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四、詩文對讀,品味語言,體會表達。
感受語言、體會語言、使用語言,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本質。古詩詞,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是一字驚人。在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的同時,我用“這兩句詩中沒有寫一個‘情’字,詩人是如何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第四段進行思考,嘗試著初步領會李白的詩詞所具有的含吐不露,余味芬芳的特點,課堂上效果較好。
五、適當拓展,遷移運用,豐富積累。
第二課時,我安排學生搜集李白寫的其他的送別詩以及相關的資料,用這節課學習的方法,來品味這些詩詞,以期達到豐富學生的積累和培養和鞏固學生借助資料,體會古詩詩意、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總之,特殊的內容,決定了教學的特殊性,我們教者要認真鉆研教材,上出“文包詩”課文的特色。
《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今天下午第一節上完了新任老師的匯報課,上完了的那一刻,感覺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輕松了許多。之前在黃發婉姬老師、黃雄老師以及冉茂娟主任的指點下,我混亂的思緒才算有了一點眉目,在此,非常感謝他們的支持和無私的幫助。本來我最開始想放棄的,因為聽他們說毛立業把這一課上得很精彩,得了市一等獎。我左思右想,決定還是上這一課,我先在網上找到幾種不同的教案設計,反復看,最后,幾經修改,按自己的思路設計了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路。
我的思路是在讓學生演情景劇的情況下,引出本課的中心詞:依依惜別,接下來按照文章的順序引導學生體會“餞行”“話別”“目送”“吟誦”等,讓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那種依依惜別的深情。在引導中,首先抓住文章中重點詞語讓學生去體會,再是通過朗讀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依依惜別的深情,從而體會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本來還設計了最后一個環節,因時間關系,可惜沒有講出來,這最后一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有一天登上黃鶴樓,你會想到兩個人,這兩個人是——,你會想到一首詩,這首詩是——,從而加強學生的印象。另外,由于學生有點緊張,師生配合不是很融洽,所以在一個教學環節上卡了殼,這個殼是讓學生去體味李白和孟浩然被這美景所迷住了嗎?結果學生都說是被迷住了,后來在再三的引導下學生才明白李白和孟浩然當時的心情。說明在教學中還存著不足,另外上完了,才明白如果能讓學生唱《長亭送別》這首歌效果可能會更好。如果有下次,我一定會進行新的嘗試的。還有一個問題是語言組織上還有待推敲。
“學無止境”,來到九小,最感謝的學校能給我們一個學習的平臺,我們也相信,有了這個平臺,我們會取得更大的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