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蠟燭》課堂教學成長紀實
第一課時:了解戰爭背景,揭題質疑,自學課文,整體感知解疑,再讀課文理清脈絡,追溯故事緣起。
第二課時(磨課的對象)
一、鋪墊,形成沖突
1、聽寫詞語:半截、蠟燭、絕密、絕妙,用上“絕密、絕妙”兩個詞,說說半截蠟燭的特殊之處。
2、研讀蠟燭存在的隱患: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3、教師配樂范讀課文第3-7自然段
二、研讀,自主探究
1、說感受:聽完這個故事,充斥你內心的感受是什么?
2、體險情:重點引導交流“燭光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了。”一句
3、知結局:結合課文最后一句“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來了解故事的結局。
4、探功勞:蠟燭中的絕密情報終于沒有暴露,你覺得伯諾德一家三口的功勞各自在哪?(三個探究是移動式的板塊教學)
探究(1)伯諾德夫人:“殷勤”獻燈滅蠟燭,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
探究(2)大兒子杰克:“主動”搬柴移蠟燭,引導學生品讀第4-5自然段。
探究(3)小女兒杰奎琳:“巧妙”請求帶蠟燭,引導學生品讀第6-7自然段。
三、升華,點題結課
從戰爭的角度升華情感,引導學生融情于文。(播放法國國歌《馬賽曲》)
2006年10月9日,本校借班上課,我的《半截蠟燭》第二課時教學首次在校長、教
科室主任、年段語文教師面前亮相。課后,領導和老師們用充滿鼓勵的言詞委婉地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這種感動一直伴隨著我走在磨課的艱辛道路上。
鏡頭一
校長對我說:“‘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教師只有培養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受力,才能夠使學生從課文語言中體會‘冷暖’的情感。當時燭光發出微弱的光,形勢非常緊張,教師只是將預先設計好的朗讀評價語拋給學生來反復朗讀,卻沒能從細節處引導學生體會字詞的‘冷暖’,并給學生具體的朗讀方法指導,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和要求就不能很好地落實在具體的學習行為上。
鏡頭二
教科室主任對我說:“你能把文章讀得如此之厚真是難得,接下來要考慮怎樣把文章讀薄。課堂四十分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集眾人的智慧于一身固然重要,但厚此薄彼,生硬地把他人的想法拼湊起來,表面上看設計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非常完美,但缺失了學生最可貴的靈動與變化,留下的只是軀殼而沒有靈魂,你需要自己的理解。”
鏡頭三
同年級的老師對我說:“課堂的預設決定了課堂的溫度、廣度和深度,你在引導學生探究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各自的功勞時,移動式的板塊教學實現了一定的‘溫度’ 和‘廣度’,但在由‘廣度’到‘深度’的轉移時,還需從人物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等有關細節去引領學生探究人物的這些表現投射出來的品質。這樣,學生會在以后的學習土壤中生根發芽、成長壯大,會把深度思維、多向思維的習慣播撒到每一個渴望獲取更多知識的心靈中。”
聽著這些金玉良言,我猶如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