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
第二,以情促讀,以情感人: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師語言,以情促讀。《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情節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為此,我設計了煽情的教師過渡語,旨在帶領學生進入情節,進入人物的內心!比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司馬遷入獄受了酷刑后“悲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話:“同學們,我們知道,古代有許多殘酷的刑罰,而宮刑是其中最慘無人道、最滅絕人性的一種。它帶給受刑者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巨大傷害,更使其心靈蒙受了永遠的恥辱,它使正常人身體殘缺,心理殘缺,使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著。聽了我動情的話語,學生的朗讀一個比一個激動,這時的朗讀,學生們已經進入了司馬遷的內心!因為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他們也憤怒了!
第三,精心設計,整體把握:在“橫禍”面前,在“巨大恥辱”面前,司馬遷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是他最終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是什么原因使司馬遷選擇了“忍辱偷生”呢?這個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很自然地聯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親的臨終囑托”,是第一段里“從小聽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勵。我并沒有就此打住,繼續追問學生:“除此以外,司馬遷可能還想到了什么呢?”這時,我又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周文王被關在羑里(yǒu,古地名),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寫了《國語》;孫臏被剜(wān)掉膝蓋骨,竟寫了《兵法》……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就是“發憤”!化屈辱為動力,化悲傷為動力,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史記》。這樣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教學過程也行云流水。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課堂實錄(片段):
……
師:司馬遷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文中相關內容,然后說說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重點朗讀相關語句。
師:哪位同學能夠說說,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
生: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哇!”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搜集來的資料。
師:這么長的文字,可以給他們“瘦瘦身”嗎?
生:父親的囑托
師:非常的棒。還有什么因素促使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呢?
生: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
生: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
師:這段文字用自己的話該怎么樣去描述呢?
生:……(無法回答)
(隸書部分乃文中描述)
課后反思:
“父親的囑托”在文中一目了然,學生無須費力即找到。“黃河的熏陶、英雄的感染”隱藏于文字之中。哇!好陌生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