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資料人教版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設問等修辭手法。
要掌握幾種修辭手法的特點:
1、比喻是用具體、淺顯的,人們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給抽象的、深奧的、人們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個比喻句中有本體和喻體以及比喻詞。
2、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寫,賦予它們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樣會說話、有感情。
3、夸張是把要描寫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縮小,使其更鮮明,更突出。
4、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比肯定更強烈的情感。
5、設問也就是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6、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義密切相關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句子排列起來,就是排比。
九、重點課文背誦并默寫
第1課《竊讀記》第3、4、10自然段。第3課《走遍天下書為侶》第7、8自然段。第5課《古詩詞三首》。第6課《梅花魂》第13自然段。第13課《釣魚的啟示》第10自然段。第15課《落花生》第10、12、13自然段。第9課《鯨》和第11課《新型玻璃》掌握有關知識點和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等常用的說明方法!队腥さ臐h字》中的諧音歇后語!段覑勰,漢字》中漢字的演變,贊漢字。第19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第17自然段。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第3、4自然段。第22課《狼牙山五壯士》第6、7、8、9自然段。第25課《七律·長征》。第26課《開國大典》第7自然段。
第五組 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
一、我們平常看書、讀報、寫信、作文,都離不開(漢字)。漢字大約產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這其中有很多(未解之謎。)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對(日本)、(韓國)等國的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F在,國外(學習漢字、漢語的人越來越多)。
“有趣的漢字”的閱讀材料,分(字謎、有趣的諧音、漢字的來歷三個部分)。
為了適應生活的需要,幫助表達、交換、記憶等,古人曾發明、使用過(“結繩記事”)、(“物語”)等方法。
《倉頡造字》是一個傳說,介紹了(漢字的來歷)。傳說(倉頡創造了文字),他模仿(鳥的足跡)創造了字的(筆畫)。
最初有文字的時候,人們是在(獸骨)、(龜甲)等平整的東西上用刀刻字,或用有顏色的礦石畫字。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造紙變得比較容易了,人們才開始在(紙上)寫字。聰明的古人還想到過在(竹子)和(木頭)上寫字,其中,用得較多的是(竹子)。
漢字不光(神奇)、(有趣),還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
漢字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書法是在漢字字體基礎上形成的(獨特藝術門類)。
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楷體,字體的演變經歷了五個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主要指小篆)、隸書和楷書]。(七個階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龍骨指的是(龜甲)和(獸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學者)在(龍骨)上發現了(甲骨文),王懿榮是(第一個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人)。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時期)。
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
連綴成句,(頓挫抑揚)。書法字體,(各具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