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不值》教學反思
觀察插圖理解“屐齒”“柴扉”,用我們現代的門與“柴扉”比較,感受“柴扉”的原生態和帶來的自然氣息。感受“紅杏”的美,我沒有出示圖片,因為他們在四年級時,已經學過《第一朵杏花》,肯定領略過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實景圖片的話,勢必與書上插圖中水墨杏花有所區別。權衡再三,大膽舍棄!
二、舍棄教學環節
竇桂梅老師的實錄中,還幾次引用陸游的詩。“楊柳不爭春色,一枝紅杏出墻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體會陸游詩中的紅杏與本詩中的紅杏有何不同。因為考慮這首詩學生不熟,而且本人沒有特級老師豐厚的人文素養,缺少爐火純青的巧妙引導,另一方面擔心課的容量過大,學生會如走馬觀花,收獲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刪掉了。省下時間,讓學生練習扎實的朗讀。先讀好詞,再讀好句,繼而讀好整首詩!
三、尋“詩眼”悟詩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題目的眼睛叫‘題眼’,而詩的眼睛叫‘詩眼’。”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尋找詩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沒想到的是,一個語文素養較好的女生,卻撇過了“憐”,而找了個“春”字?磥砘蛟S是我的講解誤導她以為作者所要贊美的是什么?現在想來,我可以因勢利導,是呀,詩人對春天,對春天的這些景物,包含怎樣的感情呢?相信這樣一啟發,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馬上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再次告誡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許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藝術”
為什么“一枝紅杏”就能想到“滿園春色”呢?當我反復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時,忽然腦海中閃現了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有個考官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畫家。很多畫家畫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畫家,卻只畫了幾瓣,他在馬蹄的周圍,畫了幾只翩翩飛舞的蝴蝶。”有時,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發人們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詩中的紅杏有異曲同工之處。至于“留白藝術”在這里揭示是否恰當,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兩個學生聽過這個故事?磥硎俏姨凸浪麄兞恕!
五、板書“豐富多彩”
不知道竇桂梅老師的板書是怎樣的?這是我根據自己改動的方案而設計的板書。綠色的蒼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紅的紅杏,我試圖用五彩的粉筆向學生勾畫出一個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對于學生來說,是否比以往單色的板書來得豐富生動?
今天的古詩教學就權當是一枝探出墻外來的“紅杏”吧;蛟S生澀,或許稚嫩,或許模仿的痕跡還有,或許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這“一枝紅杏”一定會綻放在教師與學生心中。
游園不值教學反思教后感
《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人以探出墻外的紅杏來渲染滿園的春色,構思奇巧,耐人尋味。在組織教學中,我從課文中的插圖入手,組織教學,我覺得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