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片段及評析
近日,在專家陳光浩老師的指導下,學校組織我們全校語文老師開展了一次特殊的教學研究活動──課堂觀察研究,對我校李紅琴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進行了課堂觀察。語文老師們根據自己所在組觀察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從不同深度,進行了聽課觀察,收獲頗大。我就我們組從“教師的教學方法的運用”這個方面進行了觀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開創思維,積累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們教師應該積極倡導平等、民主、互動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小學語文的基礎性、思想性和工具性,以情入手,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以讀為本體會語言文字的內涵。
李老師的課堂教學重視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教育。老師將閱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受到較好的效果。
【學生質疑,激發閱讀興趣】
李老師在上課后,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讓學生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們有什么疑問?
生:自己中的花為什么說是讓別人看的?
生:自己的花怎樣給別人看?
生:誰把自己的花給別人?
師:同學們很會提問題,學習這一課后,大家就明白了。作者季老在第二次走在街上時,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生: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老師課件展示這句話。
師: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季老發出這樣的感嘆呢?讓我們也隨著作者走進德國,親身去體驗一番。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不動筆墨不讀書,大家邊讀書邊思考看看哪些景色讓你感到奇麗,把它畫下來讀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找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
李老師由題目入手,在題目上做文章,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或囊括中心,或點明要旨,或統一而貫。學生讀題后,讓學生由題目質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文本,學習課文,使學生帶著興奮、關注點轉入對下文的學習。而且課題點明此文的中心,開篇質疑,為后面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作了很好的鋪墊。
【范讀激qing,引起閱讀興趣】
在引導學生理解“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句話后,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在德國的任何一條大街,窗外都盛開著美麗的花,請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大家邊聽邊展開相象,然后說說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師:誰來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德國大街上鮮花盛開。
生:我仿佛看到每條街上的人都沉浸在花的海洋中,沉浸在花的芬芳中。
生:我仿佛看到許多鮮花,看到德國人民美好的心靈。
師:通過同學們的想象,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在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出來吧!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
老師的范讀是調動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閱讀的有效辦法。范讀具有極大的感召力。李老師聲情并茂,背誦似的范讀,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學生想象的畫面,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感悟語言。
【渲染氣氛,提高閱讀興趣】
師:是啊!在德國逛大街是一種美的享受。
課件欣賞德國街景。
學生邊欣賞邊嘖嘖稱贊。
師:漫步街頭,映入眼簾的是姹紫嫣紅的花,撲鼻而來的是花香。這哪是逛街,這分明是步入了奇麗的花海中,這樣的景色確實奇麗,什么是“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