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分類說課設計
2、集體交流觀察所得。
首先交流對球體的認識。
讓喜歡球體的孩子拿起球體,匯報自己摸、看、玩時的感受,再給它起個名字。此時孩子們手里拿著學具,眼里看著學具,雖然匯報的語言并不是那么完美,但球體的形狀特點早已經深深入孩子們的頭腦中。然后再讓學生選出球體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此時,孩子們的頭腦中已深深地打下了球體的烙印。
依次按上面的方法交流對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交流結束時,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這一教學重點就已經基本完成,但對只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長方體的認識這一教學難點并未得到突破,因此,我又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3、按形狀分類。
組織全體學生都按形狀把學具分類。既加深了對上述4種幾何形體的感知,又便于發現有哪些把只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長方體當作正方體,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掌握。
4、比較長方體、正方體。
鑒于學生對“這種形體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是由于對長方體、正方體基本特征感悟不深,我抓住“在觀察、觸摸和比較的活動中感悟”這一教學關鍵,讓學生再次拿起長方體、正方體學具觀察、比較,再匯報它究竟們有什么不同?”
再次觀察比較后,請持不同意見的學生講講它究竟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為什么?
學生在觀察、爭論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長方體、正方體的區別、認識。
這時我小結“正方體要求所有的面都一樣,所以,它不是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樣就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學難點——認識“只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長方體”。
5、聯系生活,加深對各種形狀的認識。
讓學生在匯報生活中見過的這幾種幾何形體,加深對這四種形狀的認識,并初步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至此,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三、實踐創新。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本節課教學目標,按照由易到難的階梯性原則,我設計了和小猴子一起闖關的6個游戲性活動。
1、小木偶跟我學,看誰裝得準又快。
讓學生拿出和老師一樣形狀的物體裝入小布袋。(既加深了認識,又為下一個游戲做準備。)
2、師:摸一摸、猜一猜,讓我的腦子轉起來。
學生二人一組,到對方的口袋里摸一摸,猜一猜摸到的是什么形狀,再拿出來看看猜的對嗎?。(使學生再一次用“摸、猜”深刻感悟4種幾何形體的特征,體驗學習的樂趣。)
3、找朋友。教材第65頁第一題。(讓各種形狀的實物圖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圖片做朋友。)
4、填表。教材第65頁第二題。在眾多圖形中分別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各有幾個,填入表中。(把認識物體與數數、統計知識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5、小小設計師。小組合作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學具搭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再向大家介紹介紹。(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合作的樂趣。)
6、選禮物。
每次選一名同學根據老師的要求分別把正方體、圓柱體、球體拿回去。(借機滲透1這是特殊長方體;2認識兩端粗細不一樣的不是圓柱;3、把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加以區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總結。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最喜歡的活動是哪個,并在課后認真,把觀察到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說給你們的父母聽。從而把數學學習拓展到生活中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