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揣摩、拓展——《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談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14比較、揣摩、拓展——《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談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述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耗費18年時間寫成輝煌巨著《史記》的事,贊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課題揭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學中我通過“比較、揣摩、拓展”,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感悟,在揣摩中內化語言,在拓展中深化感受,取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比較
比較是人類認識一切事物的基本手段。它既是一種思維方式,又是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一切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示出來。語文也是一樣”,在論述閱讀教學的方法時葉圣陶先生認為“最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張志公先生說“只要比得恰當,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嫻熟而成功地使用比較法,在比較中誘導學生進行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對《史記》作了介紹“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XX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此時出示投影“作品—著作—巨著—輝煌巨著”,讓學生通過朗讀比較、辨析,學生自然體會到作者用“輝煌巨著”的分量,從而激發對《史記》的好奇心,接著對《史記》的有關資料作必要的補充,然后讓學生完成以下填空:
a、《史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司馬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成了《史記》。
讓學生把內心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對司馬遷如何發憤《史記》的強烈的求知欲,為細讀課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揣摩
“文中有這樣一句:“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我通過提問:“司馬遷‘悲’的是什么?‘憤’的是什么,讓學生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去體驗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彪炳千古的名句抒發了他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強烈的人文魅力。我抓住文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這一句子,通過與原文的相互對照,讓學生深入思考揣摩:①司馬遷如果‘血濺墻頭’是怎樣的死?而如果活下去又意味著什么?②在生死抉擇面前,哪一種選擇更能體現出司馬遷的勇敢與堅忍不拔的意志?在這一地方“摳”一下,有助于學生對司馬遷的忍辱負重、牢記父托、發憤著書的精神的領悟。
拓展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使學生舉一反三,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扎實掌握技能。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我著重做了以下兩步:
1、 仔細觀察練寫作
“披文而入情”學生對司馬遷的高尚人格魅力深深地動
情了,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受到了巨大的心靈震撼,此時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精美而細致入微的插圖,說一說寫一寫司馬遷的發憤之狀,對深化內心感受,強化語言訓練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學生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