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位置--上下》說課稿
第二個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通過讓學生猜測通向寶藏的大門,讓學生用語言描述門的位置時逐步體會到:
在說清物體位置時參照物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觀察“南京長江大橋”主題圖,讓學生自由說說三種交通工具的位置。由
于理解“上下”位置關系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說明和小結,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如:汽車在大橋的上面,輪船在大橋的下面,火車在大橋的中間,學生通過同一參照物描述不同物體的位置;疖囋谄嚨南旅,在輪船的上面,讓學生體驗由于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系是相對的。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1、聯系生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通過用“上下”描述五官位置、教室物品擺放,在學生自由觀察、自由發表意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上下”的位置關系及位置的相對性。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是有趣的,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擺一擺,感受數學有趣。
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數學大本,文具盒和字典。
第一層:讓學生先按老師的要求擺學習用品:數學大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字典放在數學書的上面,鉛筆盒放在字典的上面。
第二層:再讓學生作為“小小設計師”,給全班同學或同位重新設計物體擺放的位置,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擺后可以是師生,也可以是生生之間,相互提問:數學大本的上面都有什么?鉛筆盒的下面都有什么?誰在數學書的上面,鉛筆盒的下面?誰在鉛筆盒的下面,數學大本的上面?通過擺、問、答,說物體的“上下”位置關系與順序,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上、下”的位置關系。這樣即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提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借助這一情境,讓學生養成整齊擺放物體的行為習慣。
3、“涂位置”, 這道有一定梯度的題目,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位置關系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尤其是第2個問題,讓學生明白通過第一句話只能確定物體的大概位置,通過第2句話才能確定物體的準確位置。
第四環節:總結新知,體會快樂。
課前將獎勵學生的獎品粘貼在學生桌面的下面或椅面的下面。學生闖關成功后,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提示,自己尋找寶物“寶物就在同學們的桌子的下面或椅子的下面” ,在感受快樂的同時,讓學生知道最珍貴的寶物是收獲的知識,并對本節課的收獲進行總結。
通過以上四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在愉快的情境中體會“數學好玩”,讓學生在操作中促空間觀念的初步形成,能達到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