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生視界,促進學生發展—《滴水穿石的啟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作者:徐州龐莊小學 朱紅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5
基于學生視界,促進學生發展—《滴水穿石的啟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徐州龐莊小學 朱紅
前不久,我參加江蘇省課題優質課比賽,執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啟示》2次執教同一課,同樣的教學目標,同樣年齡的學生,但因調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學效果迥然不同。
第一次執教片段
師:滴水穿石的啟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認識,你要用這樣的道理去說服別人是不夠的。作者又向我們介紹了三個人物,請再次默讀課文,想一想,作者介紹了哪三個人?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們那樣偉大的也不少,為什么作者單單寫了這三個人?這三個人都與滴水穿石有關系,他們的什么方面與滴水穿石的哪一點相對應?
生:因為愛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為他們都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后來幾個學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時出現冷場)
師(著急地):請同學們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話,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生:因為這三個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舉了。
師:現在讀滴水穿石的啟示,心里應該厚實多了,對“滴水穿石”,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認識。
師:這三個人物你對誰最感興趣?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生:我對李時珍最感興趣,特別是“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令我感動。
生:“訪名醫,嘗藥草”也令我感動。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二十幾年”說明時間之長,令我感動
(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個別讀)
師:“二十幾年”讀得慢一些,這是堅持了多么長的時間,二十幾年間他遇到了許多困難,仍然堅持下來。
(學生重新讀,還是讀得沒有任何情感,又有幾個同學讀還是缺乏語感)
課,就這樣“頑強”地堅持下來
課后,開始埋怨學生--文化底蘊淺薄,表達能力欠缺膽子太小,遇到有許多人聽課,就嚇得“呆若木雞”。
可是我們又拿什么責怪學生?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注重平時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了嗎?注重在每時每刻讓學生去積累語言、博覽群書了嗎?新課標表述的具體要求,我們真的做到了幾點?我們真在平時的每時每刻盡到了語文教師的責任了嗎?再說說我吧,在這節課上不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嗎?為什么看到學生“冷場”的時候,不馬上想出策略采取小組或同桌相互交流,緩和緩和氣氛,再點撥學生指名發言呢?在學生讀得淡而無味時,為什么不創設一種對話情境,讓學生情動而辭發,這樣學生心靈受到觸動,讀書自然而然就聲情并茂了,鉆研教材,吃透文本,設計有深度的,符合課標精神的教學設計固然是好,可是課堂上做不到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因地制宜”或“因材施教”是不是缺乏應變能力的一種表現?沒有任何“教學設計”能“包打天下”!只有自覺掌握各種教學技能和策略,以及應對方法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啊!看來,自己要很好地感謝這次教訓--必須精心備好每一節課,備好每一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