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揣摩、拓展——《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談
凜冽的寒風在窗外肆虐著,吹得窗格子嘎嘎作響,窗簾布一晃一晃地在飄動。穿著單薄衣服的司馬遷不禁打了個寒戰,他搓了搓手,揉了揉困頓的眼睛,捻了捻燈芯,重又提起筆,在光潔平滑的竹簡上,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在他的身后是疊得高高的一大摞竹簡。
2、出示原句擴視野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能力的習得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遷移,是多次累積的不斷強化。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借此可以舉一反三。”學習《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同樣如此,要因勢利導,出示司馬遷的原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引導學生搜集像司馬遷一樣以自己的堅忍不拔、艱苦奮斗留給后人巨大的精神財富的人物,使學生形成一大串或一大塊相似的板塊,形成這一類人物的群像,熏陶了學生的人格,擴展了閱讀,增加了人文底蘊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