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學實錄及反思(精選3篇)
《秋思》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1
一、回味學法,復習導入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泊船瓜洲》,現在我們一起把這首詩背一遍。
生背詩,但是一點感情、節奏都沒有。
在背誦之前應該跟學生說要有感情、有節奏的背誦,而不是和尚念經。但是通過這一環節,我發現了自己上一節課教學的不足之一——朗誦指導的缺乏。這節課可以彌補一下。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是一首——
生:思念家鄉的詩/借景抒情詩。
師:是的,既然知道了這是一首作者遠在他鄉的思念故鄉的詩,那我們朗誦的時候應該要帶著什么樣的感情來讀。
生:思念家鄉、難過的心情。
師:好的,悟的真快。那我們就帶著這種思念家鄉的無奈、痛苦再把詩背誦一遍。
這時有些學生背的搖頭晃腦的,明顯的比第一遍好多了,我趁機鼓勵他們說:詩都是要多讀,只有讀多了才有感覺,都多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懂了。
既然學生已經讀出了一點感覺,應該趁機讓學生多讀幾遍,而不應該草草了事。
2、師:現在我們大家一起回想一下,我們是怎么學《泊船瓜洲》這首詩的。(學生有些愣住了,不知所措的看著我。講到這里,我明白了學生不知道我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既然他們不知道我也只好自己說了。)我們首先是讀古詩的,然后怎么做了(這時,學生明白過來了,嘰嘰喳喳的開始說起來了。最后我們總結出了《泊船瓜洲》的學法。第一步:讀通順,讀出節奏;第二步:借助工具書和注釋邊讀邊理解詩意;第三步:認真賞讀,體會詩里所含的感情。)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秋思》。
這個學法回憶到底有沒有必要呢,為本課教學做了什么服務呢?
二、走進“秋思”
師:誰能來給我們大家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生1:秋天是金黃色的,所以秋天是碩果累累的。
生2:秋天萬里無云,秋高氣爽,最適合游玩了。
生3:秋天到了,落葉繽紛,只要秋風一吹,到處都是落葉,令人很不舒服。
生4:秋風蕭瑟的時候,挺討厭的。
師:是的,秋天到了,可以說有兩重景象,一是讓我們為之欣慰的——收獲;另外一種就是讓增添我們愁緒的——蕭瑟。我國古代詩人特別喜歡用秋天來寫表達自己思念、愁緒的詩,因為秋天我們再也看不到春草的碧綠,盛夏的璀璨,種種愁緒就這樣接踵而至了。同學們預習過,你們覺得我們今天所學的“秋思”作者到底是要思什么呢?
生1:秋天思念家鄉。
生2:思念家鄉的秋天。
生3:秋天,在洛陽城里思念家鄉。
師:究竟是哪種解釋,我們翻開課本,朗讀詩句。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至少讀三遍。
生讀完
師:誰愿意來做小老師,把整首詩朗誦給大家聽。
一共請了4個學生讀,都讀的很蒼白,沒有一點感情。有一個學生還要“重”讀成了zhòng。可以看出,學生預習的不到位,而且對詩還沒有一點“感覺”。
師:我們現在不說他們誰讀的好,我們先利用書上的注釋及你們手上的字典,自己先理解詩的大意,理解完后我們再來評論。
生自讀自悟。
師:讀完之后,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1:這是一首思念家鄉的詩。
生2:這是一首在洛陽城里思念家鄉的詩。
師: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這是一首作者在秋天里思念家鄉的詩,既然是思念家鄉,而且還是身在洛陽城里,看著洛陽城街上的人,作者不禁也會想起自己的親人,可是思念貴思念,我還是不能見到他們,此時此刻,作者的心情如何?
生1:傷心欲絕。
生2:悲痛
師:那剛剛四位同學讀的不足之處在哪里知道了嗎?
