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
我不能不承認,學生是理解文章語句所蘊藏的內涵的。不然,他們是發現不了這些語句的。可發現了重點語句,心中有認識,言語上卻無法表達,能算作真正的語文嗎?我們的課堂需要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嗎?語文課堂要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有了內心感受,人文表現了出來;可缺少了語言表達,工具就無從談起了。
再往深了想,學生缺少了自己的言語,從中表露出的難道不是自我意識的缺失嗎?正是長久以來缺乏自我意識,才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忘我”。這種“忘我精神”是很可怕的。久而久之,學生不僅僅是喪失語言表達能力,它更可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形成“以本為本”的習慣,更嚴重的是,學生將可能喪失思考的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不能不嚴正面對這一嚴峻問題。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將“以書籍為平臺,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進行到底。首先,要引導學生多看書。只有多看書,學生才能積累相關的知識、信息,才能打下一個扎實的文化底蘊。其次,要教育學生會看書。看書不等于讀文字,單個文字是的死物,而文字后面所包涵的意義才是我們更應該去關注的。要引導去思考、去發現文本的內涵。再次,要教育學生會遷移。“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句話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天下的文章在文理上是相通的。讀文章、思文章不能只局限于一篇之中,要讓學生學會觸類旁通。教育學生時要做到“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忌不能因為要完成任務,要趕時間而剝奪學生思考、表達的權力。即使思考的最終結果仍然是“0”,學生至少有了一個思考的過程,多了一次思考的經驗。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