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案例及反思
蘇教版第11冊的教材《草原》是作家老舍所寫,記載了他第一次到西部內蒙古草原時所見所感。大草原的遼闊美麗,草原主人的熱情好客給老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草原美草原人民更美的感受讓他終生難忘。這篇優美的文章猶如“一首奇麗的小詩”,幾十年來被人們稱頌不已。文章脈絡清楚,娓娓敘說著草原的美景和蒙漢情深,是讓小學階段的孩子學習寫作極好的范文。
我在課前認真研究了一下課文,發現作者描寫草原是緊緊抓住“一碧千里”、“翠色欲滴”這兩個詞來寫的,仔細玩味一下,草原不正是這個樣子?大草原既是草的天堂,那么它肯定是以草的多,范圍廣,綠得濃而出名。正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因此我就根據這兩個詞設計了課堂教學。
師:我們知道作者來到草原很高興,總想高歌一曲,可想而知草原很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寫草原美的兩個四字詞語來,用圈標出來。
生:我找到了,是“一碧千里”、“翠色欲滴”。
師:對,就是這兩個詞,(板書:一碧千里、翠色欲滴)那么我們來找找看作者是怎樣寫出草原的“一碧千里”?請大家在書上找一下,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我從“四面都是小丘……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下繡上白色的大花。”這句話看出來的。你看,“無邊的綠毯”是個比喻,草原正像一塊大大的綠毯,無邊無際,伸向天邊,寫得真好。
生:我要補充,在這句話里還有一個比喻,作者把羊群比喻成白色的大花,說明羊很多,但是草原更大,把羊群包容在其中了,所以作者才說“給無邊的綠毯下繡上白色的大花”。
師:是的,這句話確實是寫出了草原的大,的確算是一碧千里。但是大家還可以在這句話里再找一下,請大家先讀一下再說一下。
(生自由讀書,交流感想。)
生:從羊群“走在哪里都像……”,說明草原很大,到處都是草原,一望無邊。
生:“四面都是、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中也可以看出草原綠得可愛,四面八方都是綠色,不愧是“一碧千里”。
師: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領略一下草原的“一碧千里”。(齊讀)請大家再在文中找一下,看看還有哪里寫出草原的“一碧千里”。(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中發現了,是“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這句話一連用了三個“一百五十里”,形象地寫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
師:所以我們在讀這句話時,一定強調這三個“一百五十里”。(指名朗讀)。
生:還有這一句“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怎么走都可以。”和我們這兒的路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天天堵車,怎么修路都不行,還是草原好,夠大。(學生一起轟然大笑)
生:其實,還可以從“初入草原……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看出草原很大,很安靜,是一個好地方。
師:大家都很細心,學習語文就應該這樣仔細,讓我們讀一下剛才找到的句子,細細體會一下草原的“一碧千里”。(自由讀,然后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