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25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四、咬文嚼字,尋味“花奇”。
1.過渡:學到這,我們不免要問—為什么走在任何一條街都能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呢?德國人養花有什么獨特之處?作者對對德國人養花的方法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讀第二段。
2.師:我對德國人養花的方法有什么感受?你能找到一個詞告訴老師嗎?指名答。
3.師:讓我吃驚的是什么?(課件點紅三個“都”)指名答。
4.師:“脊梁”這個詞在這里讀輕聲,誰來讀讀?實物演示理解“花的脊梁”。
5.師:讓我們再讀讀這一段,再次感受德國人養花的不同。學生齊讀。
五、創設情境,領悟“花境”。
1.過渡:學到這,我們不免又要問了—德國人這么愛花為什么要這樣養花呢?這個民族的獨特在哪呢?我們得再用心去讀讀課文的第三段了。指名讀第三段。
2.師:德國人為什么要這樣養花?指名答。
3.情境假設:讓別人看自己的花,自己又去看別人的花!這種做法真是耐人尋味!假如你們就是那些在屋子里養花的人,為什么要這樣養花呢?把你們心里想法交流一下。假如你們是走在街上的人,都看到了什么呢?想象一下也互相說一說,好嗎?請開始吧。(播放課件)
4.采訪養花人——師生對話。
小結:說的多好!瞧瞧,原來養花人心里想的全是—(別人)這種行為和做法課文中用了有了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我為人人)板書:我為人人
5.采訪看花人——師生對話。
小結:每一個走在街上的人都感受到了人人——為我的美麗!板書:人人為我
6.小結:這就是德國這個民族的獨特,讓我們再一次來感受那街景的美麗,感受這境界的美麗!(播放課件)
六、重尋鄉夢,“花樣情懷”。
1.過渡:剛剛我們讀懂的,是季老先生第一次到德國的所見所想,之后,他又一次來到了德國。一塊兒來讀讀第四段。
2.師:來,讀讀季爺爺說的這句話——“變化是有的,而美麗卻沒有改變。”這里面藏著他第二次到德國的所見所想。
(1)師: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指名答。
(2)師 :這美麗指是什么?對,德國街頭還是那樣的美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美麗僅僅指花嗎?幾十年過去了,德國人這種美好的心靈卻從來沒有改變!板書:美麗
3.小結:這種美德一直傳承著。難怪會讓季爺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正是因為“人人為我”才有這么“奇麗的景色”;正是每人都能做到“我為人人”,才造就了德國這個“奇特的民族”。
4.師:課文學到這,本來可以結束了,因為我們已經讀懂了季爺爺兩次到德國的所見所感,可是,為什么還要繼續呢?因為這文章的最后一句話藏著一份情!一塊兒讀讀!學生齊讀。
5.師:這個夢里藏著什么?補充資料:1935年季爺爺在德國的哥廷根,也就是課文中的這座城市留學,本來只呆2年,可是等他拿到博士學位就已經到了1941年,此時,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歸國無門,整整十年,他都呆在德國。那時候的他心里想嘴里念的的全都是--祖國、親人,難怪當他走在德國的街頭,看到那似海洋一般的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看到那來不及游覽的美麗時,會想到—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份思鄉之情中更蘊藏著一個游子對對祖國的—熱愛!正是這份熱愛才讓作者義無返顧地回到祖國,投身于祖國偉大的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