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圓飛天》教案
大勇之氣,頑強之志,是千錘百煉的結果。
從走入航天員隊伍第一天起,費俊龍、聶海勝和戰友們就肩負起神圣的使命,他們把載人航天這項造福人類的事業,融入軍旅人生,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斷向知識的高峰發起沖擊,向生命的極限發起挑戰。
當年同加加林一道入選的前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奧諾夫,曾把航天員的訓練階段稱之為“上天的階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貝可夫斯基則補充說:“這絕不是一個短的階梯。”
飛船遨游太空,航天員始終要在封閉狹小的環境里經歷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過程,經受噪聲、振動、低壓、缺氧等飛行動力學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考驗,還要完成飛船上各種操作和科學實驗任務。為此,航天員要進行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心理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及大型聯合演練等60個科目的專業訓練,才能達到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標準。
對費俊龍和聶海勝來說,航天專業是個全新的領域,基礎理論學習的任務十分繁重。在兩年時間內開設了包括力學、計算機、天文學、地理學、載人航天器技術、航天飛行測控在內的近20門課程;在這段時間里,他們白天上課,晚上自習,節假日加班加點,一門一門攻克難關,在午夜12時前基本沒有休息過。
為學好自動控制理論,費俊龍專門打長途電話向在大學任教的親戚求教,1個月下來,電話費就花了400多元。靠著這股拼勁兒,在不到兩年時間內,他出色完成了航天專業各項課程的學習任務,順利通過了考核。
成為合格的航天員還要通過50多項專門技能訓練。僅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他們在首次載人飛行前就進行了幾十次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兩次飛船上升和返回過載曲線體驗以及飛船著陸沖擊體驗等,大部分訓練項目都是在常人難以忍受的環境中對人體安全極限的挑戰。為達到訓練目的,費俊龍、聶海勝和戰友們反復練習,不斷向極限沖刺,終于練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對抗航天特困環境的適應能力。
在低壓缺氧訓練中,低壓氧艙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氣在血管中形成氣泡,在人體中亂竄,一旦形成氣栓就可能危及生命,可是他們每次都堅持30分鐘以上;跳傘訓練,8天時間他們完成了一個空降兵一個月的訓練內容;赴俄進行失重飛行訓練,短短幾天的時間里,連續進行了幾十次、每次持續幾十秒的失重訓練。俄方的助理教練在機艙里吐得一塌糊涂,而聶海勝卻和戰友們鎮定自若、神態自如,并不斷做著穿脫航天服、翻滾旋轉的動作。
在航天員大隊里,聶海勝勇于吃苦、堅忍不拔的意志,深為戰友們所感嘆。作為兩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亮相的航天員,人們對他投以特別的關注。
這個出生于湖北棗陽的農家子弟,父親早逝,家境貧寒,自幼歷經生活的磨難。為了補貼家用、湊足上學的學費,他割麥、收稻、放牛牧羊,抓過野兔、賣過棉花、打過小工,剛上初中時就成了家中的壯勞力。
沒能入選首飛航天員,聶海勝沒有氣餒,他說:“一切從零開始。”
神舟五號任務剛剛結束,聶海勝就立即投入緊張的訓練。從理論到實踐,從熟記程序到各項操作,從體質訓練到航天適應性訓練,深摳細研,反復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