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課堂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畫一幅畫。不過這次畫畫有點兒特別,既不用彩筆,也不用顏料,就用我們的心來畫。你可以睜著眼睛,也可以輕輕地閉上眼睛。這幅畫上有一條河。河上漂著一條船。河邊,站著一個孩子.也許是男孩,也許是女孩……你們看到了嗎?說說看到的畫面。
生:我看見一條長滿蘆葦的小河,’有一條船,一個孩子凝視著它。
師:蘆葦叢、小河、一條船,畫面真美。
生:我看到有一個很可愛的孩子站在岸上。
師:岸上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望著小河的那一邊。
師:今天我們要閱讀的.就是關于一條河、一條船和一個孩子的故事。這條船有點兒特別。是一條渡船。知道渡船的航線嗎?(生遲疑)是從哪邊航到哪邊?
生:是從河的一個對岸到河的另一個對岸。
師:一個對岸。另一個對岸?那你比畫一下,一個對岸在哪邊,另一個對岸又在哪邊?
生:(邊比畫邊說)“一個對岸”是這邊,“另一個對岸”是那邊。
師:“對岸”,就是針對“這邊”說的。想想,你站的“這邊”能說“一個對岸”嗎?
生:是從河的這邊到河的那一邊。
師:這么說就準確了。再想想,渡船只是單方向航行的嗎?
生:是從河的這邊到河的那邊,再從河的那邊回到河的這邊。
師:就是這么渡過來渡過去,渡過去渡過來。這邊叫“此岸”,那一邊呢?
生(齊):對岸。
師:對,叫“對岸”,也叫“彼岸”。(板書:此岸——彼岸)
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對岸”。它的形式也稍稍有點兒特別,看上去既有點兒像散文。又有點兒像——
生(齊):詩歌。
師:我們叫它——散文詩。
師:下面,請大家輕輕地讀一讀課文。(生自由讀課文)
師:這首詩有三節,請同學們分節朗讀。
這一環節,著力指導學生將文章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好長句中的停頓:“牧人使他們嗚叫著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場去。”“只留下豺狼在這長滿著野草的島上哀叫。”教師以前一句為例。教會長句句中停頓的方法,即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牧人使什么到哪兒去。而后引導學生嘗試朗讀后一句。
2.指導讀正確“將它們細小的足印印在潔凈的軟泥上”一句,提醒學生注意兩個“印”連在一起,想想怎么讀。
3.指導讀好“俯伏”.“俯”是第三聲,“伏”是第二聲。
4.正音“一行兒”“鶩”。
釋義:“鶩”,鴨子。野鶩.野鴨。介紹唐代詩人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
師:“長草頂著白花”.如果周老師說“開著白花”.意思一樣嗎?
生:我認為那是擬人的句子,好像一個人頭上頂著白花。
師:既然是擬人,你覺得長草像什么樣的人?
生:我覺得長草像個身材修長的小伙子.白花就是他們的帥帥的帽子。
生:我覺得長草像少數民族姑娘,頭上頂著漂亮的頭發。
師:那是她們盤著的發髻。
生:我覺得長草像瀟灑的雜技演員,雜技演員功夫很好的,頭上頂著東西。
師:大家的想象都很有意思。無論是帥小伙的帽子,還是少數民族姑娘的發髻,或者是雜技演員的道具,你們都是依據了同一個字一
生(齊):頂。
師:可見。“頂”一定在上面.“開”則可能——
生:開花可能在上面,也可能在下面或其他什么地方。
師:是的,“開”可以是各個方向的。同學們想象著帥小伙、雜技演員或者漂亮的少數民族姑娘,一齊讀這句話。(生讀)
師:另外,你們發現了嗎,這首散文詩每一節最后一句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