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毛主席在花山
④一位老人細細端詳著毛主席,說:“這位首長,好像在哪兒見過。在哪兒呢?”
這句話意味深長,表面是說由于毛澤東當時在花山,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來碾米的老人對毛澤東似曾相識,但未完全確認眼前的首長就是毛主席。深層來講,毛澤東的所言所行,和普通群眾是那樣的近、那樣的親,他就是一名普通群眾,或者說是千千萬萬普通群眾的一員,老人感到親切,似曾相識。
(2)對詞語的理解。
夜以繼日:以,用來。用晚上的時間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局面:一個時期內事情的狀態。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狹小偏僻的地方。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
2.朗讀課文,感受毛澤東普通群眾的情懷。
3.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抓住細節描寫人物方法。
三、教學建議
1.本課的敘述通俗易懂,又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按照課文前面“導讀”要求,安排學生自讀課文,教師重點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你從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中體會到了什么。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時,要注意不要脫離課文,要緊緊抓住那些細節描寫,扣住具體的詞、句來體會。
2.感受毛澤東普通群眾的情懷,對學生而言是難點。教學時,教師可結合第一自然段的閱讀,簡介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那時正值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毛主席夜以繼日地為解放全中國的事業操勞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仍然惦記、關心普通群眾,真是難得。其二要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去細細體會,如“毛主席皺了皺眉,把拿起來的香煙又放下了”,可引導學生抓住“皺了皺眉”、“又放下了”體會,此時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本課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教學時,可以適當拓展,布置學生搜集毛澤東的有關資料,閱讀關于毛澤東的其他文章,以加深對毛澤東的了解,并為“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和“交流平臺”做準備。
4.本課要求學生認識的生字較多,且大部分是不大常用的字,如“碾”、“簸箕”、“沏”、“舀”、“笤”。教學時,除讓學生反復讀記外,還可結合有關實物,幫助學生記憶。課文中,有些方言詞,如“旮旯”,可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予以講解或布置學生通過查字(詞)典,了解詞義。
5.課文后面的“詞語盤點”仍分為“讀讀寫寫”、“讀讀記記”兩類。“詞語盤點”中的詞語均出自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應分別在各篇課文的教學中落實讀寫或讀記的任務。
四、相關鏈接
花山 花山是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以北的一個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領導同志從山西前往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這里住過幾天。當時,人民解放軍已轉入戰略進攻,中國共產黨正在積極籌劃全國的戰略決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為了召開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于1949年3月5日勝利召開,討論了中共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提出了黨在全國勝利后的總任務。
石碾 用圓柱形石頭做成的粉碎糧食用的加工工具。這種工具自南北朝后使用比較普遍,現被碎米機等代替,有些農村地區還可以看到石碾。有的地方靠人力,或靠馬、牛、驢等,先進的用水能,推動石碾轉動。
人物描寫的幾種方法
(1)通過人物的肖像寫人。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飾、姿態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寫可以寫人物的靜態,也可以寫人物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