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教學雜談
古詩詞的教學由于作者寫作時間的特殊性,在教學中,首先應根據(jù)詩詞所表達的不同意境來設計不同的導語或情境,使學生很快與詩詞所描繪的意境產(chǎn)生一種和諧的心向,這樣也有助于他們展開想象,感情的升華。設計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學導語,是培植審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導語的情緒色彩應和詩詞的情感色彩聲氣暗通。
【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qū)賀家土小學 余燦宇】
〖小學古詩文教學困惑與對策·我們的探索·探索古詩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入情入境,走進古詩·將創(chuàng)新引入古詩教學·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
有些古詩文本身就是一幅圖,圖中描寫著一個動聽、美妙的故事。像我們剛剛學過的詞《清平樂·村居》,詞的第二節(jié)“大二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就是一幅很美的鄉(xiāng)村生活圖,課堂上我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他們觀察課文的插圖,從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入手,大膽拓展開來去想象圖畫上面以及背后的故事,課堂上我點名一兩名學生口頭說故事,全班同學點評,在這個引導的基礎上,再將這個題目以小作文的形式進行布置,從作業(yè)情況來看,各有特色,效果非常不錯。
【江蘇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學 王志鵬】
〖淺議教后記·記學生理解〗
學生的理解對于學習語文至關重要,語文著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與習作能力。在課堂上,我總是耐心地聽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有一次我在教《清平樂·村居》時,朗讀到最后一句話時“溪頭臥剝蓮蓬”,有同學舉手說:“老師,你讀錯了,“bāo”應讀第一聲,“pèng”應讀輕聲。”他還振振有詞,磁帶上也是這樣讀的。我覺得這個理解提得很好,并把它記了下來。回到辦公室和同事商量,他們有的對此不屑一顧,有的在議論紛紛。還是組長有辦法,他提出:“bāo 應讀第一聲,蓬應從詞的平仄要求來看,也應該是讀第二聲,而非輕聲。”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zhèn)南渡小學 關 紅】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是培養(yǎng)認真閱讀習慣的需要·學生要透徹理解文章〗
語言是記錄思相想的載體,是物化了的思想,而文字又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是生動的情境或豐富曲折的故事,或動人心弦的場面,或包含著耐人尋味的意蘊。對文章的朗讀,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形象的生活,再現(xiàn)文中的情境與圖景,思想與內(nèi)內(nèi)涵。
為了達到這樣一種朗讀的境界,就有必要讓學生對朗讀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的理解,通過還原與再造,讓學生的眼前,展現(xiàn)由文字所描繪的人、物、景等等,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情境,以形象的過程演繹文字的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把自己經(jīng)歷過的或體驗的情境與文字聯(lián)系起來,形成形象,或是通過文字在進行豐富的想象,或通過多媒體的輔助等,當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便讓學生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學生讀著讀著就會入情入境,還可以利用一段音樂,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如《清平樂·村居》在導入課題時,讓學生先聽一首很舒緩恬適的音樂,然后再問學生:從音樂中能聽到什么?這樣做,學生對田園生活有一種初步的感受,所以在初讀時也能讀得有聲有色。對于朗讀來說,是一種非常有利的條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學生會更加容易地進入境界,更容易達到朗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