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竇桂梅老師如何超越教材
語文基礎知識,需要點滴積累,語音,語法,修辭,字、詞、句、篇,寫作技法,需要在文章學習過程中落實到位。竇老師的課,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超越教材
一、豐富教材
竇老師在執教《圓明園》一課時,將收集到的有關材料,“送進”詞句、語段、篇章的理解、體味、思考過程中,使得文章內容飽滿而厚重、細膩而生動,增大了言語的承載量,增強了表達的穿透力。
比如,當學到“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一句時,竇老師簡要介紹圓明園的占地面積,使得“最大”這一詞語有了展開想象的憑借;當學到圓明園被燒毀,成了一片廢墟時,竇老師課件展示李大釗的詩:“圓明兩度昆明劫,鶴發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奔由詈屯卣沽嗽钠鄾、悲痛的情感域限。
竇老師在課堂上,還出示了若干圖片,引用了“荒野的風------”的小詩,和學生一起讀了雨果《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的片段等等。
二、延伸教材
一般來說,執教《圓明園》,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目標也就算達到了,但竇老師卻在引導學生“走出圓明園”后出人意料,陡然一轉,問學生:“假如我們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普通百姓,面對圓明園的毀滅,你會怎么做呢?”一句發問后,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大臣,一定要求皇帝,多多派兵,增援圓明園的守衛部隊。”有的說:“假如我是百姓,一定沖進圓明園,和那些強盜們拼了,不能讓他們把國寶強走!备]老師沒有對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敢于犧牲的精神進行鼓勵表揚,而是用緩慢的、帶有啟發意味的口氣說:“大家知道給英法聯軍帶路的是誰嗎?——他是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橙!大家知道當時圓明園附近的老百姓是什么反應嗎?——圓明園附近的老百姓在英法聯軍洗劫后也進入園內,搶奪所剩無幾的寶物!”課堂內一片靜默——這無疑是給學生的“熱情”和“精神”兜頭一盆冷水,但這盆冷水會使學生沉重,會使學生反思,會使學生成熟。這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又帶著更高層次的問題離開課堂。
這種延伸,不是涂彩,不是點綴,更不是狗尾續貂,而是指向學生未來的讀書空間,指向學生更高的思維平臺,指向學生長遠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