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詩詞三首
5.師:請同學們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把詩歌的語言變成一幅畫面,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盡是長勢茂盛的青草,晚風中,牧童吹奏的笛聲悠揚悅耳。黃昏時分,吃完晚飯,連蓑衣也不脫,就悠閑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賞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可閉起眼睛聽讀,想象畫面。交流聽后所感,師生互動評議。
(三)設身處地,感悟詩情
1.師: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動交流。
師小結:學習這首詩,使我們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我想,大家一定會記住這個牧童,記住他在風中吹奏的曲子,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3.誦讀全詩。結束本詩學習。
二、學習《舟過安仁》
(一)借助畫面,導入新詩
1.觀察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詩歌是怎么描寫他們的?
2.生自由讀詩。“遮”,注意要讀翹舌音。記住字形。讀通、讀順全詩。
3.通過讀注釋或借助工具書,基本理解詩歌大意。
(二)檢查自學,深入探討
1.指名讀詩,正音,注意“篙、棹”兩個生字的讀音。
2.再讀全詩,并想一想,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沒有讀懂。
3.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討。
(全詩大意:一只不再揚帆劃槳的小船中間,坐著兩個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沒有下雨,這兩小孩居然撐著傘,仔細一看,原來他們撐傘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舞動著傘柄起到類似揚帆的作用。)
4.說一說,這兩個小男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5.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兩個小童張傘使風的樣子。通過朗讀把兩個小童天真、淘氣的樣子表現出來。
6.指名讀、齊讀。讀后點評。
(三)布置作業,延伸拓展
背誦兩首詩。預習《清平樂 . 村居》
第 二 課 時一、課題導入,介紹知識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中間有個分隔符號,前者是詞牌,后面是詞的題目。)
2.師生互動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3.師小結:詞原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詞鼎盛時期,句的長短隨著曲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就是上下兩段。宋代的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詞人。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題入手,想象內容。
師:課文描寫的村居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場景?詩人是怎么描寫的?
2.練習朗讀,讀準生字音,讀順詩句。
3.邊讀邊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困惑,或板書黑板,或與學生個別交流。提倡組內合作,借助注釋以及工具書,初步理解詞的大意。
4.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正音、評價,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亡、剝”兩個字在本課的讀音。
5.交流比較生僻、不易理解的詞。如,醉里、相媚好、亡賴。
6.指名說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距離農家低小的屋檐不遠處,是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屋檐下,有兩個頭發發白的老頭、老太正借著酒意說著悄悄話。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老二呢,正忙著編織雞籠。最頑皮、可愛的莫過于最小的那個孩子了,瞧,他趴在溪邊剝蓮蓬,正忙得不亦樂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