生1:讀的太快了。
生2:沒有感情。
生3:沒有節奏。
師:你們說的很到位,我們現在知道怎么讀了,那我們就一起把這首朗誦一遍。
生朗誦一遍后,師:我覺得我們的感情還不夠豐富,再來一次,這次要感情更加充沛。
既然已經知道了四位學生的不足,何不讓這四個人再來讀一遍,這樣的對比讓學生的印象不是更深刻嗎?可是我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三、理解詩的意境
1、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這首詩是寫作者在洛陽城里思念家鄉,那作者具體是怎么來刻畫的呢?我們一切來品讀。“洛陽城里見秋風,欲做家書意萬重”。洛陽城里秋風陣陣,這里老師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來幫老師解決,我只知道秋風可以感受、觸摸,但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秋風是什么樣的,誰來幫我解決這個難題。
生:秋風就是說作者在秋天里思念故鄉。
師:那為什么用“見”呢?(生沉默)秋風吹來,讓人感覺到陣陣涼意。黃葉紛飛,綠色開始消失,代表希望的綠色不再,到處是枯萎的景象,這種景象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悲慘。
師:換個詞說,也就是凄涼。秋風帶來的這種凄涼景象是到處可以見到的,所以作者說洛陽城里見秋風。在這種凄涼的鏡像中,作者更加不由自主的思念起家鄉的親人,于是他——
生:要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
師:是的,他要寫一份家書給親人,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么來寫這封家書呢?
生1:報平安。
生2:告訴他們不要擔心我,我很好。
生3:告訴他們,我把事情辦完了就回家,現在不用等我。
師:你們都是好孩子,知道遠在為親人著想,不讓他們擔心了,如果我是作者,我也會這么說。可是詩中,作者是怎么寫的呢?
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你們剛剛不是說只是給家人報平安嗎,為什么現在又擔心匆匆忙忙沒把要說的話說完呢?
生1:看看自己有沒有寫一些讓家人擔心的話。
生2:想想自己想說的話有沒有寫完,讓家人安心。
生3:因為太久沒有見到家人,想跟他們說很多很多的話。
師:我明白了,原來作者是擔心自己沒有有沒有說一些不該說的話而又把封好的信拆開,好讓家人放心。作者在外面的這種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人讓我們不得不感動,但更多的是為他感到難過,帶著難過的心情我們再把詩朗誦一遍。(朗誦兩遍)
生朗誦完后,劃節奏,加著重號的藥重讀。
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做/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里著重要讓學生理解的詞是:“復、又”,可是在理解的時候并沒有落實這個教學目標,只是讓學生自己讀讀就過了。
四、拓展延伸
1、師:回想一下我們上節課學的詩,跟這節課學的有什么不一樣?
生:前面一首有寫很多景物,今天學的卻沒有的。
師:那我們前面一首詩叫什么——
生:借景抒情詩。
師: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是一個小故事,講的是作者秋天在洛陽城里思念家鄉發生的一些事情。這種記敘一件事情的詩叫做敘事抒情詩。
這里給學生介紹敘事抒情詩這個概念有沒有必要呢?內容會不會太深了,這都沒有考慮到。
2、師:既然這是一個小故事,那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改編為一個小故事,我們先把詩仔細的讀一讀,然后改編為一個小故事。
三個學生把這首詩改編為一個小故事,可是與其說他們是在改編,還不如說他們在翻譯,而且翻譯惡的時候把第一句話翻譯錯了,三個人一直說成“我在洛陽城里見到了秋風。”面對著這樣的情景,我只好自己示范。
這節課感覺就一個字——亂,理不清思路。本來在課前還覺得這樣上下來學生應該比較能接受,可是感覺效果并沒有預期的好。學生的話語權沒有得到落實,老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秋思》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2
《秋思》教學反思
當我拿起《秋思》這篇課文,心如千斤重。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么?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古詩教學為何物?直教人寢食難安!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于古人創造詩詞,無愧于詩詞有別于其它文體,無愧于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中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煉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于秋風里”、“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秋思》教學反思
學習《秋思》這首古詩時,在學生自讀,解疑后,我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作者客居洛陽城,他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由一個“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你能把詩人眼中的秋天描述一下嗎?學生的儲備被調動起來了,有的說,詩人看到樹上的葉子飄落下來,像一枚枚郵票,像一把把小傘,又像的飄舞的蝴蝶;有的說,詩人看見到菊花開了,姹紫嫣紅,美麗極了;也有的說,詩人看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帶來了豐碩的果實,也帶來了凄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我們曾經到德勝的實踐基地去了一個星期,你們想家了嗎?你在想家的時候最想對家里的親人說些什么呢?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想一想,詩人會寫些什么呢?有的學生說,我想告訴媽媽,秋天來了,天氣變涼了,你每天多穿點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學生說,我想告訴爸爸不要太節約,要吃好一點,不要做太多的事,別累壞了身體……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后為什么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么?
