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教學實錄
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還體現在教學重點段落時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上。在精讀“典禮儀式”這一個場面時,首先放手讓學生默讀課文的5—10自然段,一邊讀一邊圈畫人民群眾“掌聲”“歡呼”的句子,感受會場的氣氛。這次默讀,使學生再次與文本對話,由關注課文內容到關注課文情感,開展真正的“自由閱讀”、“個性化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化體驗。此教學環節旨在讓學生先從整體上形成一定的認識,為而后進行的具體學習,從整體上再進行更高層次的概括打下了基礎。
二、彰顯語言文字魅力,培養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感悟文本的能力。
緊扣文章中的重點詞句,由理解表面意思到探尋內在情意,感悟文字背后流露的情思,走進人物心靈的深處,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學生一旦具有了這種能力,就能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和思考。本節課,為了培養學生此項能力,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咬文嚼字。
在 “升國旗”這個小場景中,作者用了“瞻仰”一詞來體現人們對國旗的尊重,進而表達人們的激動、自豪之情。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這個蘊涵著強烈情感的詞語進行品讀,“表示看的詞語很多,作者為什么獨獨選了瞻仰一詞呢?”學生在對這個詞語的反復咀嚼品味中感受到語言背后蘊藏的內在情意。
2、書聲瑯瑯。對于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的誦讀訓練,通過一次次地讀,學生想象畫面,品味文字,關注表達,感悟情感,學生的朗讀一遍比一遍投入,一遍比一遍激昂,直到熟讀成誦。這樣的讀,既積累了語言,又培養了情感,發展了能力。
3、補充拓展。由于該歷史事件距離學生生活年代久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和“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兩句含義深刻的話語,僅僅依靠文中的重點詞句和反復朗讀等策略,讓五年級的小學生來理解是相當具有難度的。因此我使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學生面前呈現了舊中國的屈辱史和61年來一面面五星紅旗冉冉上升的場景,還有最后補充的祖國60華誕的閱兵盛況,這樣的處理給予了學生視覺、聽覺乃至心靈上的極大沖擊,同時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思考。這三處補白的設計就為學生真正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搭上了幾級臺階,努力消除了文本視野與學生視野之間的距離。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長文短教。
《開國大典》課文比較長共1610個字,怎樣才能做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在反復試講的基礎及研討中,我確定了精講 “典禮盛況”,小組合作探討“閱兵式”“群眾游行”的場面的教法。“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人民子弟兵的威武雄壯,人民群眾的歡心鼓舞感悟閱兵式的雄健有力;能抓住毛主席的語言、動作領略偉人的風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
四、抓住文本自身特點,培養學生的口語及寫作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