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一、反饋預習,依學定教,扣詩學文。
語文的內涵非常豐富,而課堂上僅有的四十分鐘又非常短暫,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課堂?我想,有些環節可以延伸至課前,課前充分地預習對于提高課堂效率非常重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學生的《古詩文誦讀》上就有,他們較熟悉,內容也不算太深奧。如果不向學生介紹些什么,直接讓學生去讀這首詩,恐怕他們也能讀懂個七八分。基于這一點,我在課前安排了兩項預習內容:1、按我們以前學習“文包詩”的方法,在文章中找一找能幫助理解詩意的詞句,嘗試著自己理解。2、從文章和古詩的題目、遣詞造句,矛盾之處、標點符號、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質疑,通過讀文和查閱資料嘗試解疑。上課時直接讓學生匯報,諸如:學生對“西辭”、“下”等說得不到位的地方,我引導學生再到文中去理解、體會。由學生的“學”,來定教師的“教”,節省了課堂上的時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一舉兩得。
二、創設情境,演誦詩文,體驗角色。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感受詩情才能真正走進詩人內心,才能真正讀懂詩句。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而“文包詩”中優美的故事則往往蘊含著詩情。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緊要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征。”為此,我注意抓住這類文章中體現詩人情感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去品味、賞析、誦讀……真正走進文本。我用一個思考題切入課文:“一對好友就要分別了,此時此刻,他倆兒的心情怎樣呢?讓我們再現當時的情景,登上黃鶴樓去目睹那感人的場面。”學生細細讀文,從字里行間尋覓詩人的情感流露。他們從“……一會兒……一會兒……”體會到詩人與好友誰都不愿觸動心底那份離愁,誰都不愿先開口說分離,或許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故作灑脫的依戀之意。再通過感情朗讀李白的話“孟夫子,……不知我們何日……再見面,就……滿飲此杯吧!”體會李白對孟夫子的無限眷戀之情。學生通過品讀孟浩然的話“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體會到孟浩然在寬慰好友,只要友誼長存,又豈在朝朝暮暮?此外,我還適時地通過自己講解和學生匯報來補充一些課外資料,輔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詩人的情感。通過品味課文語言,學生已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感情。這時候,表演已是水到渠成了:和你的同座位,分角色扮演,可以用上文中語言或想象的語言,加上動作、神情,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通過表演,對兩位詩人豐富情感的理解,又更進了一層。后兩行詩中,李白目送好友遠去的依戀、惆悵、孤獨、向往……的一系列情感,學生也能抓住“依然佇立、凝視遠方”通過表演深切地體會到。
三、巧用資源,感受形象,共鳴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感同身受”,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以及對王勃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引用,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時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鮮活”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