學生興趣很濃,說得很多,氣氛很熱烈。在討論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第二天,我欣喜地看到了一篇篇佳作。抓準讀寫的結合點,會有效提高練筆的質量。
《秋思》教學反思
教學古詩《秋思》,學生自讀,解疑后,我引導學生發揮想像:作者客居洛陽城,見到了秋風,就是見到了什么?學生由一“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秋天來了,作者見到了秋風,還見到了什么”?學生腦海中儲存的關于秋天的意象紛紛涌現出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樹上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秋風一吹,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菊花開了,姹紫嫣紅,十分好看。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桂花開了,滿城飄散著桂花的香味。還有的學生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使秋葉紛飛,落紅滿地;秋風帶來了凄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鉤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他會給哪些人寫信,寫些什么呢?現在,你就是詩人,你就把你寫給親人的信,給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學生說:我的信是寫給我媽的,媽媽,秋天來了,你看,秋風又起了,天氣變涼了,你每天多穿點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學生說:我是寫給爸媽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我現在洛陽,挺好的。你們在家里不要太節約,要吃好一點,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會放心不下的。我說,詩人也想起了他溫柔的妻子,可愛的孩子,他又回對他們說些什么呢?可是,在這個地方,學生卡殼了。硬點了幾個學生,他們也是扭忸怩怩,說不出什么。有的勉強說了,也說的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是,我啟發了半天,學生終于像擠牙膏似的說了幾句。也許這個環節我不該節外生枝,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能談多少算多少就行了。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詩人為什么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么?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
教學古詩《秋思》,學生自讀,解疑后,我引導學生發揮想像:作者客居洛陽城,見到了秋風,就是見到了什么?學生由一“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秋天來了,作者見到了秋風,還見到了什么”?學生腦海中儲存的關于秋天的意象紛紛涌現出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樹上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秋風一吹,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菊花開了,姹紫嫣紅,十分好看。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桂花開了,滿城飄散著桂花的香味。還有的學生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使秋葉紛飛,落紅滿地;秋風帶來了凄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鉤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他會給哪些人寫信,寫些什么呢?現在,你就是詩人,你就把你寫給親人的信,給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學生說:我的信是寫給我媽的,媽媽,秋天來了,你看,秋風又起了,天氣變涼了,你每天多穿點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學生說:我是寫給爸媽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我現在洛陽,挺好的。你們在家里不要太節約,要吃好一點,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會放心不下的。我說,詩人也想起了他溫柔的妻子,可愛的孩子,他又回對他們說些什么呢?可是,在這個地方,學生卡殼了。硬點了幾個學生,他們也是扭忸怩怩,說不出什么。有的勉強說了,也說的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是,我啟發了半天,學生終于像擠牙膏似的說了幾句。也許這個環節我不該節外生枝,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能談多少算多少就行了。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詩人為什么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么?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
《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同單元的還有林海音《遲到》、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和《被袋里裝的是什么》。這組課文反映的主題是:親情。《秋思》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在課堂上能與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么?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新課程背景下的古詩應怎么教,古詩教學應把握什么?應帶給學生什么?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于古人創造詩詞,無愧于詩詞有別于其它文體,無愧于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整節課下來我認為有以下值得總結的地方:
