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教學案例及反思
【“想辦法使矮個子變高”,同學們都覺得非常有趣,積極踴躍地投入到這個活動中來,課堂氣氛也隨之被推向高潮。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領悟到高矮是相對的、可以變化的,此時,教師指出長短、厚薄在一定條件下也都是可以變化的,延伸至課外,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課后反思
本節課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及由此采取的相應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效果。其成功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師生教與學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個教師實踐、豐富、完善。本著這一認識,我對教材進行大膽處理。教材中原本是用一個生活情景——“兩個小朋友扶盲人爺爺過馬路”引出高矮。圖中高矮關系并不明顯,而且容易造成視覺上的錯覺,如樹在臺階上,看似很高,實際不一定比馬路上的汽車高,這就有干擾作用。所以我結合當時的時事,選擇“9·1”事件,引出世貿大廈比其他樓高的圖片作為主題圖,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尊重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
現代心理學認為,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疑,引導學生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在教學 “高矮”一課前,我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學生對高矮、長短等有了初步感受,但對于比較的方法和比較的相對性、可變性缺乏清晰的認識。基于這一情況,整個教學中,教師只是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進行有序的活動,如,尋找身邊高矮的例子,估計、比較兩人的身高和幾個人的身高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發言積極踴躍,思維的火花不時在閃現。
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在實際生活中,比較高矮、長短、厚薄是經常遇到的,所以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猜想、觀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讓他們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比身高、判斷長短和厚薄、尋找最短路徑等。
例如,練習題第4題“小螞蟻回家”與第3題有內在聯系,都有化曲為直的思想。所以這里教師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小組作用,匯報時出現了數格子、數小段、數拐彎的多少等情況,甚至有的孩子想像把路拉直再比較。在這里,小小的一道練習題成為學生思維放飛的舞臺,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