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本中走向生活 ——《艾滋病小斗士》教學反思
《艾滋病小斗士》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課講述的是南非兒童——
恩科西怎樣和艾滋病頑強斗爭并號召全世界人民都來關心艾滋病患者的故事。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似乎距離艾滋病還很遠,所以怎樣讓孩子們既對艾滋病能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同時又能在學習課文時學習小主人公的頑強斗爭的精神,正確地面對自己的生活中的挫折甚至災難,樹立一種堅強的人生觀,這是一個這篇課文想要告訴讀者的。但對于小學生怎樣把握教材的文本,深入進去,如何把握一個度,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上課前,我事先讓孩子們搜集有關艾滋病的資料和圖片和故事,先讓學生對艾滋病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讓他們在預習時在課文上寫上自己初讀時的感受。第二天上課準備讓他們在課堂上交流有關艾滋病的知識。對此,我心里沒有數,不知道孩子們會出現什么狀況,因為首先我作為教師,對艾滋病都沒有一個正確的、科學的認識,我心里真的沒有底。我害怕孩子們體會不到這種疾病的可怕,無法深入地理解感悟課文,體會恩科西頑強抗爭的精神,又唯恐孩子們在交流時不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反而對艾滋病的了解誤入歧途,因為畢竟這種病至少在我們中國目前這種國情下,人們還缺乏正確、科學的認識,往往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骯臟”的病。
上課了,我首先從文章的題目入手,理解什么叫“斗士”,即敢于斗爭的勇士,先對文中主人公的品質精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接著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艾滋病是一種什么樣的病嗎?”由于課前的預習,果然是爭先恐后,搶著發言,你一言,我一語,都知道艾滋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厲害的病,死亡率100%的一種很可怕的病癥,還有的學生預習得很充分,知道艾滋病的全稱叫“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還有的拿出了打印好的患者的圖片,這時我適時地播放了一段有關艾滋病的視頻資料,學生們對艾滋病的可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斷地發出驚訝聲。
這時,一個學生舉手了,說:“老師,我還知道艾滋病傳染性很強,在公共場合是會傳染的。”我知道,課堂上需要面對的問題終于來了。我認真地聽了這位同學的發言后,我問了全班一個問題,“艾滋病真的在公共場所會傳染嗎?”一言即出,立即有同學表現反對,但大多數同學卻對這個問題不置可否,一臉疑惑,看得出,對于艾滋病,孩子們了解的太少,
韓聰說:“我在家上網查資料知道艾滋病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會傳染的,像擁抱、握手等是不會被傳染上的。”
朱佩如說:“我知道艾滋病的三種傳播方式是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
這時我覺得有必要要給孩子們解釋一下,否則孩子們對艾滋病是否會傳染還是不了解,我適時地說:艾滋病很嚴重,但是在正常地生活交往中是不會被傳染的,比如共用毛巾、臉盆等,擁抱、握手也是不會被傳染的。
這時一個同學在下面插嘴說:只有這三種方式才會傳染的。
我立刻說:對,所以艾滋病雖然很可怕,但絕對是可以預防的。我們文中的恩科西就是因為母親懷孕生下他時被傳染上的,小恩科西一生下來就是一個艾滋病患者,所以他是非常不幸的,但同時又是十分無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