亮點一、和學生一起在讀中感悟詩情。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只有28個字,我們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整體的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二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再師生配合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亮點二、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煉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 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于秋風里”、“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詩的重點。當學生感受到張翰能棄官而回,而詩人卻只能通過寫家書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于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了解后,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么?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亮點三、指導學生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凄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么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采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愁后,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么?學生馬上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情、作者對家人的祝福……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岑參的《逢入京使》一詩,通過兩詩相比較,進一步讓學生走進了張籍的心中,體會那種平淡的敘述中不平凡的情感。接著我還讓學生課下閱讀現代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希望把把鄉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亮點四:創設不同情境將古詩帶入生活
在整首古詩教學完成之后,我利用音樂和圖片創設了三個情境:思念遠方兒女的老媽媽;漂泊他鄉的青年學子;獨自在家的留守兒童,在這樣的情境中引導孩子進一步誦讀整首古詩,一詠三嘆的形式,層層掀起孩子們心中的情感之波,讓詩作真正的進步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拉近和古詩的距離感。
當然一堂課下來,也留下了許多的遺憾:
遺憾一:缺少學生質疑,課堂空間不廣。
有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用在我們的課堂上其實也是相通的,“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就有多大的創新空間。”在這節課上,我沒有將學校先進的教學理念——質疑探究運用充分,在課堂上還是以我問為主,沒有發揮孩子的探究學習精神。這一點,我在聽完李進老師的《秋思》后,有了很大的啟發,在以后的課堂上一定要多多實踐。
遺憾二:課堂評價不充分,激勵學生不夠。
都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一點我深深知道。但是到了這節課的課堂上,一緊張什么都忘了。鼓勵的眼神,贊賞的微笑,真誠的表揚,熱烈的掌聲,這是多么好的教學輔助資源,如果能夠充分運用,相信一定能像萬校長說的那樣,孩子們在課堂上的情緒會更激昂。
遺憾三:朗讀形式還不多樣,學生表達要加強。
課一上完,宗主任就簡單的跟我說了一句“朗讀的形式還不夠多樣,一唱三嘆的朗讀形式較多,有些拖拉之嫌。”我也是這樣的感覺,其實平時的課堂上同桌讀,輪流讀,都是很好的讓學生參與朗讀實踐的手段,這節課上沒能合理運用,確實遺憾。
另外,聽了楊瓊老師的《被袋里裝的是什么》一課后,聽到他們班學生在課堂上自信、規范、有理有據的發言,又讓我不禁反思,在平時的課堂上一定要關注課堂的細節,學生表達的細節,因為“說”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定要工在平時啊!
這一次的“教學導航課”真是讓我受益良多,更加堅定了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一絲不茍的對待每一節課,不斷打磨自己,爭取更大的提高!
《秋思》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3
《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是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閱讀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詩境,體味詩情之上。
一、品讀
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象
學生自讀,解疑后,我引導學生發揮想像:作者客居洛陽城,見到了秋風,就是見到了什么?學生由一“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秋天來了,作者見到了秋風,還見到了什么”?學生腦海中儲存的關于秋天的意象紛紛涌現出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樹上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秋風一吹,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白花謝了。還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里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使秋葉紛飛,落紅滿地;秋風帶來了凄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他會給哪些人寫信,寫些什么呢?現在,你就是詩人,你就把你寫給親人的信,給大家念一念吧!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此時我說: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詩人為什么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么?想象一下,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
課后孩子們改寫的《秋思》都比較成功。
《秋思》教學反思
正思:
1、課前注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每一堂課在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的同時,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層”去了解學情。問問他們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這堂課也是一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在于可以及時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已經弄懂了的就不說,節約教學時間;需要說的重點講,集中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學生的學情是我教學生長的土壤。
2、課中遵循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根據學情來定教,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在整體感知時,我先問孩子“你們讀懂了些什么?”,在他們的發言中很多問題就已經自行解決了。然后我又問“那你們還有沒有什么不懂的呢?”,繼而通過梳理小結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開始我接下來的教學思路與方向。
3、從整體入手,圍繞詩題解讀文本。在學生解釋詩題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標記,問:“圍繞這個字你有什么想問的?”,通過學生的一一回答,我們梳理出三大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思什么?為何思?如何思?這既是問題也是古詩的脈絡,捋清了“教與學”的思路。
