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伊索寓言(三課時)
教材簡析:
寓言往往都是小故事中包含大道理。本篇課文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蘊豐富,以淺近的寓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影,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趣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發和教益。
每則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響亮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對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
2、簡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惡作劇》,《狼來了》……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講一講。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了解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情況。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
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板書設計:
12、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
牧童和狼
蟬和狐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則寓言《狐貍和葡萄》和《牧童和狼》
2、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
難點: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饞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主人公狐貍很喜歡吃葡萄,“饞得直流口水”;“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
3、結果怎樣?他應該怎樣想,怎樣做?
4、可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虛榮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5、看著這只狐貍,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