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竇桂梅老師如何超越教材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5
看竇桂梅老師如何超越教材
——以竇老師執教《圓明園》為例
孫善利
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竇桂梅,于XX年11月13日下午在西安石油大學體育館用兩節課的時間執教了語文觀摩課:《圓明園》。聽課的是西安市黃河小學五年級二班的學生,觀摩學習的是來自全國的會議代表。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特別是如何才能“用教材教”,是目前困惑不少教師的課題,竇老師的《圓明園》課例,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發和借鑒。
立足教材
一、 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現場
竇老師從文本提供的現場出發,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定位,以類似導游者的言語形式,帶領學生“走進圓明園”,在圓明園中觀察,體驗,思考,又帶領學生“走出圓明園”,對自己的游歷進行反思。
在“走進圓明園”之前,竇老師用課件展示三副圓明園遺跡圖,問學生:“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學生有的回答“一片大火”,有的回答“一片廢墟”,有的回答“一片國恥”。竇老師沒有給予評述,而是又讓學生選擇圓明園被燒毀的語段反復朗讀,問學生“感受如何”,學生回答,“我感到十分悲痛”,“我感到十分可惜”。竇老師仍然沒有給予評述。有了這樣的形象鋪墊和情感鋪墊,學生就自然而然的“我覺得自己走進圓明園了”。在這一環節中,竇老師沒有給予評述,沒有引導拓展或挖掘,因為時機不到,火候不到。
在引導學生“走進圓明園”以后,竇老師反復強化學生的“親歷”心態。比如,竇老師課件展示圓明園景觀“蓬萊瑤臺”、“平湖秋色”、“雷峰夕照”等20處后,問學生:“你喜歡哪處景觀?”“你打算在這里看多長時間?”讓學生感覺景觀就在眼前,自己身處現場。還有,“看完了嗎?”“咱們再走——”等提示話語穿插其間,更給學生以行為動態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