4、體現高年段古詩教學特點,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圍繞“思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去默讀古詩再次思考“意萬重”的豐富內涵。并在小組交流討論。通過反饋學生說出了很多動人的場景和內容。有對年邁母親的擔憂與思念,有對弟妹的詢問,有對家鄉一草一木詢問,有對親人的節日問候,還有對家人說的寬慰的話語……
5、注重“走個來回”,從語言文字中來再到語言文字中去。不僅學習、積累、感悟詩句,更積累學習詩人的寫作及表達方法。本詩曾被王安石評價為:“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與岑參的《逢入京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不斷品讀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已經逐步感受到詩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抓住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又開封”,將自己那“意萬重”,“說不盡”的心理烘托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我通過一個簡單的對比讀之后,進行小結帶領學生體會那種“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神來之筆,是對其獨到寫作方法的一種體會與學習。
反思:
1、讀中指導欠缺,詩句誦讀在感悟這一層面沒有到位。誦讀的韻味沒能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2、對學生的生成沒有及時利用,趁熱打鐵,引導感悟中讀,讀中再感悟。在學生一個個起來反饋自己所感受,想象“意萬重”的內容時,我沒有及時讓他們一一讀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緒時的心情。試想當孩子站起來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后,相機馬上讓他們讀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斷與作者的內心對話嗎,不就是一次次讓我們聆聽張籍的萬重思緒嗎?這樣個性化的想與個性化的讀就結合起來了,起到了一個深刻理解與升華的作用。
3、學生的情感體會仍然不夠深,從讀中可以感覺得到。這也說明與文本的對話還有點“浮”,也許還只是在與文字對話,還沒有真正做到與作者的內心去對話。進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師的引導與示范作用不明顯。
4、板書設計及演示存在問題。一個是書寫功底還不夠,沒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現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板書安排有些凌亂和隨意。這也是一個老師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從容的反映。
5、在面對“啟而不發”的局面時,仍然不夠嫻熟、老練。語言過快,過碎。需要沉積下去繼續打磨。
在進行本次古詩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領導的幫助與指導。你們的展示,你們的建議,你們語重心長又一語中的的評價都讓我受益匪淺。在這里請允許我感謝在我前面執教的五位優秀老師的啟迪。我們雖然上的課型不一樣,但是卻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借鑒的地方。還要感謝我們五年級語文組的同伴們,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隨意但真誠的交流中,給了我不少的靈感。更要感謝萬校長、宗主任、錢主任、朱校長您們對我的幫助、指導。您的不吝賜教讓我能夠站得更高,無論是看文本,還是看自己都能夠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與反思,謝謝!
《秋思》教學反思
“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整首古詩,側重情景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情在言外。每個環境、每個動作都透露出詩人的凄楚,惶恐與思念。
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后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獨立理解詩文。但是,很明顯,學生對于古詩文中的字義的積累相當的匱乏。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夠進行字義與意境的轉化。如:第一句“洛陽城里見秋風”學生將之理解為:在洛陽城里看見了秋風。學生根本沒有在意我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的張籍的基本資料: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已經遠離故鄉,漂泊異鄉,浪跡天涯。因此學生不能進行角色植入進入那時那景,更不能體會那時心情,無法感知 “見秋風”下的孤單凄楚。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字義的講解,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積累古詩文字義;其次,加強學生對資料感知、運用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會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驗。盡管大費口舌,卻收效甚微。忽略了學生年齡,生活經驗。造成這次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偏離了方向。正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生活環境,使得學生無法感知詩人當時那種細微的情感體驗。在之后,學生想象詩人家書內容,學生更是頭腦發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詩人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之后,詩人到底會寫些什么?在這里,必須得有學生的角色代入。而學生極少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學生想象的內容也僅僅是干癟的空話。無新鮮之感。此處教學:一、教師引導不到位,教學功底不夠,汗顏!二、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能力,應該記住: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卻不能盲目的高估學生的能力。在課后的練習中有一個練習:想象《秋思》中的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練習,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體會。迫使學生角色代入,體驗詩人情感。教師應該重視到這個練習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詩詞時,我們應該要求學生體會而不是體驗詩人情感,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制造各種條件,充分引導學生盡可能的“體驗”到詩人情感。詩文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