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備課手記
作者:weisihua 轉貼自:江蘇宿豫實驗小學網絡 點擊數:142《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備課手記
weisihua 發表于
“發憤”的背后……
1、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初讀文本;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課文。徐冬梅教授在《讓母語教育回到兒童本位》一文中指出:傳承中華文化和世界本原的、優秀的文化是小學母語教育一個重要的方面,這是因為母語教育是文化傳承的生根工程,要讓學生吸取“根”的營養。教材為什么要選這一課?追問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理解小學語文教材選材定篇的一些原則,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些篇目在教材中的定位,更好地解讀文本給予很好的指導。根據浙江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的研究,不同的選文承擔的功能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定篇”,是經典的選文,目的事“熟知經典”、“了解和欣賞”作品,“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作品,從而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其二是“例文”……毫無疑問,這是“定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本課教學,力求引領學生反復品味語言,透過文本398個漢字,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通過傳情的誦讀來體驗文本情感。
2、如何走進司馬遷?——切入文本;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被選編進教材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孩子們接觸司馬遷,親近司馬遷,進而了解司馬遷,學習司馬遷;而且這是教師第一次引領孩子們接觸司馬遷,那么,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應該是選準突破口,引領孩子們親近司馬遷,司馬遷是偉大的,但司馬遷到底有多偉大,這是需要孩子們一生去品味和琢磨的。
在課文中,總有一些重要的詞語或者句子值得我們去把握,從而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正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文章題目中的“發憤”就是這樣的詞語。為何發憤——怎樣發憤——發憤背后的悲與憤。這樣的一條主線理應成為解讀文本,引導學生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精神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