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伊索寓言(三課時)
(1)蟬摘下一片樹葉來之前,一定怎樣想過?扔下后產生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2)從狐貍的猛撲可以看出狐貍的狡猾、兇狠、貪婪。
(3)蟬看到狐貍迫不及待的樣子,會怎么想呢?它是怎么說的呢?
(4)從蟬對狐貍的一番話中,你發現了什么?
5、誰能用一句來概括蟬的聰明?
出示: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6、這里的聰明人就是指……在烏鴉和蟬面前,狐貍都……但蟬卻沒有……
7、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
8、那么狐貍是一個怎么樣的角色?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對那些中了“圈套”的烏鴉說些什么?
生活中并不是常有災難,但聰明人……
9、練習:
如果烏鴉又一次碰到狐貍,它會……
如果小白兔和烏龜再一次賽跑,它會……
如果……
10、在你讀過的故事中,有這樣的聰明人嗎?(亡羊補牢)
11、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聰明人嗎?
三、總結
相機增設一課時:
1、學習《我閱讀,我快樂》,了解伊索的有關介紹。
2、閱讀《伊索寓言》中的其他故事,提高對“伊索寓言”的認識。
板書設計:
設置騙局
蟬和狐貍 巧作試探
揭示緣由
[課前思考19]
《狐貍和葡萄》教學時從整體入手設計話題:“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不好吃?”“為什么狐貍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讓學生采用默讀的方式,抓住關鍵詞語來潛心體味,然后進行討論。
學完后,緊接著先學《狐貍和蟬》,先讓學生說說《狐貍和烏鴉》的故事,接著默讀課文,想想這兩則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重點探究蟬為什么沒有受騙?也抓住關鍵詞語來體會。最后讀讀課文,理解最后一句話的警示。展開想象說話:當蟬遇到了烏鴉……
最后再學習《牧童和狼》,主要是抓住在“好幾次”和“后來”發生的事情當中,牧童和村民的不同表現,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一步讀懂課文,重點體會村民們前后態度的不同,以及為什么不同,把寓言的情節和篇末點出的教訓聯系起來,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寓意。
課前思考:
《狐貍和葡萄》這則寓言講一只饑餓的狐貍看見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饞得直流口水”,“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卻白費勁”,于是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以這種阿q似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吃不到葡萄的無奈與失落,給自己無能為力去做好這件事來找借口。
《牧童和狼》說的是一個放羊的孩子因放羊時感到很無聊,就玩起了惡作劇,大聲叫喊“狼來了!”引得村民們驚慌失措來救他。他感覺村民的樣子很好玩,不禁開懷大笑。結果兒狼真的來了,無論他怎么叫喊也沒有再相信他的話了。他的結局人們可想而知。所以人一旦習慣性撒謊去騙別人,即使后來你變得誠實了,也不會有人再相信你了。
《蟬和狐貍》這則寓言與《狐貍和烏鴉》有相通處,只是這只蟬卻不象烏鴉容易被好話蒙住,它可比烏鴉聰明多了。這只蟬不但能從別人那里吸引經驗教訓,還能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處去觀察明辨是非。他從狐貍的糞便中看到了同伴的蟬翅,便判斷狐貍是吃自己同類的,所以他能很快識破狐貍的詭計,沒能上當受騙。這三則寓言都在篇末以一句訓誡的話作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