求。于是,我在臺上“津津有味”地講著,學生索然無味地聽著,我要強調這個知識點,強調那個計算法則,學生仍“我行我素”,課堂作業上照樣錯,我照樣生氣。于是,作為老師的我們開始抱怨,學生在題海中“流連忘返”,一個一個單元就這樣過去,老師開始自我安慰:“任務完成就好”。
所以,我一直思考,復習課究竟怎么上?以什么形式上好一些?今天我大膽進行了嘗試,上面的復習形式,既節約了時間,效果似乎要好一些。
2、問題緣自哪里?
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在其講座《課堂應差錯而精彩》中說到:要正確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我想:基于這樣的思考,課前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最混淆的概念,掌握得不太好的內容先整理出來。上課前,我可以進行篩選重點復習什么內容。同學們什么最容易做錯,解決問題做得不是很好,我就多化點時間進行復習。今天課堂上的問題均有學生提供,這樣就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枯燥的復習內容變得生動些。
3、注意在復習中反思
上好復習課,我認為有兩點不能忽視:復習課前,教師要加強自我反思,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么,平時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怎樣,作業情況中問題最大的是什么?而學生呢,學完一個單元后,也要進行反思。所以,在手抄報的背后,我讀懂了學生對學習的反思,這種反思其實就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也是我的教學資源,這也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進步的臺階。它提醒我以后在上復習課前,應該調整自己的教學狀態,應該注意復習內容的安排,創新復習形式,多多反思,讓復習課真正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